程慧娟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孩子与父母被迫分离,大量的留守儿童便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他们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学术界也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本文主要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入手,对已有的一些研究进行深入分析,为今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留守儿童 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135-02
一、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的数量分析
据在中国知网( CNKI)的初步查找,国内各刊物上共发表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文献228篇,其中核心期刊31篇,博士论文5篇,硕士论文41篇,会议论文15篇。同时笔者又在中国知网(CNKI)上对关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论文期刊进行高级检索,结果显示如下:(1)检索项(主题),检索词(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精确查找,全部期刊共有12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2)检索项(篇名),检索词(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精确查找,全部期刊共有6篇,其中核心期刊5篇。
通过对检索结果分析,发现从文献刊载的年代分布看,2005年之前,关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文献屈指可数;2005年开始呈显著上升趋势;从2005年至今,虽然相关文献的数量有一定的波动,但是整体上仍然呈现上升的趋势。从文献所涉及的学科看,主要涉及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心理学、社会学及统计学、政党及群众组织等学科;从文献关键词的分布来看,以留守儿童为关键词的文献共有294篇,而以社会适应为关键词的文献仅有33篇。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
(二)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的整体分析
从总体研究来看,目前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大致分为两类:(1)积极视角下的研究。第一,探索心理弹性因素对留守儿童的促进。如,郭春涵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保护机制,心理弹性保护因子、危险因子都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第二,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研究的新模式。 如,何磊[1]认为社会工作者应该从留守儿童自身的优势特质以及周围环境存在的优势资源入手,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适当的服务,发掘留守儿童的内在驱动力,帮助留守儿童认识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2)消极视角下的研究。 第一,心理适应问题凸显。刘佐信[2]认为,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失去原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会出现失落自卑、抑郁压抑、紧张焦虑、自信心下降等现象。第二,问题行为较为突出。范兴华[3]等人认为,父母监管的减弱为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具有纪律差、攻击性强等问题。
二、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现状
2005年,程良道第一次在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中提到“社会适应”这个词, 虽然只是一笔带过,但是说明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到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这方面的问题。之后,开始有学者针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这一方面进行研究。2006年,曹述蓉以湖北省为例,针对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适应水平较低,在行为适应中社交—领导行为较差,情绪适应水平也较差。在之后的几年里,学者们对其的研究范围更加扩大,不仅仅局限于社会适应的某一个方面,而是从心理适应、家庭适应、学校适应等各个方面来探究。2008年,郝振[4]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留守儿童一旦留守超过半年,其自尊水平会明显下降,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2011年张红艳认为,留守儿童除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优于一般儿童,在学习方式、语言发展及人际交往等其他方面均落后于一般儿童,且差异显著。现今,学者们考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问题变得更加全面和周到,不仅考虑到留守儿童学习、家庭、心理适应方面的内容,也考虑到了留守儿童人际关系的适应情况。2016年赵付林[5]从宏观上对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进行研究发现,在家庭适应方面,留守儿童在家庭自理能力上表现良好,但是在家庭关系上的适应能力较差。在学业适应方面,总体适应能力低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适应方面表现出较差的适应能力,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不够积极主动。在自我适应方面,留守儿童自我评价低,普遍存在不自信,甚至自卑的心理。
(二)关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影响因素的研究
根据现有的研究,关于影响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因素也在不断发掘中。起初,学者们大部分关注于家庭因素对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2008年殷华西指出留守儿童原有的家庭生态系统遭到损伤,导致父母子系统的缺失,其他监护人的介入,家庭环境支持的缺乏,儿童子系统过多压力的承担,带给他们各个方面的不适应。之后,学者们逐渐将视角放宽,全面思考影响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因素。2011年金潇[6]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性别、年龄两个维度,留守儿童自尊、孤独感和社会适应间存在差异。自尊与社会适应呈正相关,孤独感与社会适应呈负相关。2012年刘慧指出留守儿童心理韧性与适应性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对其适应性具有显著正向预测力,这也为提高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2013年徐礼平主要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指出电视自身的缺陷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造成诸多的影响,主要从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心理适应、行为适应以及文化适应等方面分别阐述,将大众传媒这个因素考虑进来,为分析留守儿童社会適应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思路。 现今,学者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再创新,大致从家庭、学校、社会、自身以及同辈群体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使研究更加立体和充实。2014年张炼[7]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影响因素的分析较之前更加成熟和全面,主要从自我、家庭、学校、社会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2017年梁凤华从留守儿童与父母、同伴的依恋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父母、同伴关系越亲密、沟通越密切的农村初中生,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得越积极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时间也更短。而与父母、同伴沟通不足的农村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也相对较差。这个视角足够新颖,也是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研究领域的一个创新。endprint
(三)关于提升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对策的研究
相对于前面两方面的内容来说,关于提升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对策研究相对要少,缺乏足够的实证研究。2008年之前,这类文献就少有涉及,之后才慢慢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和关注。2009年常小青[8]通过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方法技术,针对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实施心理干预,事实证明团体心理辅导获得了一定的干预效果,能够有效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2011年盖正[9]选择体育干预作为一个研究侧面,对一部分留守儿童进行体育教学实验干预训练,使留守儿童的人际适应性有了明显的变化。这表明体育教学实验在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方面有明显的积极作用,这也为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提供了更宽广的研究视角。2013年章鸣明通过对存在社会适应问题的留守初中生进行团体箱庭疗法心理干预,以研究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干预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团体箱庭疗法在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不良的干预上效果显著。2014年徐礼平[10]从动态生命历程的视角来对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从政府、家庭、学校、社区等方面入手,构建“四维一体”的教育服务系统,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之前的研究相比较,徐礼平所提的建议更加具有系统性,这也是一个进步的表现。
三、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一)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在现有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大部分研究中,主要是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法为辅的研究方法,而且通常采用一次性的测评方法来对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进行横向分析研究,忽视了时间上的纵向比较研究。社会适应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侧重探究留守儿童的适应过程,通过纵向追踪调查,探究留守儿童适应的动态变化过程。
(二)强化积极的研究视角
在现有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都从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着手,主要是分析父母外出打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的研究甚至将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过于强调这种负面影响,使留守儿童与外界产生隔阂,不仅不利于留守儿童正视留守的状态,对于将来顺利步入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从积极视角看待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看待问题具有片面性,缺乏辩证性。因而要转换视角,充分挖掘留守儿童的内在潜力和优势,这将是今后研究的一大趋势。
(三)干预对策及实证研究有待加强
与留守儿童其他方面的研究相比较,社会适应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而且文献大部分着重研究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针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问题提出的建议则相对缺乏,实证的干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而且有些对策建议也不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能够实际解决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方面问题的措施和干预对策较少。整体来看,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缺乏,这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四)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
统一的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对于留守儿童概念的判定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主要有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留守儿童的年龄。第二,父母外出的时间。第三,父母外出的距离。其次,很多研究者对于社会适应的标准尚未达成共识,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按照各自的概念和指标来判定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正是由于判定的标准不一,才出现有的研究互相矛盾,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这种情况不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何磊.優势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研究[D].安徽大学,2015.
[2]刘佐信.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现状与教育对策[D].上海师范大学,2009.
[3]范兴华,方晓义.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问题行为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232-234.
[4]郝振.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状况及其保护性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5]赵付林.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研究——以蕲春、黄陂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2016.
[6]金潇.农村留守儿童自尊、孤独感与社会适应的关系[C].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2011.
[7]张炼.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
[8]常小青.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团体辅导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9]盖正.体育干预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危机的实验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
[10]徐礼平.动态生命历程视角下“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30(5):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