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
摘要:立德树人既是教育的历史传统,也是教育的现实诉求。少先队辅导员作为少先队员思想的引导者、实践体验的实施者和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上有其特定的角色和要求。引导者的角色要求少先队辅导员“身正为范”,实践体验的实施者角色要求辅导员“活动育人”,儿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角色要求辅导员“以童为本”。
关键词:少先队辅导员 少先队员 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120-02
立德树人既是教育的历史传统,其传统源远流长,深受古代教育家的推崇,也是当代的现实诉求,是“育人”任务的重要课题。少先队辅导员作为少先队员思想的引导者、实践体验的实施者和儿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上有其特定的角色和要求。作为少先队员思想的引导者,少先队辅导员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核心力量。作为少先队员实践体验的具体实施者,少先队辅导员依托少先队,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作为少先队员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少先队辅导员需要尊重少先队员的“小主人”地位,努力使少先队员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立德树人的背景
(一)立德树人的历史传统
立德树人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立德和树人。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层次。立德是树人的基础。立德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立功、立言是先秦思想家视为不朽的人生理想。在这三个方面,他们非常重视“德”对人的价值,强调立德的重要性。一直以来,这种重视道德价值的思想备受古代统治者和教育家推崇,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主流价值观。立德是为了树人。树人最早见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集中说明了树人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有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
立德树人思想不仅受到古代统治者和教育者的推崇,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教育传统。毛泽东非常重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作用,提出教育要让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邓小平则把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作用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提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江泽民则把立德树人提升到国家层面,提出将立德树人教育纳入到“以德治国”的战略体系中。胡锦涛则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将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到实处。
(二)立德树人的现实诉求
在信息突飞猛进、人的思维不断创新、人的观念不断变革的21世纪,交际网络化、文化多元化、个体独立化等都使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行为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变化,也对教育尤其是德育提出了挑战。故此,如何依托现实进行道德教育,实现“育人”任务成为教育的重要课题。
少先队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儿童组织,它也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载体。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少先队立德树人的作用。赵勇在全国少工委四届五次全委会上指出,在以德治国的过程中,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把道德教育推到新的水平,这是我们共青团和少先队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为了探索少先队在道德教育中的途径,团中央、少工委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体验教育的建议》。《建议》指出实践育人是少先队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的基本途径。少先队工作者要坚持以体验教育为主,注重少先队员的实践体验。这些都说明了少先队在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在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少先队建队67周年纪念日座谈会上指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少先队的根本任务。
二、少先队辅导员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中的角色
社会学理论认为角色就是与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相连的被期望的行为。[1]少先队辅导员作为少先队的重要组织成员,在少先队组织里扮演着少先队员思想引导者、实践体验的实施者和权益的保护者三种角色。
(一)少先队员思想的引导者
儿童是未成熟的人、发展中的人[2],他们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在少先队这个“以儿童为主,辅导员为辅”的组织里,辅导员帮助和引导着少先队员,成为少先队员思想的引导者。《少先队辅导员管理办法》总则中就指出:“少先队辅导员受共青团和学校的委托,是少先队员思想的引导者。”
(二)少先队员实践体验的实施者
建队育人是少先队辅导员实施少先队实践体验活动的基本职能。它集中体现了少先队工作的实质。建队育人,即通过组织培养新人。 在少先队学界一直有“德建”与“队建”相统一的观点。段镇曾指出,“队建的终点是人建,即培养新人”。他的这种思想后来得到了少先队工作者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少先队工作者一直坚持“儿童为本,道德为先,队建为基,发展为重”[3]的工作理念,他们依托少先队组织,通过少先队员的组织体验,发挥少先队的德育功能,实现对少先队员的全面教育。
(三)少先队员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维护少年儿童的具体利益,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及时反映少年儿童的意愿,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4],是少先队辅导员不可缺少的组织身份。全国六次少先队会议上明确了辅导员的6种身份:一是少先队员的好朋友,二是少先队员自主自动的好参谋,三是为队员热情服务的好公仆,四是队员健康成长的好向导,五是给队员带来快乐的好天使,六是坚定维护队员权力的好卫士。“好天使”“好向导”是辅导员引导者角色的体现。而少先队辅导员作为队员的好朋友、好参谋,是队员“小主人”地位的维护者。少先队辅导员队员的“好公仆”“好卫士”,是少先队员合法权益的坚定后盾。
三、少先队辅导员立德树人的角色要求endprint
(一)“身正为范”,立德树人
辅导员作为少先队员思想的引导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少先队员的成长发展。段镇认为“辅导员本人的人格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华耀国在分析辅导员的专业属性时指出:“辅导员要具有更强烈的示范性。”由此可见,辅导员要落实少先队立德树人的任务,重视自身的修养,树立正面的榜样形象是不容小觑的。
首先,“身正为范”需要辅导员爱岗敬业。敬业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也是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陶行知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5]少先队辅导员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应做之事,而不是把它作为上级的命令或是任务,少先队辅导员要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予少先队员更多正面的榜样示范。正如刘元璋总结其辅导员的教学实践时说道:“我们要热爱我们这份工作,我们要有能够做好这份工作的信心。我们要有这样一股气,偏偏要把少先队的工作作出成绩来,主动争取党和人民的重视。”
其次,“身正为范”需要辅导员知行合一。“道德观念上的成熟应当以道德行为的成熟为标志。”[6]辅导员除了坚定自己的道德信仰,还要将他作为自己行动的向导,保持自身道德信仰和道德行为的一致性。这是因为对儿童来说,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稳定,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还比较低,也无法对知行不统一和知行的冲突作出理性的分析和解释,容易产生怀疑、逃避等消极情绪,进而对其成长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故此,少先队辅导员应当注意言行一致,重视自身道德修养,在最大限度上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
(二)依托活动,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少先队的根本任务。作为少先队员实践体验的具体实施者,少先队辅导员依托少先队,通过少先队活动课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首先,辅导员要重视每周一节的少先队活动课,在少先队活动课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注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育部在《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眼,切实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7]辅导员可以依托少先队,通过主题诗诵会、成语故事会、传统节日习俗展示等传统的独具特色的教育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以文化育人,以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少年儿童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其次,辅导员要重视少先队微队课的合理利用。作为少先队活动的一种新形式。微队课可以利用晨会课、班队活动课、综合实践课、校本课、社团活动等时间节点,开展短时间的少先队活动。微队课具有“小快灵”的特点,既符合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又可以增强少先队活动时间的灵活性,同时还能有效地和其他相关课程结合起来。
第三,辅导员要重视立德树人过程中学校、家庭、社区的参与。立德树人,仅以辅导员一人之力难以实现,它还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的共同努力。在学校方面,辅导员除了依托少先队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外,还要尽力争取校方的重视和支持。在家庭、社区方面,辅导员要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请进来策略上,辅导员可以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活动日等时间节点将家长“请进来”,也可以在少先队活动课上将革命前辈的后代、当地的先锋人物等“请进来”,以故事会、游戏活动等形式对少先队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在走出去策略上,教师一方面可以加强和兄弟学校的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可以挖掘当地社区可利用的少先队教育资源,争取社区方面的配合,进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更大限度地依托少先队对少先队员进行教育,促进少先队员的全面发展。
(三)“以童为本”,立德树人
如果辅导员经常以教师权威的形象要求和命令少先队员,进而形成包办式的辅导模式,长此以往儿童就会养成受暗示性,缺乏主动性的习惯,这将不利于少先队员的健康成长。《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中规定:“少先队开展的各项活动要适合这一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8]为此,辅导员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应当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对少先队员进行教育。
“以童为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新儿童观。“以人为本”不仅是马克思理论的本质内涵,也是当代最高形式的人道主义[9],更是立德树人的主旨所在。李旭炎指出:“培养具有主体意识,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由人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而这正是立德树人的主旨所在。”[10]少先队是儿童的群众组织,面向的是6至14 周岁的少年儿童。它鲜明的儿童性特征要求辅导员要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主体性。
与童为友,尊重和爱护儿童,创建良好的辅导员和少先队员的关系。在关于少先队工作的研究中,有众多研究者指出现阶段的少先队活动基本是由辅导员一手包办,缺乏与少先队员的交流互动。他们还指出创建良好的辅导员和少先队员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下少先队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创建良好的辅导员和少先队员的关系,辅导员要做到与童为友,和少先队员打成一片。辅导员要走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的儿童群众路线。[11]辅导员要尊重和爱护儿童,要多和少先队员进行沟通交流,多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真正参与到少先队活动当中,成为少先队真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庞树奇,范明林.普通社会学理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3):135.
[2]刘黎明.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4):318.
[3]贾俊华.少先队仪式活动准备工作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2(5):11+10.
[4]吴建明.青年辅导员践行“五者”要求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青年研究[J].2012(5):113-116.
[5]王会萍.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J].学周刊,2013(5):130.
[6]时蓉华.中小学教育心理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5:151.
[7]顾岫荫.传统文化教育和少先队活动[J].少先队活动,2014(8).
[8]全国少工委.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 [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11.
[9]王泽应.伦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8.
[10]李旭炎.立德树人实踐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15.
[11]段镇.少先队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