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爱云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艺术门类中戏剧与影视学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主要为我国广播电视和新媒体行业培养播音员、主持人、配音员等专门人才。1963年,应新中国播音人才的行业需求,北京广播电视学院开设了大专学历的播音专业。1977年,北京广播学院正式设立播音与主持艺术高等教育本科专业,新中国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专门教育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正式开始。随后四十年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先后完成了本、硕、博三级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和学位制度。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在经济领域引发的巨大变革,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传媒业态日新月异,人才培养层次呈现为区域化、多元化,为Web1.0、Web2.0时代的传媒行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随着互联网转型升级进入Web3.0时代,融媒体和“互联网+”成为新的行业样态。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在包括网络直播、游戏主播、有声读物和综合性主持等领域表现出强大的创新性。基于以上认识,新时期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重点将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从国内需求转向国际市场、从普遍化要求转向时尚化培养,网络化、时尚化、国际化特征将成为应用型需求和高层次培养的新目标。
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体系已趋于完整。专业教育与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始终相伴随,同时又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结合中国传媒行业的发展,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20世纪60年代北京广播电视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的成立为标志性起点,至90年代初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浙江传媒学院前身)成立为代表,是播音艺术教育初步建制时期,形成“北有北广、南有浙广”的格局。
20世纪末至21世纪1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播音艺术发展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在全国扩招的历史背景中进入大发展时期。高校艺术教育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与发展,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和天津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先后成立了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形成区域性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网络,进而形成了全国性的新格局。
近十年来,随着传媒行业的迅速发展和传媒形态的多元化发展,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家经济腾飞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新时代的显著特征,也成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的重要背景。互联网转型升级进入Web3.0时代,中国传统媒体行业纷纷迅速转型,走向融媒体和“互联网+”发展时期,中国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的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始形成努力打造与大国形象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个学校在原有以中国传媒大学为样本的教学体系上进行了多样化的调整与建设,人才培养纷纷彰显个性,新媒体特征越来越明显,游戏主播、综艺主播、网络主播等新的形式不断被引入到专业教育当中,形成了新时期更具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专业教育景观。
2017年10月18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篇章,中国已经走向世界并成为最重要的声音,世界也开始认识和接纳复兴和腾飞的中国。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必然呈现出新的特征,网络化是其最明显的技术特征;时尚化成为其最突出的形象特征;国际化则成为其必然的发展特征,人才培养从传统媒体转向互联网新媒体、从普遍化要求转向时尚化培养、从国内需求转向国际市场,专业教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技术变革引发的行业变化是目前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显著特征。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更新、新网络时代来临,经济从能源依赖型转向了科技创新。互联网思维成为专业教育中不可回避的显性问题,即如何将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内容放置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理论的讲解和实践的训练,又如何在课余时间对教育对象主动的网络实践尝试进行有效指导。既要将传统媒体的需求在课程中予以保留,又要主动探索新媒体环境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直接增加网络理论与实践相关课程,同时将新媒体思维融入原有基础课程中,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新媒体时代的多元化主持平台、多元化主持风格、多元化节目类型中有更强的适应性,技术要求与艺术创新并举。
网络媒体时代,全球化互动交流平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基于技术革命,人际交流由单向传播转变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多向传播。媒体平台由原来的广播电视为中心变成了以网络为中心的多媒体融合。手机自媒体的发展,微信、微博等个性化传播平台的建立,均要求主持人面对越来越个性化的受众和多样化的消费心理,从单一的主持风格向多样的主持风格转变。因此在播音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要求融入新媒体课程,并且在原有基础课程中要融入新媒体概念和“互联网+”意识,结合具体课程的改革,不断推进新媒体时代特征在播音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渗透,从而使培养具有可持续性发展趋势与空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这一重大判断,不仅为我国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而且为新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现代时尚所涉及的领域和对象都正在发生质的变化。精英式的时尚消费变得越来越平民化,时尚由服装行业扩散至整个社会领域,手机、时装、美妆、发型、语言形式和思想状态统统成为表达时尚的不同方式。时尚化在主持人行业领域中也表现得尤其突出,着装风格、语言语态、气质风貌整体都表现着时尚化的趋势。如从严谨冷静的法律节目转型到综艺的撒贝宁,将睿智幽默、机智风趣发挥得淋漓尽致,帅气阳光、幽默睿智的邻家大男孩式的时尚感与观众的情感需求贴合得天衣无缝;再如湖南卫视主持人何炅,从来都不缺乏时尚感,恰当的幽默与亲切,衣饰和语言的独特气质都使他在中国的主持界卓然不群。
以国际化开放格局和国家“一带一路”经济策略大发展为导向,逐步确立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特征。
国际化是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主持人的培养和全球电视节目及网络电视的发展都对播音系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视野不断提出新要求。因此,双语教学应在播音与主持艺术课程体系改革中作为重点被突出,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主持、采访实践的水平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国外优秀电视和网络节目的关注度,既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语言交流能力,更应该使其具有国际竞争意识,建立国际化视野、国际化认知,使人才培养在对外可持续发展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实践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播音专业是一个强调实践性的艺术类专业,无论是与编导专业具有共性特征的采、编工作,还是具有独立实践意义的播音主持和配音表演,都要求培养对象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学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以作品的形式展现其实践成果。因此,在新的课程体系中,从业实践、创作实践、专业实践、毕业实践、专业会诊和工作坊实训等实践课程均应以灵活形式激发学生创新潜力。
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体系包含着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体系等多个环节,其中“课程体系是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它是构建学生知识结构与培养专业技能的主要平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1]。新时代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全新的媒介环境,除了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充分体现网络化、时尚化和国际化特征外,还有诸多涉及性因素应受到广泛关注,如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比例应有所加大,以促进专业教育人才审美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理论和实践环节均应有所加强。
张颂老师曾说:“人性的核心是创新和审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发展的种种特征都是形式表现,其真正的内涵仍在于艺术的不断创新和艺术审美的不断提高,以美为教育的本质,这不仅是西方艺术起源时所倡导的根本,也是中国艺术起源时的要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教育最终的目的,也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最终的目的。
[1]韩敏,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以综合性大学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