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三亚市第九小学 吕 锐
三亚市第九小学始建于2005年2月,坐落于风景秀丽的三亚湾畔边,是一所洋溢着浓郁的海洋文化的特色学校。2012年,基于如何让学校课程适应学生发展、让教师适应课程变革等问题,如何处理“海洋与灵性、碎片与系统、个性与选择、教师与团队”等关系,我们开始构建与实施“小水滴”课程图谱,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以实践体验为载体,借助“小水滴”课程,用海洋文化培养每一个“海蓝”少年。
1.问题:怎样用海洋文化建构“小水滴”课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当前,学校课程建设的突出问题有:怎样利用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开发课程?怎样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怎样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这些问题在操作层面须结合实际,立足于学生终身发展,寻找课程天地间育人之道。
2.透析:学校缺乏课程建设的系统思考和行动策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相对薄弱,缺少系统思考和整体建构。为此,我们不断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资源,并提炼“小水滴”和“海蓝”等海洋特质的文化元素,将零散、原生态的校本课程进行结构化和系统化,形成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课程图谱,加强学校课程的多元性、选择性与实践性,同时探索“小水滴”课程建设的教师行动策略,建立“CTR模型”。立足于学生终身发展,在实践探索中寻找学校课程改革、改进、改变的路径与方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望。
3.方向:探索“小水滴”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1)让“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融入课程建设之中。课程是培养与造就人才的重要载体,学校办学思想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的。我们挖掘和利用学校内外独特的、优质的课程资源,开发出一系列具有浓郁海洋气质的校本课程,丰富我校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课程学习资源,让“小水滴”课程成为激发学生实践兴趣和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平台,成为每一个儿童人生出彩的舞台。
(2)让有专长的教师充分发挥其潜能。教师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内生力量”,是“小水滴”课程建设的主体。让每一位教师有意愿参与课程建设,享受课程创造所带来的幸福感,其个人兴趣、爱好、特长与“小水滴”课程共发展;以“让海蓝浸润生命”课程思想指导教师的课程行动。校内外教师的积极配合和努力创造是“小水滴”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小水滴”课程建设又可以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持续提升课程领导力的重要载体。
1.精准定位,构建课程雏形。2012年我们把海洋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之中,结合在地资源,将地域优势转化为教育资源优势,通过对海洋文化及海蓝教育的大量文献研究,提炼海洋文化精髓,寻找学校课程的逻辑起点,确立“让海蓝浸润生命”办学理念,确定了“走进社会长智慧,亲近自然展灵性”课程理念和“培养具有海洋气质的海蓝少年”课程目标。通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需求调查结果的分析,现状调研,重新聚焦学校课程统整,初步构建具有海洋气质的“小水滴”课程体系雏形:“小天使、小博士、小健将、小达人、小当家、小创客”六大课程群。
2.跨界研修,活化课程资源。基于学校的育人目标、学生的兴趣需求、教师的特长爱好三个维度,充分开发、利用、统整并活化地域、教师、家长、学生资源,建构课程资源分布图,开发《海岛少年行实践手册》系列。同时,我们组建教师研修团队,建立了跨界研修的“CTR模型”,以经验引领,以典型带动,以专题、主题、跨界等多种研修方式,在“小水滴”课程实施过程中让每一位教师共同经历 “跨学科、跨学段、跨领域、跨时空”的研修之旅,教师与课程共生长。
3.整体推进,丰富学生体认。“小水滴”课程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整体推进,将平面的表述转化为立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六大课程群90多个科目以统整实现课程优势互补,再造学习时空,以学校育人目标为课程目标,以六大课程群为实施内容,以背景分析、目标厘定、内容实施、评价管理为开发技术和策略,以长课程、短课程、微课程等组合方式,走班教学、双师协同、学科整合、必修与选修结合,实现了教师开课率和学生参与率两个100%,给学校带来了一种新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觉醒。
4.检验深化,优化课程体系。剖析整体推进情况,以课程实施的问题为依据,对学生的认可程度进行跟踪调研,用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分析学生、教师和家长对课程建设效果的满意度,进一步丰富“小水滴”课程实施策略,明确课程实施要求和评价指标,不断优化“小水滴”课程体系。2017年,学校课程研发中心继续将六大课程群进行细化,梳理了课程清单,使之与育人目标的匹配指数增高,实践指向性更加明确,课程建构更加科学。
1.建构了“小水滴”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在海洋世界里,水滴是海洋中最小、最活跃的元素,孩子们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滴水,可爱而有灵性,一滴水一个世界,小水滴能折射出七彩阳光,也能汇聚成磅礴力量,因此冠名“小水滴”课程。
办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立足于让每一个学生快乐成长的宗旨追求,以孩子们熟悉和赖以生存的海洋文化为内容,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 “让海蓝浸润生命”,既体现了教育的价值性、过程感,又体现了发展的方向感、特色化,“海蓝”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学校标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理念和目标:以“走进社会长智慧,亲近自然展灵性”为课程理念,将“培养有海洋气质的海蓝少年”作为课程目标,用独特的海洋文化润泽每一个小水滴。
内容及其结构:遵循各级各类课程之间关联性,依据学校课程目标将学校课程划分为“小天使、小博士、小健将、小达人、小当家、小创客”六大课程群。
设置与实施:用“灵动课堂”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用“海蓝行动”落实地方课程要求,用“水滴之旅”引领校本课程实践,全校六个年级全面实施“小水滴”课程,依据学生年龄差异和个性特长,设置分年级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适应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
评价与管理:形成了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基于个性特长发展的评价,基于社会实践的评价等,研发了《少年海岛行实践手册》系列和《小水滴评价手册》,让孩子们在学习、实践中能时时记录下自己的点滴进步。
2.探索了“小水滴”课程实施路径。学校创新课程实践的时空和实施策略,以微课程、短课程、长课程、长短课程相结合等形态,以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将平面的表述转化为立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了“三个看见”:课堂中看见学生,校园中看见课程,操场上看见活动。做到三个匹配、两个100%:一是与学校的育人目标相匹配,二是与学生的兴趣需求相匹配,三是与教师的特长爱好相匹配;实现了教师开课率和学生参与率两个100%。目前我校已经开发了24门学科拓展必修课程、20项的体验课程、50门社团选修课程,让学生在选择当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路线图来实现自己最好的成长。每周五下午,学校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孩子们就像一滴滴的“小水滴”,奔向自己喜爱的社团,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中,体验生活、享受学习的乐趣。如帆船社团,让孩子们原本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孩子们扬帆大海,乘风破浪,帆船成了搏击风浪的翅膀。通过帆船课程学习,让孩子们的心胸开阔了,体格健壮了,意志坚定了,孩子们的生命在海蓝中浸润、历练,播下创新的种子,埋下自信的根。在第二届全国帆船青少年联赛中,我校8位小水手勇敢接受挑战,包揽了青少年组的前三名。六大课程群的建设,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释放潜能空间,走进社会长智慧,亲近自然展灵性。
3.研制了《少年海岛行实践手册》系列。我校小健将海上行、小创客海蓝行动、小当家爱家行动、小博士寻宝行动、小达人海洋秀、小天使研学行动等《少年海岛行实践手册》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直面学生个体生活及社会生活,直接感受和体会与自我、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在实践中学会观察、交流、合作,在实践中完成任务,履行职责,学会担当,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在《少年海岛行实践手册》系列的指导下,孩子们自主选择实践项目,组建学习团队,策划活动,开展实践探究,收集信息,记录实践过程,提出问题和有效建议。“小水滴”课程让孩子有机会亲自参与20多个实践项目。学生发展中心充分发掘海南红色教育资源,依托琼海市红色娘子军纪念馆、琼崖第一次扩大会议遗址等爱国主义和革命历史教育基地,让队员们走了一回“长征路”。这些实践经历,将“海蓝精神”通过 “小水滴”课程的全面实施,渗透到学校每个人的内心,深入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成为滋养每个生命的土壤,成为濡养生命灵性的海洋,成为师生镌刻在生命记忆中的温暖阳光。
4.建立了建设课程的“教师跨界研修模型”(CTR模型)。“CTR模型”指向学校课程建设的教师跨界研修方式与方法。C代表着课程Course,T代表着教师Teacher及跨界Trans boundary,R代表着研修Research and studies。在“单学科碰撞、多学科合作、跨学科研究”三个阶段中,教师围绕课程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展开“国家课程统一要求与激发个性成长相结合、教师课程创意与课程具体实践相结合、教师独立开发课程与教师团队合作开发课程相结合、应用网络随时研究线上与现场沙龙互动相结合、学校校内教师研讨与校外机构专业人员互动相结合”的五项结合,全校教师“从书写简单教案到编制课程纲要,从组织学习内容到设计学习经历,从注重知识技能到强化实践探究”三个方面尝试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沙画课程的建设是一个新领域,在课程设计中,整合美术、数学、音乐等学科。在讨论如何搭建学生学习支架时,各学科老师都习惯地站在自己学科的角度提出设计,很难融合,他们甚至为此争论不休。通过CTR研修学习,他们重新回到课程设计的原点,思考课程的核心价值,然后再重新定义,重新设计。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教师不断地学习、碰撞,把握了“小水滴”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在具体课程中的贯彻与落实,学会站在课程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课程领导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海洋气质的“小水滴”课程体系,构筑了立体多元的育人环境。
(1)营造具有海洋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突出海洋文化主题,让校园环境成为隐性的课程资源。从水滴校门的构思到走廊、教室的设置,校园花木的置放到图案铺设,从珊瑚虫书吧到门牌、班牌的造型……每个角落的构建都巧妙展现了海洋文化元素以及滴水成海的意境,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海洋文化的熏陶,让校园成了随处可见、随处可玩,随处可学、随处可享的水滴视界,让每一个孩子的视界与世界等宽,让每一个角落都是课程学习和个性绽放的场域,校园真正成为了“开放的课堂,实践的平台”。
(2)通过家校合作丰富了课程资源。学校开放资源渠道,让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建立海纳家委会、家长驻校制度、家长课程资源库,组建家长职业体验讲师团。学校的“九宫格生态墙”就集中了学生和家长教师共同的智慧,将水滴、绿色、环保等元素呈现在墙面上,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课程资源,以生态墙为媒介,孩子们成为了小植物学家、小园艺师、小摄影师、小绘画师,孩子们的梦想与创意有了一个表达的平台。家校携手共建,使学校课程资源更加丰富。
(3)形成立体多维课程实践样态。学校加快国家课程校本化、德育活动课程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进程,创新了课程实践样态,通过点线面结合,让课程群之间内外关联。特色科目的建设,使学生能够按自己的爱好选择课程学习的需求得以实现。
2.真实的实践体认,培养了有自信敢担当的健康少年。借助社会各界力量,整合“人文古迹、雨林生态、海岛沙滩、科普游乐、民俗文化”等地域性文化资源,编制三亚海洋教育资源分布图,开发《海岛少年行实践手册》系列,为学生设计一系列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亲近海洋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分界洲岛,观看海洋生物、去亚龙湾潜水感受海底世界、到疍家人博物馆感受渔家文化……把社会、自然变成学习的大课堂,领略独特的海岛风光,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实践体认,培育学生的海洋意识。
3.运用“CTR模型”,提升了教师的课程领导力。“CTR模型”的运用,让教师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只顾课堂教学到思考自己的课程主张并进行行动研究,老师的课程意识逐渐觉醒。在课程纲要的编制中,教师经历从单一的学科教学到多学科整合,从多学科合作转向跨学科研究的思考,把自己的创意转化为课程设计,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同时越来越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行为和表现,突破边界提升课程领导力。
“小水滴”课程在实施中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浙江卫视、海南日报、三亚日报、三亚广播电视台、南岛晚报、南国都市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以“海洋文化弥漫校园内外”“老师靠边站,家长唱主角”“社团里学‘手艺’课堂外练‘本事’”等主题,对学校海洋特色教育、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28次的报道,在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赞誉,提高学校的品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