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考

2018-02-22 18:12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新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标维度

□ 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吴 刚

2017年秋,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进入以立德树人,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半年多来,四省市一线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在课堂教学实施层面做了很多探索。新课程在课堂教学实施层面首先遇到的是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和落实“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听课调研中老师们就此提出很多问题,经过梳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培养“核心素养”与原高中课程中“三维目标”的要求是什么关系。

2.学科的多个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

3.课堂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做哪些调整和转变。

结合与老师们的交流情况,笔者就上述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一、如何认识课程目标由关注“三维目标”转变为“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方面应该看到“三维目标”的教学,是对“落实双基”为目标教学的完善和提高,是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开始意识到落实双基的教学过程中。就学生来看,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更加丰富和充实;对教师而言,要求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是通过一个怎样的学习过程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在这个获得过程中,还应该有哪些收获。这种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以往教学中过多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素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从教学实际操作层面看,老师们在教学目标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虽然三维目标的落实还存在简单化处理的现象,但经过十年的实践,老师们普遍有了三维目标的教学意识。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三维目标”的局限性,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程目标调整为培养“核心素养”的现实意义。如上所述,“三维目标”的教学通过重视和强调学习过程的丰富和完整,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虽然其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它首先或者说直接关注的是“学习行为”,这就导致教师教学的着力点更多的是放在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多样化,也就是通过过程方法维度的创新和丰富来提高知识技能维度的伴生效益,同时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在教学中实施的难度比较大,最终三维目标的教学往往异化为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引入来使知识技能的获得不再拘泥于单一的讲授式,而忘记或者忽略追求三维目标的目的是什么了。三维目标的教学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更需要追根溯源,思考三维目标追求的本质是什么——并非是追求学习过程的丰富,而是希望通过学习过程的丰富来为“人”的全面成长做出贡献。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把追求“学习行为的改变”来达到素质教育,调整为直奔主题,直接关注学习者的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核心素养,因此,教育的目标更加直接和清晰了。

培养“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课程目标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教育对人的社会属性认识上的不断丰富和提高,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落实了教育是为了人发展服务这个根本目标。只有充分认识这种历史的继承性,才能够避免重打锣鼓另开张,而在十年课改取得积极进展的情况下,通过弥补不足,使教育改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二、学科多个核心素养如何统一在课堂教学目标中

上一轮课改课程标准中对于三维目标是这样表述的:“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其强调了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多习惯从三个维度上分别设计目标。新修订的课标每个模块的学业要求仍然采用了对各个核心素养分别提出要求的方式,例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循环、海水、土壤、植被等有关的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从当前的教学现状看,教学中教师多沿用以往的经验,在教学目标设计时按照不同的核心素养来设计教学目标。地理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培养的目标,更是方向。可以尝试做这样一个比喻:四个核心素养构成了一个航标,当从一段距离外看,是看不清这个航标的各个部分,但它能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当我们靠近到它身边,航标的各个部分都看清了,但方向就没有了。结合这个比喻来说,课程标准中对四个核心素养采用分别表述的方式,是为了将这个航标搭建起来,因此每个素养的内涵必须清晰具体;而到了具体实施层面,就应该突出课标中强调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要求,四个核心素养是课程目标,构成了学科育人的方向,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应该“宏观”处理和把握学科的核心素养,将各项核心素养整合为一个对目标、方向、价值、意义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应注意避免将教学目标按照课程目标机械拆分,按各个素养分别设定目标的情况。

核心素养能否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关键在教师的认识和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学科对于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认真学习理解课程理念、以及课标中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细致分析课标中每条内容要求在落实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价值,明确其育人的总的方向——“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在方向明确后,结合具体的教学素材,认真设计落实每条课标内容要求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课堂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做哪些调整和转变

如上所言,培养“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要求的深化和提高,因此教师应借鉴以往的经验,努力从多个维度来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习过程丰富生动有意义。同时,教师要认真考虑课标中每条内容要求对于人的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的功能和价值在哪里,教师需要从对人发展的角度,核心素养达成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认识学科知识内容的功能价值,对于单元、节、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师都要理清并明确其“学习过程”的育人价值在哪里。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地理1模块有这样一条内容要求——“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这部分为例,教师要重新审视和思考:天体、天体系统,地球有生命存在的原因这些传统的学习内容,“育人”的着力点在哪里。这部分知识,从学科角度看,实际上是帮助我们认识了解我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与这种位置密切相关的宇宙环境对地球(包括地球生命)的影响。是不是可以这样思考:借助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学习者经历、体会如何认识位置、怎样看待事物的位置环境对事物的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时刻在变化,在银河系中所处位置也有周期的变化,从不同空间尺度看,对事物所处位置的认识和理解是有很大不同的;从不同空间尺度下看地球的位置,其周边的环境对地球影响也是不同的,这些内容在育人方面,就可以与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建立某种联系,由此可以确定这部分教学内容价值开发的方向。目标定位后,针对目标,选择素材和呈现方式,设计问题,组织学生活动。

总之,培养“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的关键是立意,要结合课标内容要求及其涉及到的学科知识,深入思考和挖掘其育人的功能和价值,以此为统领,策划、组织课堂教学。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起步,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清晰,但在实践操作层面还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也只能在实践中摸索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标维度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以“交通运输规划”课程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