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雨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全球的发展,手机媒体、微信、微博等新兴传播平台和方式对传统电视媒体产生了巨大冲击。电视新闻编辑理念、角色与功能已经无法适应新媒体环境,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依据受众的需求变化进行创新,以适应社会和媒体受众的需求。
电视受众选择观看电视新闻的原因是想通过电视来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自然而然,他们就会对电视新闻所报道内容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其实,一直以来,电视新闻的真实性是它优于其他信息渠道的地方。这是因为电视新闻的创作和编辑都比较严格。而在网络时代,自媒体和网页的发展大大降低了这个行业的真实性。因为在互联网中很多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如公众号吸引粉丝),就会使用一些拙劣的手段。而当新闻本身不够吸引人眼球时,一些不良媒体可能会对其添油加醋,或编造出完全不真实的故事,或者使用一些夸大性标题,使新闻实质与标题描述之间存在差距,这就导致这些信息渠道的公众信服度较电视新闻低。为此,电视台需要注重新闻的真实性,使大众信服,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做个“标题党”。
美国知名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曾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到了这样一个结论: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受众以及传播效果是传播过程中的五要素。作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的言论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衡量传播效果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将传播效果作为主要考虑因素,这是因为受众是传播的终点。由于新媒体在当前时代获得了高度发展,传统电视媒体没有了以前的优势,不再是受众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电视新闻节目播出在时间上具有相对固定性,这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了受众获取信息。但现代社会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电视新闻如果一成不变,就无法为受众提供新鲜、多变的内容,也就无法满足受众需求,长此以往必将使节目受到影响。在播出时间限制的情况下,提高新闻质量、创新度是保持新闻活力的不二选择。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认识新生事物的渴求愈加强烈,希望在“朋友圈”的交流中掌握更多话语权。从受众的心理需求对此进行分析,受众对电视新闻节目存在三种需求:竞争需求、获得新知需求和自我评价需求。当受众打开电视时,首先要求电视新闻节目吸引人、好看,能够满足自身部分需求。节目内容和形式好看主要是满足观众获得新知的需求和自我评价的需求。为使电视节目具备这样的特点,一定要有针对性地提高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如果不注重新闻创新,观众无法持续不断从中获取新知,就可能导致观众流失,对电视新闻的长期发展非常不利。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必须改变陈旧的思想和模式,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开发新领域,这样电视新闻节目才能为受众提供新鲜、多变的内容。
从受众的大众化心理需求出发对新闻进行编辑,要求编辑能够较好地把握大多数人获取新闻的需求,使之更具有普适性。
不同类型的人对新闻节目的喜好肯定会有所差别。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例如:有的人喜欢看国外新闻,有的人喜欢看科技类新闻。如果我们将国外新闻放在一起,将科技类新闻放在一起,这就会导致这样的问题:喜欢看国外新闻的人在看到很多科技类新闻时可能会产生反感,而喜欢看科技类新闻的人在看到很多国外新闻时亦会产生厌倦情绪。而如果我们将国外新闻和科技新闻进行穿插,这就可以对受众的观看情绪有一个较好的照顾。在这种情况下,受众也会尝试去看其他类型的新闻,也是对其观看兴趣的一种培养。
其实,新闻并不仅仅只是信息的传达,亦可作为观点的传达。很多人在观看新闻时总会进行思考,如果新闻能够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就可以有效吸引喜欢思考的观众。例如:电影《战狼2》火了一把,票房破40亿。而8月8日晚,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不少明星纷纷向灾区祈福、捐款。于是,就有不少网友发出了“让吴京捐几个亿”的声音。这一舆论热点其实并不新鲜,曾经屡次出现过明星被逼捐的事件。如果电视平台仅仅就事论事,报道吴京被逼捐的事实,无法起到发人深省、引发观众思考的目的。电视新闻这个时候就可以从这一新闻事件切入,列举明星被逼捐的实例,深入剖析逼捐事件中包含的道德绑架、信念、帮扶等深层次问题。电视台对此进行及时点评,可以在其他报道方式中脱颖而出,从而吸引受众关注,引发热议和思考,扩大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电视新闻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以党的方针政策为主的时政新闻,以及社会关注的民生新闻。不管是民生新闻还是时政新闻,为获得更高的受众满意度,必须从受众的心理需求出发,对新闻内容进行适当整合。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软硬适度”。时政新闻往往又被称为“硬”新闻,这类新闻主要包括一些重要会议的播报,与政策相关文件的解读和对政策方针的宣传。而这些内容往往较为生硬,因此,在编辑此类新闻题材时,其内容一定要做到通俗易懂,易于受众接受。例如,语言要生动传神,多用一些活泼、接地气的词语。画面要讲究,具有逻辑性、可看性,于细节之中彰显内涵,运用特写镜头显现真情,使得“硬”新闻“软”起来,不让受众觉得生硬乏味。此外,还要讲究声画配合。对有声语言进行合理利用,提高现场声音的表现力度,让声音、现场气氛和画面相互衬托,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求新求变是媒体永恒的追求。尤其是当下,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吸引受众眼球,电视新闻节目必须运用新的表现形式,采用新的节目包装,在听觉和视觉上给予受众强烈冲击,让受众被电视新闻节目所吸引。
一般来说,编排和包装是电视新闻节目在表现形式上创新的两种方法。
为在电视编排上有所创新,需要首要考虑编辑思路和播出的方式。例如:我们可以让演播室和新闻现场相结合、正面内容和反面内容相结合,使电视新闻的报道形式更多元,信息种类更多样,信息含量更大。电视新闻的编排顺序是相关人员需要考虑的第二点,应尽量使之错落有致。如消息配短评,新闻之间进行串联,不同的新闻形式使电视新闻节奏明快、主题突出,带给观众看待新闻事件的新视角、新思路。作为中国电视新闻的“风向标”央视《新闻联播》在这一方面,率先在全国电视新闻圈中做出了表率。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新闻联播》开始“变脸”。《新闻联播》时政新闻内容向“短、实、新”转变,头条内容不再只有国家领导人新闻,生动接地气的民生新闻也能上《新闻联播》头条,甚至还出现了不少网络流行语,凸显社会“正能量”。在其带动下,不少地方“新闻联播”也开始“走转改”。编辑编排顺序的“接地气”,让电视新闻更切合实际,有更多看点,更能以一种亲民的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传播党的声音。
电视新闻包装要创新,要勇于借助科技创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电视新闻编辑必须不断提升自己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及时对专业技术知识进行更新。当然,电视新闻编辑也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道德责任感、现代科技意识。随着三维动画技术、虚拟演播室、非线性编辑系统不断发展,电视新闻的产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达到更好的播出效果,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在新闻的片头、片尾上花费更多心思。为打造更优质的电视新闻,电视新闻编辑也不能放过整体包装、新闻节目编辑串联、上载播出等细节。这些精雕细琢都是电视新闻的加分项,可以给电视新闻锦上添花。例如,作为一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作品——《还看今朝》,其具有专门制作精美的新闻字幕模板,运用生动的动画、数据、图表、模型等,让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近五年来的变化更加生动直观,通俗易懂。现代电视包装手段的运用,可以增加节目的可看性。
此外,电视新闻编辑可以利用微博、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在网上构建“新闻社区”,将网络受众的观点加入到电视新闻节目中。这种做法不仅可以较好地传播新闻信息,给公众提供一个更好的表达话语平台,让公众获得经过深度阐释的新闻内容,还能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实现有效衔接。
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电视新闻行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电视新闻编辑必须直面挑战,勇于创新,正确掌握受众心理需求变化的新特点,从受众的大众化心理需求出发,对电视新闻的内容、编排方式、包装手段等进行合理和大胆的创新,使之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与心理需求,这样才能让电视节目展现出更蓬勃的生命力,才能拥有更强的号召力,才能为受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徐延平.论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路径[J].西部广播电视,2016(14):135-136.
[2]王琨.基于受众需求角度下的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6(5):40-41.
[3]肖铮.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路径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6(11):149-150.
[4]谢金华.论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路径[J].今传媒,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