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跳板”原则的建模教学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2018-02-22 12:33吴翀云
化学教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建模教学跳板问题解决

吴翀云

摘要:“跳板”原则旨在缩短沟通路径,专注丁从繁杂的事物中摆脱出来而处理重大问题。在高考有机合成二轮复习中,将常见的物质转化问题抽象成几个基本模型。在解决新问题时,学牛在掌握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跳板”原则,对问题进行适当分解,形成几个次级问题,并通过集中精力解决“跳板”问题而实现问题的解决。作为有机正向合成法和逆向合成法的补充,“跳板”原则在高三利用新信息的有机合成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法约尔跳板;化学模型;建模教学;有机合成;问题解决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8-008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有机合成特点及存在问题

有机合成需要根据合成目标自行设计合理的合成路线。在解决有机合成问题时,学生不仅要运用课堂上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还需要用题中给的新的信息,有时还需要考虑步骤的先后顺序等,所包含的思维容量较大,因此这是一类多任务、需注意分配、加工和较复杂问题的解决。

问题解决能力是指人们顺利解决问题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认知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在完成多个任务的时候,注意的局限性、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会受到挑战,注意的速度和正确性都会受到影响。也就是说,处理多任务时,问题解决所需要的稳定的心理就会受到影响。研究发现,当专家在他们的专业领域碰到新问题的时候,相比新手,他们将问题分解成几个次级问题,然后按一定的顺序解决这些次级问题。因此,他们更可能系统化地将问题解决,而新手更可能采用随意的、无计划的办法。当遇到信息型的有机合成问题时,若学生能不因问题不熟悉而影响稳定的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能系统地根据题中的信息或原料和目标产物的关系将问题分解成几个次级问题,然后依次解决这些次级问题,则可以避免在解题时由于目标不明确或无计划而出现盲目乱写的碰运气的情况。

2 “跳板”原则

“跳板”原则义称法约尔跳板原则( Fayolbridge),由法国工业家法约尔(1841~1925)提出。它是一种管理过程中的沟通方式。在管理中遇到一些需要快速办理的事情时,为提高办事效率,需要跳过原有的管理路径,在几个问题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渠道,即建立跳板。

“跳板”原则同样可用于解题时的思维管理,通过梳理解题的要点,确定达到问题解决的几个次级问题。在次级问题中选取关键问题作为问题解决的“跳板”,这样,就把一个思维容量大的复杂问题分解为“跳板”前问题、“跳板”问题和“跳板”后问题三个思维容量较小的简单问题,降低了问题解决的难度,随着上述几个次级问题的解决从而系统解决整个问题。

其基本流程如图l:

法约尔跳板旨在缩短沟通的路径,把注意力集中到关键问题上来。其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助于避免由于信息在传递和沟通以及综合分析过程中,经历的时间太长而造成信息的遗漏或失真;②有助于厘清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提高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③有助于将熟悉的问题转化成某一特定模型。

3 “跳板”原则在有机合成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有机合成一般由原料开始经历实现碳链增长或缩短、官能团转化等若干步骤从而合成产品,常用的合成方法有正向合成法和逆向合成法两种,这两种方法在非信息型有机合成题中有较好的应用,然而对于利用新信息的有机合成题,学生若从原料开始或从产物开始对可能的路线进行正向推断或逆向推断,可能会因不知何时利用题中的信息、解题的目的性不太明确而耗费大量的时间,解题效率较低。根据法约尔跳板缩短进程,关注关键问题的主要作用,将其应用于有机合成问题解决,可以有助于学生缩短解题时间,提高有机合成问题解决的效率。

3.1依据“跳板”原则,确立解题模型

利用“跳板”原则进行有机合成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分析实现转化的几个关键步骤,将有机合成划分成几个次级问题,并依据其实现的难易程度,将对有机物结构要求较高的转化确定为“跳板”,其余次级问题相应地对应为“跳板”前问题和“跳板”后问题。

为了实现官能团位置或个数的变化,碳链的增长或缩短、苯环上的定位等转化,需以有机物具有某一特定的结构为条件,因此,这类对有机物结构要求较高的转化常被定为“跳板”。

不同阶段的“跳板”不一定相同,如在有机合成学习的初期,官能团个数或位置的变化往往成为“跳板”,随着认知的深入,原先的“跳板”可能已内化于系统的认知结构之中,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型,见图3。在高考二轮复习中,“跳板”通常为不能通过已有知识实现的结构上转化的步骤。

(2)解决“跳板”前问题,依据“跳板”转化的条件,逐步将原料合成至“跳板”所需的结构(“跳板”前物质),为“跳板”的转化做好结构准备。

(3)根据提供的信息,利用“跳板”前物质,完成“跳板”转化步骤。

(4)解决“跳板”后问题,即后期合成,实现从“跳板”转化后的物质(“跳板”后物质)到目标产物的合成。

上述过程可见图4:

3.2实例分析

例题:(2017常州期末)二甲氧苄氨嘧啶(I)是一种用于家禽细菌感染防治药。其合成路线如下:

依据“跳板”原则的解题模型进行解题的过程如下。

3.2.1划分次级问题,确定“跳板”

上述例题中的任务是合成

,对照原料和产物的结构变化,可知:

(1)目标产物中的-CH2NH2来源于- CN与H2的加成,因此需引入-CN;

(2)需将原料中的两个碳原子的原料连接为除-CH2NH2之外的六个碳原子的碳链,属于无法由已有知识实现的部分,而需由流程中第⑥步反应提供的信息合成。

考虑到两个问题中,问题(2)对反应物結构(醛基和氰基的α-位)要求比较高,并且反应物中已经涉及含-CN结构的物质,因此将问题(2)定为“跳板”。

结合例题中合成路线,利用图4所示的基于跳板原则的解题模型,可得图5所示的解题结构:

3.2.2依据“跳板”,做好结构准备

本环节为“跳板”前问题解决,旨在为实现“跳板”转化步骤做好结构上的准备,合成“跳板”前物质。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模教学跳板问题解决
活跳板
问题情境驱动下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探讨
基于UG的建模教学探讨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
初中生物建模教学的实施策略
建模教学在高三生物复习中的实践研究
不过是一块跳板
不过是一块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