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乐东县乐东中学 刘 婷
随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公布和逐步推广,加之2018年1月国家公布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反复被提及,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年高考试题的改革步伐不断加大,试题的语文特色和思维能力要求愈加鲜明。对于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语文试题(以下简称全国Ⅱ卷),我更愿用“意外和惊艳”的评语来形容它,它大不同于2017年的全国Ⅱ卷,更不像2017年以前的考题。据我了解,有的学生因觉得今年考题与模拟题出入较多而答题节奏不流畅,也从侧面说明单纯复习之前的题型并不能很好地应对高考。
在此,本人尝试从答题者的角度去看今年这一套试题的变与新。
本次高考的试卷结构和去年基本一致,都是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应用和作文四大模块,只是题型与分值上变数较多。虽有创举,但今年的全国Ⅱ卷依然是严格按照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说明》的指导思想来命题的。从考点和试卷结构来看,这应是长期不变的基础与原则。以答题者的视角观之,这一套题较好地考核和区分了刷题强记型学生与爱阅读重理解型学生的分析与应变能力。
1.论述类文本阅读。从2013年到2017年的论述类文本,开篇面向考生的论述类文本皆偏向于文化历史类、文艺评论类、政治经济类等论述文的阅读,其厚重的文化色彩明显,历史感浓厚。
而今年选自《“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这一篇社科类文本的阅读内容一改倾向文化历史的命题思路,以其时代感和前瞻性打破了学生的心理预期,跳出复习的侧重点和选材预测,令人耳目一新。
2.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没有延续2017年的散文阅读,换成小说阅读,反猜题痕迹明显。
今年小说题有一道单选题两道简析题,这与2017年前的小说题出题方式不同,过去基本是一道双选题和三道简答题,往往作为最后的8分题是评论探究题。这样复习模式和模拟练考,让学生思维容易定在最后一道探究题,可以从自己的观点出发选择文本语句进行答题。但2018年的《有声电影》没有探究题,且没法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答案“关键词”去进行改写和照抄。后期复习,因为临考而担心复习不全的学生,基本是抓理科复习抓答题规律去了,对于文本阅读没有怎么上心,揣摩品味语言的功夫更是下得不够,一遇上这样纸上没有显性答案,需要综合把握人物、时代、心理、语言技巧,需要自己从已有的知识库里构建语言编写答案,学生陡然会有短暂的慌张与懵圈。于是,看似有趣容易理解的小说,其实题目难度不低于散文。无怪乎我省考生5题、6题的平均分基本是在1~2分之间,这切切实实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品鉴和运用能力。
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18年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有四则,比去年多了一则;2017年的文本包括题目的中文字符数是1870,今年的中文字符数是1464。字数上看似乎这一文本要容易完成,但在题目设置上,第8题变多选题为单选题,减少了一个选项就会增加错选的概率,辨析需要更细心;单独设置了一道选择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因为数据多且选项设置角度不同,对比需要反复逐条进行,耗时不比2017年少;主观题增加到6分,审题上就有了歧义与难度,答题点也不太容易找,需要的文字整理与表达能力更强一些。这些难度综合起来也比2017年有所提高,表现在考分上是三题总平均分略低于去年,特别是第9题难度系数,由0.52降至0.37。
4.语言文字应用。第三部分的语言文字应用题面貌全“新”。成语的6选3题放入一段文字中,进行近义词辨析筛选;病句题不再是四句完全独立的句子,而是结合语境进行细节辨析的四句内容近似句;连贯题为语境补写的形式;此外语言得体及病句修改还放在短篇应用文中综合进行;图文转换题变成了短语搭配仿写题,这在复习资料上没有接触过。较之过去数年选项独立割裂的各类语言应用题,今年试卷的第三模块集中体现了语言环境的重要性,题型设计更为贴近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况。这一模块变化大,学生心理不适应亦是自然,成语题和病句题历来让学生头疼,我们学生习惯了做选择题,突然要求修改不得体的语言,这无疑加大了题型的难度,而学生做题做到21、22题时,所剩时间不多,为了预留更多的写作时间,学生在审题和用词上难免会有疏漏和欠缺,所以总体得分并不乐观。
5.作文。今年的作文属于新材料作文,比去年的聚合型作文相对容易理解与立意。但这一“二战返航飞机的启示”需要更强的思辨能力,对学生的理性思维运用是个考验。学生已经习惯了操练任务驱动型作文,临考前也强化了聚合型作文的审题与适应,突然来个360度的题型回归,有些同学因在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格式里浸淫太久,思维僵化而忘了写作之本。这一题型平均得分比去年少2.9分,不少学生感叹平时积累的素材用不上,作文立意也是含糊不贴切,无法前后一致。也许这并不是素材的问题,而是思维的原因。
简要言之,2018年全国Ⅱ卷提高了主观题的比重,删去了多项选择,增加了选择的难度,同时侧重考查学生的临场语言理解和品鉴能力,注重理性联系生活的思维考查,答题套路适用范围小。
从1-22题的思考作答过程中,我个人印象是今年这套试题比往年的要“手感”更好。这么一场严肃的考试,这样紧张的检测过程,我意外地发现2018年的全国Ⅱ卷还有些可值得回味赏玩的文与题。
1.文本晓畅怡人。文化历史类的论述类文本,有时候因需要印证古籍记载或是涉及文艺理论而使得文本语言有些晦涩,今年关于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的这篇论说文却是语言晓畅又概念易明。一来因为数字化记忆已进入我们的互联网生活中,购物和浏览痕迹的智能筛选现象可以让我们联系到论述的具体所指,论述对我们而言不显得抽象空泛;二来因为文章段落层次分明,概念和论据论述集中;三来源于精读比对的过程中,选项对应的范围不至于太宽。
之后,我们遇到了老舍的《有声电影》,上一篇入选全国卷的短篇小说是《马裤先生》。老舍的京味幽默实在是讽刺得优雅,揶揄得令人回味无穷,其夸张的细节和心理描写既入木三分又不动声色,作者无须总结一番而你已有了数条评语。一节一赞,这“惦记着茶房的眉毛”“洗脸洗一刻多钟”“二姐喊卖糖的”“二姥姥想咳嗽”等语句深深烙印在读者心里,愉快而舒适地阅读让人面对难题也不至于烦躁紧张,这便是它的魅力啊。
陆游的《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虽不及《示儿》闻名,却也是读来酣畅淋漓的佳作。诗人豪放挥洒,诗句磅礴大气,读罢意识微醺,手中笔似刀槊,眼前忽见万里烟尘。这样一气呵成的文脉,最怕被索然无味的题目坏了美感。再读题目,14题中围绕诗歌的内容和情绪变化命题,其“驰骋疆场、气吞山河、豪情勃发、纵横飞溅”等词语倒是很好地保护了诗歌的主旋律;15题问“酒”的作用,这意象在诗中也是前后贯穿的,巧妙联结了情与境。
因而,在文本与题的精心挑选搭配中,这一套题读来语文味更为香馥。
2.新题惊艳。五年不见仿写题了,今年21题以选词组合的形式进行仿写,呼应了当前的时政热点,又激发了我们甄选排列短语的兴味,可谓是“惊艳登场”。这道题的难度在于词语的搭配组合,求其最恰当和谐之句。“脱贫困奔小康”可以放于“奋斗”这一精神中,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途径,比长远不如“建强国谋复兴”;“脱贫困奔小康”最终宜搭“奋斗”精神。而有同样精神内涵的短语中,如何排前后,还需要运转我们的逻辑思维,以时间、事理等逻辑进行句内、句间排序。这些词语组合有些许相通交集之处,但要做到恰当精准,颇有难度。虽然这一题是今年得分率最低的题,但也未掩盖它的新颖和精彩。
这一套试卷在我初次作答途中,自感比起2017年的试卷要完成得更加顺畅。按说是难度有所降低了,但考试平均分比去年还要少7.5分,可见学生的复习不够全面、扎实,对于语言和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入。这一套题更接近语文素养的本真,也是仅凭刷题练习技巧不能自如应对的。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不仅仅是工具使用说明,更应该是思维与审美的练习与提升。以我观之,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及的语文核心素养才是众多考点的核心,特别是对语言的揣摩、体会与思考、构建能力,这些如若深植胸中,即便语文的考法花样百出,也能以更好的姿态应对高考。这两年的试卷让我明显感觉到,真正的备考该从高一开始,甚至还应更早。毕竟,语言需要厚积才能薄发。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博览群书,慎思好辨,正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贯穿始终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