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媒介视域下瑶族音乐文化创新途径探析

2018-02-22 18:27:49李朋朋
贵州民族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瑶族影视媒介

李朋朋

(长沙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系,湖南·长沙 410100)

当前,我国政府文化部门和专家借助现今影响力最广泛和大众化的影视媒介进行传承传播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然而,影视媒介“原味”的传承传播瑶族传统音乐文化难以满足观众的可视心理,在传承传播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瑶族音乐的多样性和民族性再推陈出新,在“去芜存菁”的基础上再加以相应的融合创新,让观众欣赏到有现代元素的瑶族音乐的同时,还能从影视媒介音像中感受到古老瑶族传统音乐的神奇魅力,达到传承与保护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目的。

一、瑶族传统音乐文化与影视媒介传承概述

瑶族传统音乐文化在本民族世代变迁、传承与积淀中,形成了绚丽多彩的音乐文化,其音乐文化表现形式众多,有口头传承模式,也有民间传统艺术表演、民间民俗活动及节日庆典演出等,这些传统音乐不但具有传统性,也具有活态语境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瑶族传统音乐文化一直在熏陶着瑶族人民,同样也在瑶族同胞心里烙上民族文化的印记,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民族特征。然而,从20世纪末开始,经全球经济一体化、工业现代化与经济市场化的冲击,加上网络信息化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瑶族传统音乐文化丧失了生存的语境空间,尤其是属于“原生态”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处于生死消亡的尴尬境地,瑶族传统音乐文化想要在当今的现代社会“生存”下去,那就要创造适合传承音乐文化的语境和生存土壤,现实中,这些先祖们留下的文化在当今的环境下是难以生存的,也不适应现代生活环境的“生存”,有的音乐文化已经灭绝,有的濒临消亡,现存的瑶族传统音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影视媒介发展是当代高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经历了由共性到个性、慢速到快速的发展过程。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间接到直接转变的发展模式,影视音像作品能通过媒介瞬间传播出去或永久性保存。21世纪是网络与信息传播时代,影视媒介普及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方便,更是对原有的传播方式和已形成价值观念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影视、网络媒介传播的特性使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基调也在逐步发生转变,在影视媒介的传播下,大众性文化形态占据了社会市场的主流,多元化文化进入了一种一元化大众文化的语境中,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在这一大众文化语境下进行的,撇开当下的文化语境孤立谈保护与传承是行不通的,如何保护传统音乐文化,如何“原位”地传承传统文化,如何让当代人更广泛了解认识传统音乐文化、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如何将传统音乐文化转化为现代文化产业等等,我们必须回到现实中去思考问题,回到当前大众文化语境中去解决问题。

二、影视媒介视域下瑶族音乐文化发展特点

口传心授传承为瑶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第一阶段,人类文明源于语言和文字的创立,瑶族是一个古老的迁徙不定的游耕民族,许多瑶族历史和艺术文化是通过“还盘王愿”的祭祀和民间的歌谣故事展现出来的,那时候除口语之外没有任何传播工具及媒介,瑶族音乐文化传承只能在本民族语境下口耳相传,可以说“还盘王愿”礼仪就是瑶族历史的见证。口传心授作为传承原生态文化的最基本模式,有其简洁性和地方流通性,也有其局限性。其一,只能在其相同或相近的语言、地域背景下流通,才能顺畅传递或交流双方信息;其二,口传心授作为原始形态的传承模式,传承范围小,速度慢,只能在特定的语境和民俗习惯相似的区域内传播;其三,传授信息储存性较差,信息复制的准确性有限,口头语言出口即逝,传承出去的信息各自发挥灵活性较强。

文字和乐谱的出现延伸了口传心授传承与传播的距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们的祖辈在其传承、传播实践过程中,能够用一种符号来记录音乐信息——乐谱,将听觉到的音乐音响信息和视觉信息,用文字或符号进行模拟式的描绘出来,使之更为完整与精确地保存与传承音乐信息。瑶族人民在其劳动、生活过程中创造出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曲调和音乐表现风格多样,目前全国现存瑶族音乐曲调20多种。如勉瑶的《盘王大歌》八支乐曲中,就有文字谱和工尺谱等传统记谱法。因此,瑶族传统音乐文化在文字与乐谱传承、传播阶段,相对于口传心授传承时期,更易于保存音乐信息,能够成批量地复制传递音乐信息,对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现代学界对其研究与解读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社会进程是向前发展的,现代工业文明取代传统的农耕模式是历史的必然。网络时代瞬间连接世界,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依靠传统的口头文化和文字乐谱传承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传统传承模式的生态、社会语境即将消失,我们要保护好传统文化这块艺术瑰宝,采用网络、影视媒介传承、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势所趋。影视媒介的普及与互联网的推广,一些音像、语言信息、文字乐谱信息等,可以直接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发送进行传播,也可以直接或间接记录音像母本进行保存。现今,瑶族传统音乐文化受到全球一体化、城镇中心化等方面的影响,还有西方流行元素的渗透,失去了生存社会语境,原来的瑶族传统音乐濒临消亡。然而,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影视媒介传播给瑶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影视媒介的快速传播、影像保存方便快捷等特点,直接或间接地承载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口传民间音乐、民间传承艺人、民间表演艺术和民间歌舞等“活态”的传承使命,减少民间经典音乐文化的流失与消亡,延续、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寿命”,可以说,影视媒介传承传统文化是时代发展所趋。

三、影视媒介创新性地传承瑶族传统音乐文化

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也随之发生偏离,瑶族传统音乐文化、当代精英文化和其他流行艺术文化相对峙,“原味”的保护与传播瑶族传统音乐文化是行不通的,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特点,瑶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理念也要不断“更新”。当然,这种“更新”不是完全抛弃“传统”,而是一种“保护与发扬”和“继承与传统”式的创新。如1999年,在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演出的“原生性”的声乐组曲《盘王之女》引起轰动,《盘王之女》收录的九首曲目基本上以江华岭东瑶歌为素材,词曲未作任何修改,用原汁原味的瑶语演唱,但是,导演采用了现代多重音乐的表现手法,以创新的现代音乐理念,为神奇古老的瑶族音乐营造一个“现代”的氛围,充分展示了“瑶文化”的特有魅力,在舞台布景和背景音乐的制作上注入现代流行元素,音乐既有“阳春白雪”式的潮尚,又有“世外桃源”式的质朴,向观众诠释了瑶族人民这个古老民族的传统、神奇的文化与生活,《盘王之女》影碟出版发行后,在国内外产生了轰动效应。可见,传统音乐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求,传承理念也要求不断创新,在传统上“去粗存精”,在保留民族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与时代化、市场化特点相适应。

影视媒介音像音乐在对瑶族传统音乐文化进行融合和创新的同时,还应与市场、旅游产业挂钩,提升瑶族传统音乐的推广平台,在音乐制作、音像储存方面进行挖掘与创新,使其在当代得到更好的传承传播和保护。以师徒口传心授的传统模式传承传统音乐文化已不太适宜当代发展模式,当代传统文化传承应该结合现代传媒技术和影像储存与传播技术来进行传承和保护,要与当今现代科技化、产业化的特点相匹配。如2014年,湘籍作曲家谭盾先生历时五年,根据瑶族传统文化“女书”的音乐素材,通过田野收集和影像拍摄、构思而创作出来的交响音乐《女书》,在家乡湖南长沙首演引起了学界的震撼和观众的新奇与感动。《女书》的创作利用了瑶族传统音乐影视短片,在媒介与乐队衔接、互联下形成西乐和民族乐器交响合奏,从而增加创新内涵和扩大了传播途径。通过媒介传播和市场推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用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模式推广和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当然,还有很多传承传播瑶族音乐文化的新模式,如在媒介的宣传下定期在瑶族聚居地区举办“歌会”等民俗活动、利用传媒技术把民间歌师和艺人请进现代化课堂、利用影像技术录制光盘等,既保留了瑶族传统音乐作品的原味性,又易于大众接受和传播。当然,瑶族地区还可以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发展原生态艺术文化旅游。这些音乐文化传承模式可以说是另一种“创新”。总之,瑶族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原生性的传承与传播,在影视媒介的传播推介下,结合当代人的审美特点,可以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根据市场需要对传统音乐进行融合创新,在传统音乐制作和“推销”上走产业化传播、传承的道路。由此可见,产业化和市场化传播更有利于保护和传承瑶族传统音乐文化。

四、影视传媒下瑶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途径

在传统文化和“非遗”的保护中,我们如何传承与创新一直是学界和专家们关注的焦点,“非遗”保护专家田青先生说:“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也是先祖们创编、然后一代代加以完善流传下来的,我们不是不可以创新,而是先把传统学好再来创新,要推陈出新才行”。田青先生认为,文化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艺术和文化都是多样性的,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就是要保护其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关于创新就需要有个“度”,如何来把握好“度”,就看我们掌握传统音乐文化的程度了。

(一)要坚持保守瑶族乐音文化的原创性

瑶族传统音乐文化创新要想把“根”保护好,必须保留住其音乐文化的精髓部分再考虑推陈出新。田青先生在多次讲座中提到,传统艺术文化创新是传统的延续,举例说梅兰芳先生的京剧创新是他在能唱400出戏的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传统音乐文化要在掌握传统的基础上谈创新。影视媒介在传承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要把握好瑶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将原有的瑶族音乐文化特性保留的基础上再加以相应的“新”元素进行融合与创新,让观众欣赏到有现代元素的瑶族音乐的同时,还能从影视媒介音像中感受到古老瑶族传统音乐的神奇魅力。如央视三台播放《2017中国民歌大会》的几期节目中,每一位民歌手在伴奏音乐、舞台布景、舞蹈、服饰等方面融入了时代元素,但在作品演唱风格、民族性上尽量保持“原味”,节目播出后很受观众喜欢。

(二)要在坚持瑶族音乐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加以融合创新

时代发展、影视媒介普及与新生事物的传播,仅仅依靠原有的传统音乐文化内容和形式,单一陈旧的音乐风格进行影视传播是难以吸引现代人欣赏心理的,也不符合影视媒介市场的传播与发展要求。为此,在制作传统音乐影视音像作品的过程中,要善于应用现代元素加以创新,在把握传统精髓的同时,要尽量考虑“新”的表现形式,对传统音乐文化注入新的血液。这样既可以满足现代人的可视心理,便于传播,也可以促进影视媒介音乐的发展,促进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推广与传承。影视媒介传承传播瑶族传统音乐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影视音像作品在传承传播过程中,既要把握好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又要融合当代音乐元素使之具有可视性和传播性,当然,实际操作有一定难度,对于传统性与创新性的度把握难以平衡,在影视媒介传承传播过程中,我们要妥善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辩证地看待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三)要在创新过程中坚守传统

民族音乐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传统文化创新舍弃传统的精髓部分就等于丢掉了自身,创新不是丢掉传统,相反是要坚守传统,保持传统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是创新的基点。创新的过程中坚守传统和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融合创新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是辩证统一的,创新传承与坚守传统要把握一个“度”,保持两者之间平衡才有利于文化传承与传播。影视媒介音像制作在传承传播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在坚守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基点上再考虑时代性,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融合与创新。

(四)要在继承过程中坚持创新与发展

当代经济发展之快,城镇一体化、世界文化交流频繁,影视媒介、互联网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的改变,审美情趣的偏离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方式也要随之改变。瑶族传统音乐文化仅靠传统传承方法是完全不够的,单纯地把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音频、视频资料和曲谱文字资料送进博物馆、图书馆也不合时宜,我们要合理利用影视媒介的现代传承传播形式,利用影视媒介的传播速度、传承空间、影响力等特点,将瑶族传统音乐文化在保持其“原味”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融合与创新,在保持瑶族文化多样性的精神与灵魂前提下进行传播与传承,将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瑶族影视媒介
影视展
环球时报(2023-03-15)2023-03-15 17:22:12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江南(2022年3期)2022-04-30 08:23:53
瑶族织锦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52
瑶族舞曲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影视风起
商周刊(2017年11期)2017-06-13 07:32:30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