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茵
(淮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钢琴是西洋乐器之王,能够适合各种音乐表演场合,是西洋音乐艺术中的典型代表[1]。自从上个世纪钢琴传入我国以后,掀起了众多音乐爱好者的学习热潮,更有许多专业作曲家不断以国内优秀的音乐作品作为基础,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来改编创作了钢琴音乐作品,如早期的冼星海《哈萨克舞曲三首》、桑桐的《东盟民歌》、陈怡的《多耶》以及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等,因此众多新型的音乐作品应运而生,为国内钢琴音乐发展指明方向。这种背景形成后,钢琴文化便逐渐渗透到国内民众的生活中,从而开始将目光聚焦于少数民族音乐富有创新性的作品中,植根于民族土壤,从中选取适合的民歌片段和古老的故事服务于音乐创作,这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钢琴作品改编的重要灵感源泉。受到少数民族地区原始风貌和自然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差异性影响,我国各民族的音乐风格都保留着自己的原始特色,每个民族独有的音乐特色是少数民族音乐得以流传和识别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我国音乐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文化资源。虽然当下有关少数民族的钢琴作品数量繁多,但是在对钢琴的民族化发展路径上没有达成广泛共识,在创作观念上存在一些误区。鉴于此,研究少数民族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发展路径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少数民族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属性是一个民族被认可的重要标志,从民族属性中可以了解该少数民族的性格特征和音乐表现特点,这已被纳入到不同民族音乐的本质属性范围内。少数民族钢琴作品必然在民族音乐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因此民族性音调是最根本的钢琴作品属性。可以说,在民族属性发展下的钢琴作品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语境和发展空间,几乎所有的创作发展都是以民族性为核心开展的,只有遵循民族性原则,创新钢琴音乐作品才符合新时代的文化需求[2],抛弃民族属性而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并不具有艺术性和流传的价值,无异于邯郸学步。因此我们以民族属性为创作根本和原则,追源溯流、广采乐风,为民族钢琴音乐的发展提供民族化发展的原始依据,而不仅仅只停留在理论阐述上。
国内众多少数民族都有自身特有的音乐表达方式,这些方式独立于其他民族音乐而具备地域性音乐面貌的辨识度,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民族音乐有着其自身独特的韵律和节拍,这为钢琴作品形成提供独有的音乐特色,并且明显和其他形式的音乐作品形成比较,没有鲜明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必然淹没于大众音乐中。民族钢琴音乐作品作为建立在国内少数民族音乐基础上的创新形式,能够和大众钢琴音乐作品区分开来,主要是由于作品中某些音乐特质和其他钢琴音乐具有明显的特色划分。民族钢琴作品正是有了独一无二的作品特色,才使得这种特点淋漓尽致地发挥于民族音乐民族性的具体表达中,因此民族特色化是基础,只有坚持民族化的创作原则,才会真正让少数民族钢琴音乐散发生机和活力。
我国许多民族乐器容易被忽略,但钢琴却焕发着勃勃生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市场前景,拥有众多青睐者,因此钢琴和民族音乐相融合是国内钢琴音乐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助于民族音乐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钢琴为民族音乐发展提供了一种方法和途径,作为文化的一种有形传播载体[3],支撑起民族音乐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从当前世界钢琴音乐的发展趋势看,每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得到大众的拥护和认同,并且在社会中流传开来,留给大众以深刻印象,并不仅仅是为迎合世界大众口味而进行创作,而是以民族特色为基础,将这种民族优势通过钢琴演绎,表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只有不断对民族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才会在世界范围内增强影响力。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因素的障碍,但同时会和大众之间产生共鸣,只有以民族艺术为共鸣而产生的音乐,才能发挥出最佳的艺术魅力,并且将这种魅力广泛传开。少数民族音乐想要依靠知名度高的钢琴作品登上世界音乐舞台,必然要和自身的民族音乐特色相融合,如果失去了民族根基而进行创作,那么钢琴音乐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在世界范围内失去影响力和传播力。
鉴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民族钢琴音乐作品若要走出泥淖形成自身的民族化风格,必须在研究民族化钢琴音乐的发展路径时,从综合评价入手[4]。
钢琴作品体裁类型多种多样,比如常见的形式有抒情曲、叙事曲等。和钢琴音乐一样,少数民族音乐表现形式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些音乐表现大多是对实际生活的直接或间接描述,反映了明显的实践价值,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民族音乐社会功能的再创造。民族音乐体现出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通过民族音乐展现出来的体裁实际上是对民族生活的观察与升华,而纷繁复杂的民族生活习性对形成民族音乐的体裁也产生了影响。如钢琴作品创作者从少数民族山区生活中获得灵感,民族山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反映出少数民族民众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现状。此外少数民族音乐包括各种风俗仪式歌曲,各种小调形式都是对少数民族生活场景的生动展示,民族音乐题材的广泛性服务于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特征,从现实生活中将民族音乐和钢琴音乐相融合,通过对民族音乐创作形式的改编[5],深化其中的主题表现,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借鉴、吸收和运用三种。如彝族舞曲音乐改编的钢琴曲《彝族舞曲》中,表现了彝族节日人们载歌载舞的气氛,表明民族音乐作品体裁是钢琴民族化发展路径的根本前提,只有掌握住多种类型的体裁,才能更加广泛地选择合适的题材内容,并且在创作钢琴音乐作品中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
民族特色永久保留在少数民族音乐发展过程中,虽然随着民族文化的融合,民族音乐特色表现出来并不明显,但只要深入细致研究,从其本质来看仍然归属于一种音乐形式,遵循着音乐发展的客观规律。其中旋律是音乐中最具有特色的表现手段,我们通过旋律中调性的组合,直接形成差异化的音乐形象,从中感悟多样化情感形式的表达,所以音乐创作旋律排在首要位置。每种少数民族音乐具有的独特旋律,就是这个民族的象征性体现,民众在倾听这种钢琴作品的旋律时,就会深入感受到该民族独有的旋律,立即联想到该民族音乐。因此,在改编过程中可以借助这种民族表达的性质和特征,将这种旋律以钢琴演绎的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使民族音乐钢琴作品会富有这种特征,作品形成更具有民族艺术性[6]。此外,排在第二位的考虑要素就是节奏,节奏是音乐能够打动人心的排列组合,在一定规律形式的展现下传递出情感的变化和起伏,在不同节奏引领下使得旋律富有独特性。节奏是钢琴的生命和灵魂,从根本上来讲,掌握住节奏可以了解创作者内心情感思想的变化,将音调排列组合客观表述出来。民族音乐也有自身富有特色的旋律,比如从内蒙古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中延伸出来的《悼歌》,整个曲目采用的完全是蒙古族的民歌节奏。此外,在和声、调式和复调等音乐要素中都具有民族性特征,因此通过运用这些方式来对少数民族音乐钢琴作品进行改编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整体上把握音乐要素在不同少数民族中的风格,有助于突出民族气质。
文学创作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备受重视,已经积累了相当成熟的经验,从中观察到使用的艺术手法擅长塑造人物形象和安排故事情节,从而构成文学创作的组合排列,民族音乐表现也类似,应用一定的对比、变奏等艺术手法,这些艺术手法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使得民族独特的艺术韵律能够更加完美地展示。民族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移植使用各种特殊的民乐艺术表现手法,都会在结合中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云南、广西等民族地区有更多钢琴改编的作品,不仅继承了原有的作品艺术风格,而且还融入音乐表现功能,因此少数民族音乐钢琴作品的民族化发展路径需要音乐创造者进行深入探索,在实践中使钢琴文化创新保留民族的特色基调,这种在内部和外部共同作用的自身调整和完善,才会吸引更多人投入于民族音乐文化的殿堂中,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将民族化钢琴作品传播到世界范围内。民族音乐艺术手法是从民族音乐文化内部对钢琴作品进行创作,不带有任何主观性因素的指示,钢琴的民族化发展需要立足于民族文化土壤,使用钢琴的演奏方法重新演绎民族音乐。
音乐作品不是音符的简单叠加和罗列,而是依据一定的音符组合规律呈现有美感和层次的音乐内容,表现出永久的生命力。贝多芬的钢琴曲目之所以广为流传,受到众多人的喜爱,不仅仅是这些曲目的节奏朗朗上口,更多是由于这些曲目内在的精神和歌颂故事与听众之间产生共鸣,给予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从少数民族音乐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欣赏音乐作品在演奏过程中带来的非凡表现力和张扬活力。正由于民族生活中延伸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故事,带给民族音乐以语境和色彩的影响。民族钢琴音乐作品作为民族音乐发展的新形式,钢琴化的演奏实践扩大了民族音乐的发展空间,从整体角度讲,音乐作品在创设民族语境中仍然侧重对民族故事的叙述。利用深入采集民族故事的方式进行音乐叙事,其表现民族音乐情感更加深刻具体。虽然在新时期背景下民族节奏和民族旋律被用来进行钢琴创作的现象比较普遍,但是民族故事也是民族音乐创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其不应该仅仅止于几句音调动机的使用,而应更深层地挖掘民族历史积淀的叙事内涵,创造出具有史诗情怀的音乐作品。
民族情感是连接民族文化的核心纽带,其中音乐是民族情感的重要表现形式,有着强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语言的尽头既是音乐的开始,在表现民众情感效果中,音乐会取得语言文字所不能企及的力度,同时也是民族情绪宣泄的突破口,不同民族使用音乐语言得以在情感方面达成共识。情感表达占据民族音乐至关重要的地位,同时具有特殊的艺术渲染力,每个少数民族凝聚而成的情感都会帮助民族音乐表达方式的形成,对于不同民族情感的差异化表达都可以通过民族文化的钢琴音乐作品产生感情共鸣。不同少数民族音乐钢琴作品中要体现出丰富深厚的民族情感,从而使少数民族音乐成为情感和气质的代名词,让人们在提起某种少数民族钢琴作品时,就会想起这种民族具有的特殊情感,比如维吾尔族欢快的音乐气氛、蒙古族深沉的音乐背景和西南少数民族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等。作曲家丁善德曾经赋予民族化以宽广的定义,对于一部钢琴作品是否真正实现与民族化融合,主要还是看这部作品是否具有深刻的内涵指示性,能够从中对民族情感进行传递。民族情感一直都延续在民族音乐钢琴创作发展过程中,这种特性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钢琴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丰富的表现力[7],和民族乐器相比较,有着更高的知名度和流传度,在民族音乐表现中有着广阔的发挥空间,钢琴这种乐器特征对于表现民族特殊情感也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可从中尽情释放出民族情感。我们在对少数民族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发展路径研究的过程中,从外在表现形式到内容和情感表达,都是钢琴作品进行民族化创作的可利用资源,并且钢琴在民族情感和民族民众精神风貌中着力点有所侧重,表现出实践性质的民族化发展路径。
钢琴音乐的民族化正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同时也遇到了最佳发展机遇,这一切都取决于钢琴文化在发展实践中的路径选择。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民族音乐开始与其他艺术文化进行合作交流,从过程中发现更多自身音乐具有的可利用艺术资源[8]。由于钢琴艺术从传入我国就拥有了自身发展的优势,这给民族音乐带来一定压力,我们要采取正确的态度理性看待这个问题,去民族化这个发展方向,显而易见并不符合我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初衷。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钢琴音乐需要寻求民族化发展路径,不能失去自身特色而去追求所谓时尚潮流的音乐表现模式,缺少了富有少数民族音乐神韵的音乐作品将是可悲的。因此,在钢琴音乐民族化发展路径选择中,必须明确创作的具体思路,即深入民间采集民风,用钢琴音乐讲好民间故事,使更多民族性元素体现在钢琴音乐作品中,为少数民族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路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