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漫绚
(五邑大学 广东 江门 529000)
中国古代教育者重视诗歌的教化力量,现代语文教学则注重诗歌的审美教育。但因考试大纲重在考查古典诗歌的理解与鉴赏、教科书中现代诗歌占比较少,在一线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被推到“可讲可不讲”的境地,学生对现代诗歌由此产生“可有可无”的刻板印象。经研究发现,学习现代诗歌亦能培养和提升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现代诗歌有其独特的美育价值,现代诗歌教学需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固有观念。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认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1]雪莱在《诗辩》中写道:“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的记录。”[2]现代诗歌饱含作者丰富的情感。首先,情感是诗歌的内在核心,理解和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是审美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但凡优秀的诗歌,大都渗透了诗人浓烈饱满的思想感情。其次,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失去情感的诗歌不过是字词的排列,而被倾注真挚情感的诗歌,则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获得了生命。再者,现代诗歌在格律方面没有古典诗歌的条条框框的限制,形式自由使得情感的流露更为自然和畅快。在《黄河颂》一诗中,文字与文字之间,是光未然一颗至真至诚的赤子之心。他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对中国人民的关怀的那种浓烈饱满的情感,似乎要喷薄而出,这使他笔下的黄河,具有一种更为大气恢弘的张力。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的语言是一种精致的艺术,它美得非常巧妙与独特。诗歌的语言要求用最简洁的词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使诗歌语言形成了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而现代诗用白话文写成,且较少用典,字面上较古典诗歌更容易把握。因此,初中生在学习现代诗歌的过程中,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让表达的语言更为凝练优美、意味深长。譬如: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一诗中,孩子对大海(信念、希望)的追求、心态的变化,是从语言的变化体现而出的。“哦,山那边是海吗?”一句流露出孩子对大海的好奇。“妈妈,那个海呢?”则表达孩子看不到大海的失望之情。“在山的那边,是海!”一句,则是孩子受挫后重塑信心的反映。“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这句话,洋溢着孩子最终战胜失望迎来光明的喜悦。这四句话看似相似,实际上,一两个字之差、标点符号之差,所表达的意思不尽相同,这就是现代诗歌语言的魅力。
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在诗歌的创作方法上,十分重视暗示性,他曾说:“叫出一个事物的名字就会破坏诗的大半乐趣……理想的方法是暗示事物。”[3]这暗示性实质上就是后来的象征手法。所谓象征主义,就是通过暗示、烘托、对比和联想的方法,以有质感的形象营造作家要创造的意境,让诗歌更具有一种含蓄的艺术美感。比如:乡愁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余光中的《乡愁》,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便是运用象征的手法。在余光中的笔下,距离感是乡愁的主要因素。作者的乡愁从“邮票——船票——海峡”到“坟墓”,距离越来越大,距离越来越不可逆,而乡愁也越来越浓烈。这种暗示性带来的美感,使余光中这种《乡愁》越品越有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验稿)》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4]现代诗歌是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渗透的极好的载体,美育应贯穿初中三年现代诗歌教学之中。但在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或受自身文学素养的限制,没有意识到现代诗歌教学对人的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因此,现代诗歌教学往往是机械的、枯燥的。而想要改变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细腻饱满的情感语文教师作为诗歌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也应具有细腻而有饱满的情感,才能将诗歌原汁原味地传达给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共情”。想感动学生,应先感动自己。结合笔者个人执教的经验来谈,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调动气氛,诗歌诵读、唤醒学生的想象力等方式来让学生共同感悟诗人的情感。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语文的现代诗歌教学亦是同理。
二、广博的文化知识。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仅有激情是不够的,还得有深厚广博的文化底蕴。俗话说,老师有多少“水”,就能给学生多少水。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的精彩之处不只是学习语言这一层次,学生收获最大的还在于语文教师给他们创造的一片文化的天地。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是语文教师的立足之本。
三、出色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材是美的殿堂,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语文教师应具备突出的审美能力,才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可以细分为美的感知能力、美的鉴赏能力、美的创造能力。这三者缺一不可,互相促进。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现代诗歌中情感、语言与象征“三美”不同于古典诗歌的美感。初中生在学习 现代诗歌的过程中,语文教师情感、知识和能力都起到关键的作用。最后,笔者希望借助本篇论文,以引起相关教育者重视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审美教育,逐步弥补现代诗歌教学研究的空白。
[1] 刘若端编.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 雪莱.雪莱诗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3] 斯特芳·马拉美.马拉美诗全集[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4] 朱光潜.朱光潜精品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