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传统民俗在文化创意产品的研究

2018-02-22 18:27:49王亦敏姜虹伶
贵州民族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黔东南民俗文化民族

王亦敏 姜虹伶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一、黔东南传统民俗文化的特点

黔东南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边缘,东与湖南比邻,南与广西接壤,北与遵义相连,丛山环峙。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浓郁的民族风气,交织出多元独特的地域文化。该地区有着丰富又多元的族群,居住着苗族、侗族、水族等民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少数民族风情保护区”之一。黔东南是一片灵秀之地,这里的山、水、林、湖天然生就,处处呈现着高原风情浓郁的原生美景,民风自然淳朴。通常情况下,民俗会受到经济、生活方式、民族心理、信仰、艺术、语言等多方面的影响,虽然黔东南地区的各族群居住在同一的物质环境内,但在历史与自然的互动中各民族展现了强韧的生命力,并且民族文化始终未被中原文化所同化,现代文明也恰如其分地融入当地文明,造就了黔东南如今独特的民俗风貌。黔东南传统民俗文化有以下特点:

(一)鲜明的民族性

黔东南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着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各自的民俗文化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居民建筑、婚姻民俗、家庭习俗、民族节日。以民族服饰作为文化载体的苗族为例,苗族服饰的基本特征之一,主要表现为“男装简洁,女装奢华”,并且在与各种款式风格独特的饰品进行搭配时,百褶裙必须是要与之搭配的基本款式。银在苗族文化中象征着吉祥、智慧,在当地有着“无银物化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的说法,每件银饰都是由匠人精心制作。侗族则形成了以鼓楼、花桥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侗族是一个极其重视内部团结的民族,鼓楼便成了凝聚这种团结意识的意象,时代的更迭变迁也不断赋予侗族鼓楼各种社会功能。从简单的对树的模仿,上升到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同一,侗族鼓楼在不断发展中成为了侗族的工艺绝活,在村寨人眼中绝不仅仅是一个村寨的标志,已然成为村寨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象征物。

(二)多元的融合性

各民族在相互交融的同时,融合了中原文化,虽然期间经历了改造、创新,但始终能一脉相承,绵延不绝。至今仍然活跃在当地并深受侗族人民喜爱的侗戏,早在清朝时期首创时,就吸收了汉民族兼收并蓄的文化,将经典汉族传书的故事改编为用侗语道白和剧本演唱,此后,许多描写汉族生活题材的剧目都被侗族进行移植,并在侗族人民当中广为流传。傩面具是中国远古文化的产物,用白杨木精雕细刻而成,再涂以脸谱彩绘,其生动独特的造型和明艳的色彩搭配,展示了民间艺术的美妙,也令我们感受到粗犷的民间艺术风格。在历史和社会多次融合中,由最初的民间迎送傩神活动,逐渐发展成为“傩图腾”艺术。此外,在几百年文化空间的推移下,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会共度汉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等等,然而在春节期间又会有各自民族的特点。

(三)独特的原生性

数千年来,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各个民族一年当中光是各种节庆日加起来就多达120个,姊妹节、芦笙节、苗年节等等,因此黔东南有“中国百节之乡”的美称。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在交融的同时保留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因子。民族风情浓郁的苗族村寨,每逢重要的节庆日,悠扬的芦笙,颇具风韵的民族舞蹈,将清水江流域汇成一片歌舞的海洋。每个苗族人都能歌善舞,其中歌唱技艺更是超群,历史是残酷的,历史上各代王朝对苗族文字进行封锁,但与此同时也造就了苗族人将历史用歌唱形式口耳相传的独特文化形式,口耳相传的苗族古歌就变成了与祖先对话和保存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黔东南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贵州省政府一直致力于打造文化产业,希望依托于当地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加速当地文化产业的转型和发展,将现代生活元素和非遗相结合不失为一个别具匠心的方式。有数据表明,2011年到2014年间,贵州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幅达到30%以上,在西部地区的排名由偏后位置上升到居中位置,其中贵阳、遵义、六盘水和黔东南文化产业增加值排在全省前四位。而黔东南地区的文化产业规模在贵州省排名第三。2006年年底,黔东南地区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将发展文化产业列入了政府议事日程,旨在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全球密切联系、科技飞速进步多变的时代,唯有立足本民族文化并不断将之创新才能活跃于全球的舞台。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拥有无限活力和发展空间的产业。现如今,黔东南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也伴随着凯里民族文化产业园和苗侗文化产业园的建成而初具规模。无不显示出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工艺品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升值空间。逐步形成了一定数量的集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和特色轻工于一体的文化创业产业集群。

对于一些少数民族来说,手工艺是必须要具有的才艺和技能。经耳濡目染与亲授实作,将工艺代代传承下来,但是时代的变迁使传统手工艺渐渐远离现代人的生活,因此,振兴与活化手工艺就显得尤为重要。从雷山银饰、丹寨苗族蜡染、马尾斗笠到瑶族枫脂染、黄平泥哨、三穗竹器,传统手工艺的巧思与精湛的做工,彰显了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工艺品的强大生命力。雷山的千户苗寨、黎平的侗寨、三棵树镇等地集聚了一大批愿意从事民族工艺产业的当地人,目前民间的民族文化工艺品已发展到一百多个种类,上千个花色品种,间接地催生100多家从事民族民间文化工艺品生产企业,解决了当地2.5万人的就业问题,使手工艺成为地方文化产业升级的推动力。与此同时,通过政府积极举办“民博会”等大型博览会项目,也大大促进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产业交流。当地政府也在努力争取,在凯里周边打造一座彰显民族特色,集产销、展览、传承学习于一体的银饰工匠城,把握新时期的发展机遇,使手工艺产业成为当地文化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黔东南有着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近几年来,黔东南州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文化优势,大力推进“旅游活州”战略的实施,将大量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完整地展现给世人。从2011年到2014年,黔东南地区累计接待游客高达1109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920亿元。2015年黔东南接待人数5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4亿元,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速分别为21%、23%以上。2016举办了首届中国民族文化旅游黔东南峰会。为满足旅客的多样化与差异化需求,设立了以观光、度假、养生、温泉、运动等多元化的旅游形态和业态体系,进一步推动各民族文化。近年来,主题化的体验备受游客们的喜爱,例如民族文化游、古镇文化游、红色文化游、温泉疗养游、户外生态体验等。同时,也引来人民网、新华社、贵州日报等各大媒体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黔东南民俗文化旅游的关注与叠加效应。

三、黔东南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途径

近些年,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而被包装来起的民族文化产品备受关注。黔东南地区具有“古老”“原始”的民俗文化精华,其生长土壤极为肥沃。因此,有必要将黔东南地区的文化加以整合便于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市场上所售卖的文化创意产品多以纪念品、工艺品、土特产等商品为主,在各旅游景区中所贩卖的产品在其他景点也会看到,大多都是停留在很初级的文化产品,文化创意在其中体现得微乎其微。呈现出的形式大多为简单直接的纹样的转接应用,抑或是形态的效仿,忽略了民俗文化与内涵,而由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产生的差异也无法完整地呈现出来。文化创意产品的存在为的就是将无形的精神内涵和仪式风俗等文化属性通过有形的文创载体展现出来。

因此,文化创意产品需要有一定的设计模式与途径,设计前期,设计师要针对民俗文化进行资料的整理分析,熟悉其有形的载体、无形的精神、仪式习俗等文化属性;设计中,了解消费者的期望与使用情况,运用各种现代设计方法,将文化体现在产品上;设计后期,要诠释出文化魅力的新产品,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延续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宝贵价值。

(一)选取民族象征元素融入

在寻求民俗文化的市场潜力时,创意的原始动力来源于特有的原始形态。黔东南地区不是单一民族,苗族的吊脚楼、刺绣、蜡染,以及侗族鼓楼、侗锦等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极高的艺术价值的民族产品,是该地区独特民俗文化发展的向心力,其民族元素生长于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文化的纷繁具象之中。

群族受环境的支配与影响,所衍生的物质文化会隐藏更深的情感与文化意义。如苗族图腾鱼纹饰具有多产多子与生命力向上的意义,又如传统服饰的穿着会因年龄、阶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将少民族文化元素转化并再现于产品中,在全球化市场有助于提升与其他同类型产品的识别性。无论是纹饰色彩的搭配与创新,抑或线条粗细的取舍和运用,都将对产品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设计者根据自身的设计经验与设计目的萃取所需的元素,或是透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等手法延伸出意义象征,赋予传统新意时,都需思考其原始的文化意蕴与特色是否得到激发,是否得到文化的认同,如果萃取的文化元素过多,不够简明,反而无法表达出设计者的设计意蕴。反之,选取的意象过于简练,就不能表达出鲜明性与地域性。如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美感与自然的纹理的梳子,上半部分灵感来自于苗族的头饰与颈饰作为基本造型,竹子上的雕花则是采用了中国传统剪纸图案。经由创意设计这一手段,流露出该地区的独特文化与地域特色,本身所具有的使用功能,使产品更具可行性。满足某一消费形态的需求,就是将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转化为创意加值,提炼其象征元素的意义,然后转换成消费符号,最终应用于设计生活产品。文化创意产品所触及的不仅是生活用品,也可以衍生到与当地美食的结合。在“绝对贵州”文创商品设计大赛获得优异成绩的设计作品“丝想”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在丝娃娃面皮的基础上,对面皮用特殊工艺进行了再加工,压制出有贵州特色的图案,如名胜古迹、民俗风情、少数民族的图腾等,消费者在获得视觉和味觉满足感的同时,精神上也达到了统一。

(二)生活形态与设计的协调

设计师是产品与消费者之间联结的关键人,同时又扮演着创造、诠释文化的角色。消费者的需求不再只是满足产品的功能与是否耐用,而是反映其个性的产品,乃至高品质象征身份的产品。换句话说,产品应更具感性与人性的特质,特别是具备独特的文化特质与意义,消费者更希望通过产品能够享受生活与愉悦心情,因此,产品的设计要追求合理化的生活形态,兼具基本需求与精神满足的体验。如曾获红点大奖的杯垫,就将产品的文化含义和生活基本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计者设计的并不是普通的变色杯垫,这其中蕴含了设计者对温室效应的独特见解和减缓温室效应的希冀。常温时,杯面上呈现的是郁郁葱葱的绿色大树,而一旦倒入的水超过耐受温度,由感温涂料绘制成的树冠就会消失,剩下光秃秃的树枝。以此来提醒和警示人们温室效应对地球上的绿色带来的巨大危害。

生活是文化的真实写照,生活趋势的样貌是不断变化的,人们需要更具差异化的产品。首先,了解并找出潜在的消费群体,从消费者的生活需求、心理态度、认知感中去找到改善点,设定更合理的使用方式与使用情景,其中,消费族群的设定是首要关键选项,同样是针对手机的设计,对老年人年来说需要思考的是老年人对科技产品学习的焦虑与不自信的恐慌;对青年人来说则是考虑新一代追求个性前卫,享受快乐的特性。因此,需要将不同的消费群体加以区别,完全了解消费者心理与生理需求的趋势后,才能设计出消费者正真想要的自创一格的文化创意产品。

加入文化的深刻性与意蕴,文创产品的故事性才会吸引人,这是一般文化产品所不具备的。如台湾的白米木屐村,设计师在产品设计开发时,深入了解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与偏好,针对使用者不同的生活形态、社会阅历、文化心态、审美态度及使用环境因素,把传统过时的木鞋,研发出各种有关木屐的吊饰、生活器皿、彩绘艺术、雕刻艺术、皮雕艺术等产品。适量地开发生活必备品,贴近大众生活的需求功能性产品,才能协调设计和生活形态。

因均一化的产品已经被大众所接受认可,唯有将模块化设计的概念应用在设计中,才能创造出客制化与多样化的需求,改变少数几个零件就能变化出不同的设计款式与功能,消费者也能参与其中,迎合不同的消费需求,在类似于DIY的动手过程中,找到一种设计的愉悦感。针对其使用功能性或是装饰性,进行不同需求的应用模块化设计,如便携带茶具、餐具、花盆、酒具、灯具等产品,产品的类型可从衣、食、住、行、育、乐各层面出发。

(三)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手工艺的雏形是人类为满足生活生产需求,从周遭环境中就地取材,将材料转换为器物。传统手工艺即表达了少数民族的智慧与想象力,也延续了传统美学,具有淳朴、简洁的艺术风格。黔东南有苗族锡绣、苗族饰品、马尾斗笠、瑶族枫脂染、三穗竹器、黄平泥哨、黄平的革家蜡染、思州石砚、黄平银饰等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但是技艺所展现的只是满足当时空间下的生产力并延续至今的浓厚民族风情,无法满足处于当今生活形态的民众需求。手工艺的昨日是贴近土地与人文脉络,今日则是对现代的生活模式与需求的贴合,发展设计出合适的文化产品。因此,需要通过设计创意的介入,在设计过程中从历史寻找到适当的文化符号加以应用,同时也是一个转化文化价值再塑造的过程。手工艺是经手工制作,特殊胜在于它同时兼具地方传统与人文精神,注入了手工艺人的创意与心思。这些民间技艺的美感韵致应当恰当地用设计语言表达出来,展现少数民族的特色与文化价值。既可以是有使用功能的日用品,也可以成为有设计与创意性的观赏性产品。无论是倾向于哪一类的设计,打动人心的才是产品的价值所在。

其价值并不应该局限于自身商品的贩卖,而是在于它所衍生的附加价值,从商品的创意塑造中得到文化价值的提升。结合现代人的人文、休闲、观光的生活场域,拓展工艺品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能见度。在产品设计中以现代生活场域中的素材为主,传统工艺的技法、材质、造型辅之。首先,材质占据了产品的大部分视觉比重,产品应结合不同的工艺材料,或是改变产品旧有的问题。不同的自然材料制作会产生独特的触感,五感的碰触传达出手工艺内在的感性精神,有些材质看起来并不起眼,会因设计的植入,改变原始物给人的印象,而产生新的视觉效果。或是将普通的材质设计出新的吸引力,如用竹工艺设计开发的咖啡杯子,设计出兼具竹的人文涵养与咖啡文化的产品,定位为时尚高级馈赠礼品;其次,产品造形上所表现的工艺品的特殊美学价值,运用联想思维寻找相似的造型编码,将工艺的美感再现于产品,思考其功能与所隐含的意义。将对文化深入思考和内心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用独特又有历史感的文化载体呈现出来,让人感受到温暖与亲近,传达出产品的特殊意蕴与文化特色。

(四)绿色设计的循环链

绿色设计是20世纪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思潮,提醒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应该考量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设计不是只为制造业服务,而是适应现代社会变迁,并追寻有效解决问题的思考。其中设计、研发、制造、包装、运输、行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绿色设计永续,特别是再利用的可能性都很重要。传统的设计思维所强调的是以一次性生命周期的产品为导向,而产品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负担,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少对原材料的生命周期考量及产品与回收再生原料的处理。

产品的生命周期有两个关键词:再回收与再利用,这两个环节都应达到资源的有效活用。日本岐阜当地以陶瓷作为地区主产业,从回收食器到再生陶的制品经过了十余年不为人知的艰辛过程。起初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上,根据使用者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整个过程首先将使用过的陶瓷器皿回收,再进行清理,然后在经过处理研磨加工制成陶土成分的粉末,生产出再生用陶土,接着生产食器的工厂用陶土为其设计各种食用产品。如果制造商有环保概念,那么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也将日渐抬头,就会产生绿色消费的循环链。日本美浓烧食器主题的成功开发,其影响扩大到全球,在创新中迎合新的发展契机,建立绿色消费意识与资源回收的观念。掌握住日常消费者使用的生活道具与器物发展它的未来性就是现代设计师的责任。黔东南地区的大部分手工艺所应用的各种天然材料都是基于此种价值观。

四、结论

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丰富多元的文化特色,不仅有历史深度与传承意义,更是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资产潜力。文化创意产业对黔东南地区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发挥少数民族独有的创意,同时,提升当地民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则是凝聚当地人参与的共识,得到更多的获利机会。本研究占在文化创意的视角,针对该地区的民俗文化提出的设计四原则,强调民俗文化内涵的本质与识别性的应用为市场需求的创意加值。为设计者能快速切入民俗类产品设计提供参考,并应用在各类产品设计领域中,使产品在民俗文化中吸取养分,转化出更多的文化应用空间。

猜你喜欢
黔东南民俗文化民族
我们的民族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小主人报(2022年6期)2022-04-01 00:49:38
遇见黔东南
参花(上)(2021年5期)2021-06-10 16:52:53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中华建设(2019年7期)2019-08-27 00:49:30
诗书画苑
晚晴(2019年3期)2019-07-08 03:56:17
寻味贵州——黔东南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1:10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海峡姐妹(2016年3期)2016-02-27 15: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