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关怀与文化乡愁
——电影《山河故人》主题探析

2018-02-22 14:39甘亚伟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6期
关键词:梁子樟柯故人

朱 虹 甘亚伟

《山河故人》是贾樟柯时隔九年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商业性质电影,他用跨越几十年的时空讲述了日常生活中的微弱个体以及每个人的具体情感及内心世界。乡愁是一个文化概念,当代社会的乡愁,已不仅是怀念自己地理位置的家园,更多的是某种记忆中的精神家园,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把这个说成是“文化乡愁”[2]。《山河故人》讲述了时代变迁下故人漂泊无依、无家可归的怀旧情绪,这也是一种现实性的文化乡愁,它是对乡土与生俱来的留恋,表达了创作者文化寻根的愁绪和桑梓情缘。

1 现实关怀

著名文艺理论家蒋述卓《新世纪文学》谈到现实关怀,即对人的生存处境和具体现实环境的关心、人性的困境及其矛盾、人对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公义的追求等[3]。贾樟柯电影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他聚焦于对普通个体生存状态的高度重视,时刻关注底层人民和变化中的中国社会现实。

1.1 对社会变革中的人的关注

《山河故人》选取了社会变革中重要的三个节点,讲述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状态的冲击。

影片开始于20世纪的最后一个春天,一个全景中主人公沈涛、晋生和梁子在热情奔放的Go West舞曲中跳舞,感受着改革开放给内陆小镇带来的改变。21世纪的到来,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使着小城镇的不断变化,精神文明的开放冲击着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20世纪末,社会变革潮流激流勇进,经济的发展使这个依靠煤炭为生的小城镇被迫开放,晋生抓住机会率先走出了贫困的阶层。1999年的三人在车内近景和站在冰冷的黄河边放烟花的人物构图,直接进入三个人“三角恋”的情感纠葛之中。精神文明的追求无时无刻都需要物质的支撑,沈涛也不满足永远只是个小城镇的老师,选择了晋生,打破了三角平衡。梁子选择了离家出走,选择了逃避现实,来抚慰爱情失败的伤痛。镜头对准独自坐在车斗后角的梁子,接下来导演又对准了始终无法爬起的煤车,这都突显了创作者对生存困境的底层人的关注。

影片的第二个时间段是2014年,晋生选择了更大的城市,而沈涛面临的是被时代击碎的婚姻和亲情。导演用朴实的镜头关注着她,镜头特写1999年的她站在古塔上远望着思考,以及沈涛父亲在得知她对未来伴侣的选择独自站在车厢抽烟的感叹。又例如,2014年,父亲突然离世,镜头对准她的放声痛哭和儿子归来她给予儿子的钥匙特写,都在时刻关注着这个女人的日常生活,透露着对这个孤独女人的同情和怜悯。

影片的第三部分,结尾镜头对准年老的她在空地伴随Go West舞曲跳舞,她露出的微笑又透露出创作者对这个乐观女人的敬佩,经受过社会变革下的沈涛,依然坦然地去对待生活,望着古塔勾起了年轻时的回忆。两者对比之下,充分彰显了时代变迁中导演对人的关注,彰显了深厚的现实关怀。

1.2 对时代变迁中中国现实的凝视

贾樟柯持续关注个体命运的现实生活,但他电影不仅仅只是对人的关注,也有对现实的凝视。影片中的第一个时间段是1999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小城镇,经济的迅速发展打破了99年稳固结构的城镇。导演反复让汾阳特有的古楼、古塔、城墙等在画面中出现,让这些具有时代感的建筑不仅成为自己对故乡饱含深情的象征元素,还让颓废、破旧的它们与城市化之间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例如,文峰塔,它始建于明朝末年,高约85米,是中国现存最高的石塔建筑之一,是汾阳的标志性建筑。但由于时代变迁,社会变革,它周围不断出现仿古型建筑,并且在三个电影的三个时空中,古塔及周边建筑始终处于一种没有尽头的修缮状态,导演用客观的镜头展现这些变迁中的建筑,这是对中国现实的凝视。

影片中的第二个时间段是2014年,突出讲述了一段离散故事。时代变迁下的沈涛不再是一位老师,她经营着一个小加油站,物质生活幸福的她却失去了亲情。“上海的条件还是要好些”,沈涛口中所述是为了孩子,可哪一个母亲愿意就那样放弃孩子呢?又例如,父亲的突然离世,到乐系着一条丝巾,穿着洋装,从繁华的上海来到内陆的小城镇,更是在沈涛的愤怒下向姥爷跪拜。这一切都强烈反应了文化的差异性,折射出中国城乡存在较大差距的现实。

2 文化乡愁

王一川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乡愁在当下则一般是指身在现代都市的人对于飘逝的往昔乡村生活的伤感或痛苦的回忆,这种回忆往往伴随或多或少的浪漫愁绪。”[4]可见,乡愁显然已经使人产生了怀旧情绪,而这种情绪更多来自于对乡土的记忆、对文化的探寻。

2.1 文化寻根

台湾著名电影导演侯孝贤曾经说:“电影是一种乡愁。”[2]他用自己的摄影机拍摄了多部表达乡关之思的影片。例如,他用摄影机拍摄了诸如《悲情城市》等表达乡愁的影片。贾樟柯也在用镜头记录着有关乡愁的怀旧情绪。

落叶终要归根,只有回到生养自己的故土才会有一种归属感。梁子,一个被现实击败的底层民工,当初愤怒地选择了背井离乡,导演却让他走到了另外一个盛产煤炭的地方,依然做了个煤矿工人,通过空间的差异对比最后的结局,反映了人物的命运。社会在不断的变革中,煤炭价格的不断降低和病魔带给梁子的伤害,让他不得不选择重归故乡。当镜头对准当年梁子扔下的钥匙的特写,而钥匙却是沈涛递来的。虚弱的梁子躺在布满尘土的床上不得不接受沈涛的物质帮助,这种情节的编排更突出了梁子回归的无奈。影片在第三部分并没有提到梁子,相信大家也知道的结局,落叶终归归根。

海外人民对文化寻根的追寻,是根深蒂固的。被迫早早移民的到乐,忘记了自己的母语,看似是一种导演的硬伤,其实更是导演的有意为之,这是语言障碍带来的无根感。他一直寻找着自由,寻的是对母亲留给他代表着乡土的那串钥匙?他寻的是自己的根。每个海外移民都忘不了自己的根,当到乐独自面对大海喊了声“涛”,镜头紧接着对准了正在包饺子的沈涛,还有那一个特写的麦穗饺子,而麦穗何尝不是一种涛留给到乐的乡土记忆?

2.2 桑梓情缘

贾樟柯捕捉到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群体的分崩离析与个体的孤独境况,当物质丰盈带来安全感的同时,我们原本所拥有的各种情感联系都被拦腰斩断。沈涛决定送走儿子,安慰着自己说出国对儿子更好。这份正确而苦涩的现实考量,便显示出她是将自己彻底地孤立起来。当结尾沈涛站在冰天雪地中独自跳舞时,有的是对年轻时青春的回忆,却没有了和亲人的联系,没有了任何故人。从这个层面上说,《山河故人》讲的是人们不得不失去、不得不变得孤独的故事,是没有爱人亲人的孤独。

沈涛和儿子的母子重逢,触动了很多观众的泪点。文化的差异使得到乐的归来惊怒了沈涛,一声妈咪,让沈涛斥责起儿子来。父亲过世,儿子却不知如何为父亲祭拜,也折射出中国内部的文化差异。到乐来到家中,不停在捣鼓着iPad,和对面的继母聊着未来的日子,沈涛能给予的就是给儿子包个麦穗饺子,让儿子能够记住家乡,也为后来到乐寻找自由做了铺垫,寻找自己的根,恐惧漂泊的感觉。天底下没有一个母亲是不爱孩子的,为了能够和儿子待得时间更长,沈涛选择了最慢的火车来陪伴儿子。她牵着儿子的手说出“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这样一句话,道出了对儿子的期待和不舍。她留给儿子一把钥匙,也便是留给儿子的一个记忆。在海外的儿子忘记了母亲的一切,永远留下了那把钥匙,这可以让儿子将这种失去的感觉慢慢地寻找回来。这也源于贾樟柯的切身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爱,也折射出沈涛的桑梓情缘。

留守家乡总是孤独的。沈涛和父亲共同乘坐火车去给父亲战友祝寿,沈涛告诉自己处对象时,父亲在得知沈涛的选择后没有十分反对,而是选择默默地到车厢抽烟,自己叹气,也表明了父亲的态度。而当2014年,父亲在车站突然离世,这是对真实事件的一个写照,这样的故人离散,给予了沈涛最痛的打击,撕心裂肺也不为过。一个老者的逝世,更是一种故人的离散,这样更让沈涛放弃继续漂泊,为了未来,也放下了孩子,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剩下的还是需要自己去走。贾樟柯快速捕捉到了当下社会的现实,儿子刚刚被送走,父亲又突然离去,沈涛被迫地被孤立起来,固守家园的人落下了孤独的结局,这种空落落的现实令人心痛,使家庭价值、亲情、友情、爱情都让位于对物质安全感的追求和对自我理想实现的向往。

3 结语

《山河故人》中的最后一个镜头,沈涛站在文峰塔前,在空旷的雪地里独舞,诗性地描述了她现实中的孤独,对比着他人的漂泊,更浓的是沈涛固守的文化乡愁。花白的头发映射出岁月的残酷,普通人的无奈。漂泊的人依然在漂泊,等待的人依然在等待,山河仍在,故人离散,顿生悲凉。这一幕传达出无人知晓的酸楚,反映了时代变迁中固守家乡的文化乡愁。《山河故人》中传达的时代变迁中的文化乡愁与现实关怀的文化气息让人动容,个体与时代的无力抗争,现实的冷色调和亲情的暖色调,构成了山河故人的文化气息。山河犹在,故人离散,不变的山河,都透露出浓浓的文化乡愁和深厚的现实关怀。

猜你喜欢
梁子樟柯故人
第13话 故人
狗与猴
过故人庄
真正的手艺
似是故人乘风来
贾樟柯:走西方
贾樟柯电影的义理、伦理和地理
山水路迢迢,故人心不变
贾樟柯:我的电影基因
流行歌曲——贾樟柯的银幕“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