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名山农场学校 黑龙江萝北 154242)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是在平等对话中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主体,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的一个动态过程。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抓住课文的切入点,来带动全篇,力求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的主体性在语文所能提供的最大空间中得到有效发挥,从而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那么从哪些方面选择切入点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悟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呢?
如果把教学比做一首乐章,那么“主旋律”的精彩固然重要,但“前奏”的扣人心弦也是不容忽略的。一堂课开始,学生就能兴趣盎然,这样可以为整堂课的学习埋下成功的伏笔,这就要精心设计导语。课堂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来灵活设计,学生通过精彩的导入而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动机。
我从精心设计导语切入,例如在学习余秋雨先生的《信客》时。我从“信”是一个会意字说起,人“言”为“信”,“信客”就是送信的人。在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中,有一位邮递员被称为“大山里的孤独信使,马班邮路的铁汉”,他就是——王顺友。(大屏幕播放)王顺友在平凡的工作中表现出了不平凡的伟大。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信客,去感受他们那凄苦而伟大的一生。我以这样的导语来切入文本,再配上画面,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更直观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进入学习情境,激活学生阅读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总是会遇到困难、产生疑惑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从学生阅读过程的疑难处切入,从质疑问难入手,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诱导学生进一步品读精思,激发起学生穷根探源的兴趣,有利于创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是步入知识殿堂的台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得恰当、科学、合理,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教给学生“问什么”,怎样问准,问活,问出兴趣,问出气氛。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质疑问难的时间,给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会质疑发问,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
我教学《俗世奇人.泥人张》一课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难之处。有学生以海张五的身份提出这样的问题,“从课文中我了解到海张五是贩盐的,贩盐的有什么呀,为什么说他靠着贩盐赚了金山呢?”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这个很重要的发现,表扬了他阅读细致,注意到了海张五的官方背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也适时给学生补充了背景知识:盛京是清朝早期的首都,是满族人的根据地,盛京将军属于为清朝皇帝看家护院的角色,享有很高的地位。而在古代,食盐是政府垄断销售的特殊商品,只有少数有背景的商人才能获得贩卖的权利,所以利润很高。由此同学们可以看出海张五的权贵地位。而对于这样一个有权有势的人出现在天庆馆的时候,泥人张却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由此同学们水到渠成地分析出了泥人张不仅手艺精湛,有沉稳内敛、智勇双全的行事风格,而且提升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层次,更加敬佩泥人张不畏权贵的独立人格和超越常人的大智慧。
从学生阅读的疑难处切入,抓住问题的关键,教师的启发补充诱导带有牵动性,从而牵动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主题的理解,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每一篇文章中都包含着富有哲理、含义深刻的语句,或表达文章主旨和重要观点的句子,这些语句往往概括文章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文章的结构。在教学中抓住这些重点句子来切入问题,可以事半功倍、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透析文本、研读探究理解文章的主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我引领学生诵读、疏通文意之后,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感情,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为切入点来分析。“闲人”可以说是这篇文章的文眼,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感慨。我引领学生分析“闲”字丰富的内涵,首先,“闲”引发了故事的开端,作者晚上闲来无事,看到“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其次“闲”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看到月色,“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同漫步中庭;最后“闲”道出了作者的豁达之气。由此引领学生分析出“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心境。闲人”包含了微妙而复杂的感情: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虽复杂,但乐观豁达是主调。
这样从文本的重点句切入,引领学生层层剥开,透析文本,研读探究,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思维。
语文课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对问题独立思考,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从而擦出更多可贵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阅读思维。而采用选点勾连作为切入口,可以把文章的知识点、能力点巧妙结合,以达到有效积累,深入解读文本。
我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将“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两三粒”这两个知识点勾连在一起,同学们会有怎样新的理解呢?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得出这种理解:一是张岱去湖心亭看雪不是单独一人去的,除了他以外,还有舟子;二是即使有舟子相伴,张岱还是感觉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这是一种舟子无法理解的文人雅士的孤独寂寞心境和淡淡的哀愁,突出了作者张岱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和故国之思。赏析课文时,把这两个点勾连在一起,给了学生一个研读的切入口,很快就能让学生产生思考,快速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妙情感,为学生课堂的生成提供有力保障,从而有效积累,深入理解文本。
在语文教学中,选择恰当切入点,激活学生阅读思维,使学生乐学、善学,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构造新的语文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