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亮
(兰州市第六十二中学 甘肃 兰州 730000)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转型期,即由儿童生理、心理向成人生理、心理的转型:他们的生理器官和生理机能都在走向成熟,性生理也走向成熟。其心理发生着巨大变化:自我意识发展,独立意向提高并逐渐分化,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之中。中学生本身的这个生理、心理转型又恰逢我们国家的一种社会转型:由封闭而开放,由专制而民主,由传统而现代至后现代。以及教育本身的转型: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合作学习等。在这种多重转型中,坦途与陷阱并存,教育与不良诱惑交织。于是在中学生中,关涉安全的心理问题大量产生出来。这样,心理安全的研究成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所谓心理安全,指的是学生面对所处内外环境的安全景况持有的一种追求平稳、不受威胁的应对性心理机制,不需要有任何的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 ,有一种安全感。面对安全景况,如其所形成的是一种良性的应对心理机制,则其外显行为是和谐友善的。反之,其外显行为则会表现成为一种安全事故。
中学生心理安全的缺失必然会给周围的家庭、同学和学校造成伤害,必须引起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那么,造成我国中学生心理安全缺失的原因是有哪些呢?笔者认为:
首先是教育界对中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对中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是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这一现状已有所改观,但中学生心理安全教育还没有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一部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把心理安全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
其次,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这是当前导致我国中学生心理安全缺失的一个最主要的直接原因。现在,一些学生一到上课铃响就开始晕忽睡觉,一些学生一临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还有的甚至在考试前发烧头痛,以致于最后不得不中断考试。
第三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不正确的家教构成了中学生存在心理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之一。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而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安全状况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则少有关心,相互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
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更容易缺乏心理安全。暂时性的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所以中学阶段必须加强心理安全教育。
如果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出了问题,一方面,就会通过心理疾病影响他们的生理状况,诱发各种身体上的病变;另一方面,心理一旦出现问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会遭到破坏,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那么如何关注学生心理安全,创造校园和谐环境呢?
(一)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讲座,指导学生自觉讲究心理卫生,掌握心理保健方法。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就是将“心理安全教育”从课外引申到课内,排入课程表,依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层次,开展分层目标,分层内容体系的课堂活动。
(二)教师要讲究教学中的心理卫生。在教学中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除了要合理布置作业、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外,教师还必须讲究教学中的心理卫生。
(三)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安全感的缺失进行及时矫治。
1、建立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管理与服务机构。它的任务是规划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加强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指导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心理辅导工作,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
2、建立“悄悄话信箱”或心理热线。“悄悄话信箱”是为学生提供书信咨询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有的学生遇到问题难以启齿,可以通过书信、电话的形式给予咨询。
3、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通过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普及心理健康及心理安全知识,解答心理咨询中遇到的典型问题。
4、开展课外心理训练活动。学校应根据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创造性的开展各类课外心理训练活动,对广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目前在教育中还存在一定的功利性成分和功利教育者,重显性和外在的工作成绩,而不够重视内在和隐性的重要教育内容。在安全中只重视外在的现象,采取堵的方式处理学生发生的安全事件。仅仅追求把学生管住而不出事,仅仅通过惩戒威慑方式对待出现的安全事件,其实质在很大程度上指标不治本。因此,在学校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过程中对内在隐性的心理安全的重视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必须竭力构建学生内在的心理安全。
心理安全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更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参与,全体教师的竭力付出,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生气、和谐的心理安全环境。通过不断的努力,一定能取得比较长效的成果,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