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锐
2017年末,一档文化类综艺《国家宝藏》以高收视率“火”了起来,可谓是文化类节目给人们带来的又一抹亮色。该节目由张国立担任“001号讲解员”,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九大馆长联席坐镇,27件国宝依次“展演”。不同于以往的文博类节目,《国家宝藏》邀请了王凯等27位知名演员担任“国宝守护人”,由明星走进博物馆引出国宝的前世今生,进而以“小剧场”的方式阐述国宝的前世之谜,今生故事再引出国宝今生的传承人,不仅让国宝被世人所熟知,更让人们看到一位位国宝守护人的精神传承[1]。而九大博物馆馆长坐镇,对文物进行讲解点评,更让节目凸显了话题性和专业性。通过节目的整体叙事,国宝不再是一件件冰冷的、束之高阁的物品,摇身一变成了有故事、有情感的寄托之物,真正让宝藏活了起来。并不罕见的文博节目能够在“娱乐至死”的当下取得超高的收视率与评价,究其原因,与《国家宝藏》独特的叙事表达有着重要关系。
2.1.1 表现形式新颖
传统的文博类节目,自身定位与观众有一种距离感,选定文物——介绍文物,亦或是掺杂一些文物与收藏家的“渊源”。《国家宝藏》运用新颖的明星参与方式,由王凯、刘涛、雷佳音等知名演员来担当“国宝守护人”,走进国宝的“藏身地”,带领观众一起探寻国宝,使观众从未知到了解文物。第一位出场的“国宝守护人”李晨,漫步在故宫之中,讲述自己与故宫的童年记忆,迅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就像观众亲身走到故宫一样。然后通过王中旭的介绍,让观众与李晨一起了解文物。以对话的形式,对《千里江山图》颜料提炼的特别之处及该作品在青绿山水画中的里程碑意义加以展现,不会过于生硬,明星转换为普通“游客”,问一些大众想了解的内容。以日常视角体现原本“陌生的”文物背后的故事。
2.1.2 解说词口语化
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配合实物或图画的一种文字说明,发挥对视觉和听觉上的补充作用[2]。《国家宝藏》解说词配音部分,没有拗口的繁杂文字,而是由浅至深、由表及里,用生活化的语言介绍文物。如秦海璐所守护的琉璃塔拱门,以安徒生童话的故事引入琉璃塔传奇,故事化的开头既通俗易懂,又能够吸引住受众的眼球,使受众如身临其境,进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2.1.3 一定程度的纪实
一定程度的纪实,虽然不是纪录片,但是专业的摄制团队和九大馆长坐镇,给人一种古今交响、凝魂聚气之感。前世传奇中,演员按剧本来演绎过去,但是在剧本中都会存在一定的历史原型来保证剧作的真实性,文物的今生故事,开始寻找当下与文物传承至关重要的人,通过不同人物的演绎与影像纪实,给人一种深深的历史真实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郑振香女士以八十八岁高龄来到节目,通过照片与影像记录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展示殷墟妇好墓的考古工作。这种发掘传统让观众知道了妇好将军的真实存在,让观众更加相信中华文化传承已久、不可荒废。
修辞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叙事,尤其是后现代修辞。电视的修辞既是指通过修辞学的理念与方法指导电视领域的内容创造,也指借助修辞学的视野与理论对电视内容进行修辞批评。本文取第一种含义进行分析。
2.2.1 场景的修辞
通过小剧场的形式,运用修辞的技巧,通过剧本的精心创作,加上演员的演绎,在声音和画面之间交代文物的前世信息,增加节目趣味性、可看性。在第一期的节目中,王凯饰演乾隆一角,演绎乾隆皇帝创作的故事。十七种烧制工艺的难度与色彩大杂烩,官方吐槽乾隆的“大俗之风”,最后乾隆所说的“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又完美地回应了世人对该瓷瓶的怀疑。正是这种鲜活、接地气的呈现方式,拉近了文物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这种文化与娱乐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观众更乐于去了解文物本身及文物背后的故事。
2.2.2 细节的修辞
在展示文物部分,影片描述以中近景镜头为主,多用大特写来突出文物的细节刻画,特写镜头是影像叙事中具有强调功能的特殊景别。适当地对所守护文物的关键点进行特写,更能突出文物之珍贵。如琉璃塔拱门中烧制的图案一一展示代表慈悲的大鹏金翅鸟、救度之相的龙女等。特写镜头的运用使一幅幅画面更加生动,这些也都是最真诚的祈愿,对观众造成剧烈冲击;特写镜头大克鼎中的铭文,不仅是文字历史的见证,也是周礼中传统礼仪的传承;特写镜头千里江山图颜料的磨制工艺,凸显的不仅是先辈的智慧,也是一代代手艺人的探索精神。
传承的物有二十七件藏品,包括书画、瓷器、乐器、青铜器等,都是中华文化遗留下来的见证,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所孕育的精神文化,更是足以让中华儿女引以为傲的瑰宝。在倡导文化自信的今天,国家宝藏中的文物及许许多多的作品,给了中华儿女底气。虽然有些文物逐渐消逝在历史中,中华文化却永远活在世界的当下。中国文化、中国故事正在讲给世界听。
传承的人有故宫志愿者、文物修复者、文物开采者,观众看到了一批批心怀梦想的人在不断做着传承的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也随之提升,而新的传承人正是新一代的年轻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说:“不创新,没有一家博物馆的大门能够开得下去。”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创新氛围愈发浓厚,为博物馆等机构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资源。这些新资源如何与传统文物相连接,正是新一代传承人应该思考的。
传承的精神有文物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精髓,以及传统的“匠人”精神,这些精神的呈现不再是各种形式的零散符号或说教式的再现,而是通过普通生活中的日常视角,让国宝主动走入观众的生活,以戏剧化的形式形成的一种“让国宝活起来”的表达。在倡导文化自信的今天,《国家宝藏》的一件件文物是中国屹立于世界中的文化瑰宝,可以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看到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所造就的精神力量。
《国家宝藏》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走红,这也是一次文化自信与文化类节目相结合的又一次探索。其通过陌生化的日常转换、趣味的修辞表达与讲好中国传承故事,将电视节模式、文化传播和情感交流的需求相结合,不断丰富人们日益增长的高水平文化需要,以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唤起国人内心最坚定的文化自信。同时也给予文化类综艺以叙事策略上寻求创新的思考。
[1]李智.全球化语境下电视的修辞与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2]李显杰.电影叙事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3]陈子仪.《国家宝藏》热播 文化遗产要讲好新故事[N].中国青年报,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