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白杨
(南昌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领导核心”是当下学术界聚焦的重大前沿问题,十八大以来,党围绕这一问题推进了一系列创新。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最早提出“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随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全党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强调必须增强“四个意识”,阐述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重大方略。讲好这个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紧迫政治任务。
“领导核心”问题本身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讲好“领导核心”,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做理论上的阐释,也注意实践层面的解读。
1.要厘清领导核心三个层次的内涵
第一层:就整个中国而言,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事业的核心。早在1954年,毛泽东就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1](P350)第二层:就整个中国共产党来说,党中央、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是核心。具体来说,“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这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2](P103)第三层:就整个党的中央而言,党的领袖是领导核心。1989年,邓小平曾在多次讲话中强调党的领导集体、核心的重要性,“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领导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3](P310)当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就是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这三层内容,是三个层层递进的同心圆,共同组成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实体力量。
2.要对领导核心进行适当理论溯源,引导学生形成穷究原理的思维习惯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是“领导核心”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共产党应该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4](P353)而且,坚持集中统一领导、维护核心权威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正如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指出:“要有一个能处理一切所属问题的起支配作用的意志。”“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的东西,而把自治原则说成是绝对好的东西,这是荒谬的。”[5](P227)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第一次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基本组织原则,并在1906年将其写入党章。列宁还特别注重确立领导集体和发挥领袖的权威作用,强调“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6](P331)“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7](P151)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溯源时,指导学生读马列经典是基本方法。
3.按照逻辑将理论层层梳理,分清理论的思维层次,引导学生用逻辑线索去带动思维,然后再得出结论
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第一层内涵,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事业的核心,这一核心地位是怎么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怎样体现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领导核心作用如何发挥,领导核心需要怎样维护,等等。如此一来,相当于带领学生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顺序展开思考,问题步步深入,思维逐级提高,最后实现思维的升级。按照以上逻辑,学生头脑中存储的就不再是一个个依靠机械记忆的孤立知识点,也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相互间逻辑关系清晰、因果关系明白、来龙去脉清楚的多层次的理论知识系统。
毛泽东曾精辟地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8](P815)理论课教学,最忌从概念到概念。讲好“领导核心”,还要在彻底掌握理论的基础上,用理论去解释实践、指导实践。
当前,党一再重申“领导核心”,有什么样的实践逻辑?第一层逻辑是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角度出发,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然而,这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绝非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中国面对的世界形势极端复杂,国际上的不稳定、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我国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40年来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显现。中国要谋发展、谋复兴,必须依靠党这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第二层逻辑是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角度出发,当前,加强党的领导,最根本的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不去抓党的建设,怎么能把党建设得坚强有力,又怎能领导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政治上暴露得越来越充分,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七个有之”触目惊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时候政治问题的危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试想,如果党内宗派林立,码头文化、圈子文化盛行,党的团结统一如何保证;如果党员干部团团伙伙谋私利、填私欲,置党和国家的事业于何处。第三层逻辑是从完善党的集体领导和最顶层权力架构的角度出发,[9]维护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全党领导核心,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内容,也是途径。我们党的领导制度是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的集体领导制,党中央是一个集体,哪怕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也是一个由数人组成的集体,既然是集体领导,就会有分工、分管,就会有不同意见,那么怎么集中、统一呢?这就需要核心人物来集中、来统筹和负总责,需要他在议而不决的时候最终拍板。如此一来,就既能有效避免“权力的分封”,又能提高效率。而且,这个核心人物还可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之间进行沟通、协调和制衡,有利于权力的高效优质运作,有利于领导集体的内部整合。
总之,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既要讲清、讲透理论,更要引导学生立足实践、着眼现实,坚持学用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是杜绝理论课“空对空”说教的直接办法,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和责任担当。
“领导核心”问题,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问题。讲好这个问题,不能割断历史,要立足历史维度,充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历史观照现实。
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我们在学习党的理论的时候,要向历史延伸,理清历史脉络。
1.追溯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历史,讲清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目的之一,利用这门课程讲清这个问题,有利于构建历史话语权,是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的前提和基础。讲授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可以从宏观上把握,结合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纲领,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与党的自身建设,结合中国共产党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党与其他政治力量的关系来展开论述。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伟大历史贡献,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党逐步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戴,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所以,领导核心不是自封的,而是在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它意味着一个政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同时,党在长期实践中对领导核心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和阐释。从毛泽东提“核心力量”“核心作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到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提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再到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规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逐步走向成熟。当然,对于党具体是怎样处理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怎样探索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原则,怎样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还有一些相关制度建设等问题,也可以适当拓展,从而帮助学生巩固认识、拓宽视野。
2.追溯建党以来97年的历史,讲清楚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的形成
党的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的形成有其必然规律,搞清这个形成过程对我们的学习有事半功倍之效。纵观历史,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的形成都经历了一定的过程和时间,都是现实的需要,都是党心、民心所向,都具有重大意义。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的曲折过程为例进行分析。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党的最高领导层经历过很多次调整,机构的名称、职务的称谓以及职权等有过多次变动。在20世纪30年代前、中期,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在历史上,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10](P309)到了党的七大,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才正式形成,总结这一党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可见其时间之漫长、过程之复杂、意义之深远。在教学时,可以抓这几个重要因素来讲:革命形势下的现实需要,党内形势和斗争,毛泽东的个人能力。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之后,再请学生尝试独立探究,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核心的确立
这里可以抓两条线索来讲。一是形势背景线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面临艰巨复杂的形势,结合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实践,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一表述,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已成为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二是党建逻辑线索: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确立核心、维护核心、强化核心。抓住这两条线索,能起到“提起一条线,放下一大片”的作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追溯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要将历史与现实相交融,知古鉴今、以史资政。
首先,从历史逻辑出发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合法性理论虽然属于西方话语体系,但用来解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正当性也颇有启示。回顾历史,可以不容置疑地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历史性和人民性都是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因此,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就可以从历史逻辑出发开拓执政的合法性资源,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来增强领导核心合法性的说服力。
其次,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从近代170多年的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建党97年的历史来看,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确立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基本经验和传统优势;从新中国成立60多年和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来看,我们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都归根于党的坚强领导。历史充分证明了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证明了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从根本上讲要靠党的领导、靠党把好“方向盘”。历史还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经验,尤其是建党97年以来,党在争取领导地位、确立党中央核心和领袖核心、维护领导核心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和斗争,这些曲折的历程和艰苦的斗争告诉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是来之不易的,党中央领导核心是宝贵的,全党上下都要维护好领导核心。这一过程中很多制度、传统的形成对今天都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比如,了解党委会制度、集体领导原则的形成过程,对今天理解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很有帮助。
最后,要善于吸取历史教训。确立领导核心的过程,也是党不断与党外反动落后势力、党内分裂主义做斗争的过程,回顾历史,还要善于吸取斗争带给我们的教训。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动摇党的领导地位,党和国家的事业就面临颠覆性危机。尤其是一个稳定成熟、有权威的党中央是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关键,决定了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正如1989年邓小平在挑选中央领导班子时所言:“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11](P365)比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全党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提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就是吸取这些年来忽视党的政治建设的教训而做出的新部署。这也教育我们:当前,最重要的就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讲好“领导核心”,还要注意澄清疑难问题,注意澄清谬误、明辨是非,从而真正达到巩固认识、划清是非界限的目的。
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体现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具体的内涵。党的领导是全面的领导,就是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对内政、外交、国防、民族等工作,对国家立法、司法、行政、监察机关,对经济、文化、社会、群团组织和党外群众进行全面领导;党是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发挥核心作用,党的领导体现在具体的领导体制机制上;在政党制度上,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党不与其他政党分掌领导权,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但不是在野党或反对党。
“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不是党包揽一切、以党代政?党的领导力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上,在国家治理体系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党总揽全局,但不是包揽一切,不是凌驾于一切之上。在党政关系上,既不是党政合一、以党代政,也不是党政分开、各行其是,而是党居于领导地位,然后“党”和“政”在职能上合理分工,并通过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来确保有效治理国家。我们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协调整合政府力量、市场力量、社会力量,既可以克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等问题,又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由此我国国家治理的特色尽显。其实,当前主要的问题不是党的领导讲得太多,而是党的领导被忽视、弱化、淡化。一段时间以来,从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到一些地方和部门,再到一些具体领域和工作中,都出现党的领导被弱化甚至放弃党的领导的现象。社会上,甚至党内出现了很多怪现象,有的以西方民主政治模式攻击和否定党的领导;有的大力鼓吹党政分开,鼓吹党退居二线、放手经济;有的党员干部高喊党领导一切,结果却是将自己当作党的化身,不但大搞权力腐败,而且对党中央阳奉阴违,目无党纪国法,损害党心民心。这说明当前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不是“党比法大”“党比人大”?前段时间,网络上出现“党大还是法大”的伪命题,还衍生出“党大还是人大”的争论。在讲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时候,就必须讲清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这其实是个老问题,但在新的社会思潮下,在新的话语包装下,难免又滋生出新的疑惑。从根本上讲,这三者并不矛盾,更不能做量上的对比。其实在现代政党政治下,每个国家都要处理政党、公民和行为规则之间的关系。最关键的就在于:一切权力的运作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还是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在我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反映了党、人民和国家的定位和相互关系:一方面,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另一方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这是青年大学生容易产生疑惑的一个问题。很显然,这二者并不矛盾。一方面,民主集中制是确立领导核心的制度基础。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民主是基础,集中是最终归属。确立领导核心,是严格遵照民主集中制作出的重大制度安排和决定。另一方面,确立领导核心有利于完善集体领导制、巩固民主集中制。确立领导核心是集中的需要和保证,有利于实现“善于集中”“敢于集中”,是党内“发出一种声音”的保证。
确立领导核心不是在党内树立个人崇拜。确立领导核心是一种制度上的安排,是集体领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制度安排有助于优化最高权力架构、巩固领袖和党中央的权威和维护集中统一领导。确立领导核心,仍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重要问题仍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行决策。确立领导核心之后,不是要树立个人崇拜,作为核心的领袖与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仍是平等关系,“各级党委要真正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重大问题一定要由集体讨论和决定。决定时,要严格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一人一票,每个书记只有一票的权利。”[12](P341)而且,党内有一系列相应的民主制度对此进行保障,防止出现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
前段时间,教育界掀起了一场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要“去政治化”的争论,有学者主张去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本质,将其定位于中立的“公民教育”。然而,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真的“去政治化”,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
高校思政课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讲好领导核心,注意政治性原则是题中应有之义。其一,以政治认同为出发点。从长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来看,在讲授政治理论时,一个正确的、导向性强的出发点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要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3]为学生奠定思想基础,落到具体教学中,首要的就是解决一个认同问题。若在教学中,学生或事不关己,或将信将疑、或心有抵触,恐怕是难以实现教学效果的。如何以政治认同为出发点呢?简要来说,就是以真和善引起情感上的认同,以逻辑和事实的力量得到理智上的认同,从而使学生投身于党的信仰、党的事业并自觉以党的立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其二,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讲好领导核心,就要坚持党的政治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从中国的政治现实出发,以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去解释理论,以严格的政治纪律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去教育学生。领导核心问题说到底是政治权力问题,是事关党的事业的重大问题,也是敏感性比较强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坚守原则,精准表述,把握好尺度。而且,还要旗帜鲜明地同错误的社会思潮做斗争,当前社会上许多思潮、争论都是围绕权力问题展开,比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无非就是围绕党执政权的合法性来源问题,政治虚无主义则是把政治变成个人争权夺利的“政治”,[14]说到底都是政治立场失守、政治方向偏离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独立意识强,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用通俗易懂、生动新颖、符合年轻人话语习惯的方式方法开展教学,切合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思维能力,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但是我们也要警惕片面追求形式花样、搞“花架子”的倾向,说到底,政治理论教学还是应该“内容为王”,教学方式方法都应服务于教学内容。所以,在探索教学方式方法的时候,应该紧扣讲透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这个目的,而不是本末倒置地一味追求形式花样、娱乐学生。
思想理论教育要有实效,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真懂真信的问题。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学理论、信理论,才能有理想、有追求,才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教学中,应以思想疏导方法为主,充分疏通学生的思想状况,然后用引导说服的方法将思想引向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一要坚持广背景、宽视野、多角度、大纵深进行理论阐释,而不是照本宣科、老生常谈,当然要将理论讲得横贯中西、纵贯古今是非常考验教师水平的;二要善于利用教学案例和素材,理论教学相对来说比较枯燥,要将理论讲好,既要充分调动学生进行逻辑上的推演,也要摆出充足的事实来增强说服力,选择生动、鲜活、有力的素材和案例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理论教学还应适当引入实践教学法,与实践环节相配合。另外,当前新媒体、新技术发展迅速,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指向。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媒体、移动学习平台、数字信息技术等,使新媒体、新技术为我所用,以教学方法的革新带动教学理念的变革、教学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