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孟吉
(贵州省六盘水师范学院 贵州 六盘水 553000)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本诗歌典籍,它收录了周朝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全书一共三百多篇,其中不乏许多脍炙人口、朗朗上口的诗歌。《诗经》描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面貌,它所描述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战争的悲惨,农家生活的怡然自得,风俗习惯以及美好的爱情。而其中,关于爱情的诗篇最为出名,它是全书的精华之一,仍被当代许多人称赞吟诵。且处于爱情诗中描绘的主人公大多是女性,她们有着大胆、敏感、坚韧的性格特征,因此在爱情得意时她们容光焕发,美丽动人,然而当悲剧来临时,她们往往也是受伤害最深的,但却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般脆弱。《诗经》中描绘爱情的诗歌不在少数,其中《国风》中描写爱情的诗歌最多,160篇诗歌中就有52篇是以爱情为主题。通过《诗经》中的描写爱情的诗歌,可以让我们对古代女性的爱情观有所了解,让我们对感情有更深一步、更为高尚的了解。
《诗经》中描绘爱情的诗歌,经常都以真挚的情感触及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那一部分。虽然当时女性的地位不如男性,但比起后来的宋、元、明、清这些朝代,这时的女性可以说是古时地位较高的年代之一了,因此其中写女性对爱情大胆追求的诗歌不在少数。从诗经中的爱情诗,可以看出古代女子对感情的热烈、坚韧、专一以及执着,虽然大胆追求但却不是盲目和无道理的。从很多描写恋情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男女之间的恋爱和当代的感情颇为相似,都是由刚开始的互生情窦,然后在到后面的私定终身,交换定情信物。可以想象,当时女子的感情有多么纯粹,干净。
从《诗经》中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女子感情纯真,不怕世俗诟病,真实地流露美好的感情。那个时代的女子之所以能够较为大胆地追求爱情,是由于周朝末期尚还处于封建礼教萌芽的时期,女子受到封建束缚较少,因此在对待自己内心的情感时会比较为勇敢。从我们熟悉的《氓》来说,氓中的女子不顾世俗,不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秋天为期,跟定了意中人。此中的女子多么勇敢,要知道古时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多么重要,若没有这两样,得来的婚姻大多不会被世人认可和祝福。再从《摽有梅》来看,它是《诗经·召南》中的一篇。从创作背景来看,由于先秦时期,有能让未婚男女幽会的规定,因此在这一天里,女主人公为了引起其他男子的注意,大声喊道想要求取她的男孩不要错过时辰,不要迟疑,要尽快开口,这无不透露出当时女子的大胆,对爱情地渴望与幻想,虽然这样的方式未免会让世人诟病,但也确实能让不少男子注意到这位大胆热烈追求的姑娘,她将这份对爱情的胆大可以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在看看《郑风·溱洧》,它主要描写的是上巳佳节时,男女聚集在溱洧河畔时男子和女子一起游玩所发生的事。这样自然、美好的事,将少女那颗怀春大胆的心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春秋时期社会的动荡,因此战争频繁,致使夫妻分隔两地,不能见面,而此时守在家中的女子,便只剩下无尽的相思和等待。从《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可以看出当时女子对丈夫不能归家的思念之情。《卫风·伯兮》描写了一位妻子在家里苦苦思念出去打仗的丈夫,连头发也懒怠整理,胭脂也不想涂抹的幽怨的状态。但是这女子虽然忧思难解,却又将丈夫称为英雄,可见她们虽然记挂思念丈夫,但却也知道无国便无家,这样深明大义的女子,只能守着家中的寸地,苦苦等待丈夫归来,这样默默守候的感情,真是令人动容。
再看看另一篇诗歌《唐风·葛生》,其中描绘了一个失去丈夫的妻子,句句哀思惆怅,感人至深。全诗从一处荒凉的墓地前的葛藤入手,引发妻子深沉的哀伤,与夫君阴阳分隔,孑然孤独、凄凉。从妻子对丈夫的伤感可以看出他们生前的恩爱,也正因如此,妻子在最后发出了死了以后再来相会的言语。这样至死不渝的感情,也成为了后来人们对爱情永恒不变的赞词。可见,无论是两地相隔又或是阴阳相隔,那时的女子总会执着地等待、守候,至死不悔。毕竟,在那个时代的女子丈夫就是他们的天,一旦这个天崩塌,他们便会无处可去,等待她们的只有无尽蚀骨的孤单,而对于心思细腻和敏感的女性来说,他们能做的也就只有矢志不渝地等待了。
虽然那时女子的地位要比后世的封建社会高许多,但总归是男权社会,女人终究还是处于弱势。同时,随着封建社会开始萌芽,当时的自由的爱情观也渐渐越来越衰弱。但是,与相爱的人长相厮守仍然是女子心中最大的愿望。在《柏舟》中,就有这么一位女性,由于遭到家长的反对,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令她痛苦万分,想要排解心中的忧愁,因此找来兄弟倾诉,却不料也遭反对,在这种家庭的压迫之下,她奋起反抗,直言死也不改与男子相守的念头。女子的行为,无不体现了对爱情的守护和对破坏爱情的家长的反抗。而在另外一篇名为《郑风·将中子》中也有位这样的女子,她的感情遭到家庭的反对,心上人想翻墙来与她幽会,但由于畏惧父母,于是便让他让心爱的人不要翻越墙再来幽会。因为如此,她的内心痛万分,她既想要同心上人一起,却又无法实现。此文中的女子明显不如上边的女子一般敢于说出来抗争,封建家长使她不能跨出那一步。然而她虽然害怕礼法,内心矛盾挣扎,但也还是能坚守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她的坚持,无形中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抗争意识。因此在古代女子的爱情观中,他们对爱情始终还是抱着专一不变的态度,虽然有太多的世俗因素,但她们依旧会用自己的行动,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方法,也会努力坚守感情。可以说这样的反抗意识在当时的社会时十分难能可贵的了。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可以说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对于女性的束缚永远都比男性多的多。男性大多在平淡的日子里逐渐忘记了原本的初心,忘却了当日的誓言,而女子辛苦维持的家庭经常等来的便是一纸休书,抛弃糟糠的无情行径。首先我们来说说《邶风·谷风》,诗中描绘了一个弃妇,控诉丈夫的暴行,全诗采用顺序的写法,从恋爱到写到离弃,可以看到一个变心的冷酷的丈夫和一个被抛弃的可怜的女子,她是如此的勤劳,操持家务,赚钱养家,而丈夫不但不珍惜,甚至还变心,用粗暴的态度来对待她,这对一个这样善良勤朴的女性来说,是多么的痛苦。因此,诗中的女主人公中对丈夫的不恋旧情和粗暴的行为理智地进行了控诉,但却在控诉的同时却又似乎还抱着希望,这也说明了女主人公虽然有一定的觉悟,但觉醒程度却还不够,这与当时女性的地位原因是分不开的。
接着说说我们熟悉的《氓》,在经历了美好的爱情之后,他们终于不顾世俗地成了亲。但成亲后,岁月和操劳让她失去了原来的花容月貌,而他的丈夫也经不住外面的诱惑,变了心。她也曾悲伤万分,嗟叹人生,但后来还是敢于表达出对丈夫的不满,控诉丈夫的粗暴行径。在诗的最后,她毅然决然地和丈夫脱离关系,回到了自己的娘家。诗中的女子是弃妇的代表性人物,表明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不公平,婚姻会对女性产生束缚,而对男性不但不是束缚,反而却成了一种保障。
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她们向往爱情,能够勇敢、热烈地追求。她们大胆,却保持内心的矜持。对于爱情,她们学会等待和默默守候,对爱情忠贞不二,对丈夫矢志不渝,即便是死也要埋在一块。她们的感情可以说是纯粹、质朴的,相比肉体上的欢愉,她们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一起。她们对感情专一,也要求丈夫对感情专一,这和现代女性的思想如出一辙。面临封建束缚,她们敢于保持自己内心的感情,甚至是奋起反抗。正就如《氓》中的女主人公,即便回到了娘家,还是遭到了他们的不理解和嘲讽。
总的来说,从诗经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女性的纯粹、热烈、勇敢、坚贞、执着、理智的爱情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