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飞 徐 琴
(1.合肥市雷麻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0;2.合肥市莲花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感知能力较弱,再加上积累不足,所以在面对作文题目时,学生常有一种没有东西可写的感觉。教师若想真正把学生作文带到个性化的境界,就一定要注意这一问题,让学生在积极的兴趣引领之下,使其学会探寻内心的真实感受,并用成熟的语言将这种感受抒发出来,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学生作文的个性化,为学生未来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良好的语言情境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做到积极观察、认真思考,并产生表达欲望。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直接以语言创设情景:树上有五只鸟,一个人举起枪,枪响之后,一只鸟从树上落了下来。问:树上还剩几只鸟?为什么?这个问题是没有统一答案的,所以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按自己的想法绘声绘色地表达。[1]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表达机会,特别是即兴作文,尤其需要兴奋的状态、瞬间的火花,以促成学生作文的精彩。比如教师在班内公布班级在某项活动中的得奖情况,能使学生的心情处于兴奋状态,此时若让学生写写与这次活动有关的事,学生写起来当然会得心应手,能够表达出独特的内心体验。
教师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促使其有意识地观察:比如观察奇峰异石,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观察植物的生长,领悟生命的存在意义等。学生只有在认真观察事物之后,其笔下所呈现的才可能是自己的内心发现,情感也才能感人。比如当学生看到教室屋顶上长着一棵小草后,就会把其写到作文中来:“小草为什么会跑到屋顶上呢?原来啊,小鸟在天空飞翔,有些时候会用嘴把草籽儿带到天上去,落在屋顶上。小草很顽强,所以能在屋顶生根发芽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完成角色体验,使学生通过体验具体角色产生不同的情感认知。比如教师给学生提供轮流当班长的体验机会,学生就能在作文《当班长的滋味》中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展现出自己的个性。
学生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心理也逐渐成熟,对于生活就有许多新鲜的独有的感受,而且认识事物也逐步深入,各种新颖意念纷至沓来。要善于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生活情趣,平时写作,要求学生畅所欲言,独抒性灵,提倡写真实感受,写自己独特体验,不能生硬照搬别人,而应当溶入自己心血,展示个性情怀,说出隐藏心中的话语。特别要求学生细心捕捉生活细节,于细微处见真情,写出自己志趣爱好和人生追求。要知道一滴水可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树叶可展示生命的源泉。文学是以真情实感为基础,再加上艺术创造而成的。《红楼梦》就是集作者一生心血才写成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无不印刻着作者生命痕迹。应试教育致使学生想走捷径,死背范文,以致大量出现拼凑痕迹明显、似曾相识的作文。这是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
为此,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鼓励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比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让学生根据这个圆圈发挥想象,喜欢体育的学生可能由此想到足球或篮球,喜欢数学的学生可能由此想到数字零,亲近自然的学生可能由此想到露珠与月亮。这种开放性极强且能够促进思维发散的做法,可以使学生迅速从喜欢的事物中找到灵感,然后落实到作文本上。
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促进其独立思考的情境。比如在接触童话类作文时,教师可以先出示图画:几株向日葵,上面是圆圆的花盘,金色花瓣旁边有漂亮的蝴蝶在飞行,按照这种情境进行创作,易于写出写景类文章。但是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想象,使之抓住葵花、植株、花瓣、蝴蝶间的关系,创作出有几个主角的故事。故事应当是不拘一格的,在教师提供大体框架后,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出来,思路将会越来越宽广,从而形成多种个性化的作文创作思路。
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大容量的阅读积累。对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学习,带领其利用广泛且深入的阅读,逐步使语言表达富有个性。比如在教学写景类文章时,可指导学生用默读、诵读、赛读等多种形式感悟文章的语言之美,学会欣赏、学会仿用。在此前提下,学生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与段落摘录出来。为了鼓励学生积累语言的主动性,教师还可以采取早间读书、自办知识小报、专题阅读等多种办法,让学生有机会把自己所熟知的内容同自己所喜欢的活动结合起来,倾吐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为作文语言个性化的形成提供机会。
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就应鼓励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语言去发现事物、描述事物。比如学生在描述春天的时候,可能会写:“春天一定是一位姐姐,她像天使一样,摇摇花,花就盛开了;碰碰树,树就发芽了……”这种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同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符,同时极具个性特点,是值得教师鼓励和提倡的。
总之,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把所见所思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追求写作理论中的“客观之物和主观之识完整融合”的效果,从而让学生作文充满生命的真实,真正提升学生的作文创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