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暴力现象

2018-02-22 06:54:59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暴力事件网民暴力

杨 琛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

网络暴力是指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也可以理解为网民在网络上发生的暴力行为。虽然网络暴力与社会暴力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产生的后果同样非常严重。网民运用语言文字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扭曲事实真相,并运用侮辱性、煽动性、攻击性的文字向他人施加暴力,对施加对象的名誉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部分网络暴力由网络直接转移到社会中,通过人肉搜索的方式来对相关人定位。近年来,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领域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网络暴力问题更加严峻,急需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一、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

对当前的网络暴力进行调研与分析后,了解到产生网络暴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网民言论的表达具有盲目性。在意见领袖发表评论的过程中,通常能够得到大量用户与网民的关注,同时意见领袖能够引导舆论走向。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具有目的性的意见领袖。举例来说,微博中的意见领袖较多,可以是网络红人,也可以是各领域的知名人物。在此背景下,当微博中的意见领袖打着正义的旗号,有目的性地发表错误的言论时,使众多网民盲目跟风,在非理性言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便会出现网络暴力。数据显示,我国网民的整体学历偏低,其中初高中学历的网民占总人数的67.4%,并且有66.7%的网民年龄低于29岁。能够看出网民的年龄偏小、学历偏低,因此在面对网络暴力时无法作出理性的判断,导致意见领袖的言论产生更大的影响,这对遏制网络暴力事件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网民的自我表达心理。话语权缺失是绝大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便会在虚拟世界发泄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满。部分网民会将社会新闻热点作为发泄的对象,在事件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便有可能出现网络暴力。此外,新媒体环境下娱乐化倾向较为严重,导致现阶段网络暴力事件中部分网民通过恶搞的方式解读当事人的心理,满足自身的需求。这对当事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第三,网络的虚拟性。网络空间一般是匿名发布消息,网民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不会受到任何约束,沟通交流不需要实名。大部分网民认为,匿名发表言论不受任何束缚,并不会受到法律和道德制约。现实生活中,道德时刻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但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对自我的要求降低,尽情发表内心的想法,无形中滋生了道德危机,导致网络环境混乱。网络身份所具有的虚拟性,在消除交流制约和限制的同时也为舒缓人的压力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在现实生活中,诋毁人会受到法律的束缚,但在网络空间就不会有此方面的制约。匿名者自由表达内心的想法,在行使权利的同时淡化了个人的职责和义务,利用过激的语言去中伤他人,使自己获得成就感。

除了以上三点导致网络暴力外,还涉及如网络监管部门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与价值、法律法规存在缺陷、网络服务商缺乏社会责任感等,导致网络暴力事件在爆发后得不到及时制止。

二、解决网络暴力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网络问题的立法

尽管当前对网络暴力并未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制约和限制,在立法方面始终处于空白状态,但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且出台实施了一些与互联网管理相关的法律规范。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只依靠网民自觉是无法达到根本要求的,有些网民胡作非为,其主要是法律方面的缺失所致。对此,需要进一步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达到严格审查的目的。针对部分缺乏自律意识的人,需要加以惩罚,这样才能够保障网络有序运作,才能够消除网络暴力。

(二)培养网民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网民自身素养和道德修养偏低,是造成网络暴力事件频发的关键原因。网络存在匿名性,加之网民道德素质不高,使得网民对于道德观念的认识和理解有所偏差,无形中滋生了网络暴力事件。由此可见,提高网民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是避免网络暴力事件发生的保障。新媒体的出现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交流平台,在平台上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但自由并不代表没有规范。网民不能侵犯他人的权益,更不能够越过法律红线,言论自由需要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在众多网络暴力事件中可以发现,网络暴力侵犯了当事人的基本人权,并对当事人的生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此行为已经超出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一种违法的行为。对此,提高公民道德和增强法律意识是减少网络暴力事件发生的根本方法。

(三)主流媒体应该发挥其权威性和公信力

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是其他网络媒体不曾拥有的。当前的主流媒体,应发挥自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对大众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得网民对新闻事件作出正确的判断。面对网络暴力事件,主流媒体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缓解网络暴力对于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正确地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当网络暴力事件出现时要及时疏导网民的心理,避免错误思想理念的形成,避免产生负面影响,与此同时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法要求网民立刻停止骂战,号召网民冷静思考,客观看待事件。

除此之外,要尽快推行网络实名制。2015年,我国网络推行了实名制,并对网络信息提供者的账号、名称、头像等进行了相应规定。要求发布信息者后台实名,主要表现为实名注册,并填写真实的个人信息。此外,政府应该对此情况给予高度关注,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实施全面的监管,使我国大部分省市设立的网络警察起到监管作用。规范对网站的管理,网站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这也是造成网络暴力事件频发的原因。对此,应该出台一套健全的网络传播平台权利与义务的法律法规,借助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站管理。

总的来说,新媒体时代既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暴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对他人的权益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需要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杜绝网络暴力现象。特别是在网络暴力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需要发挥出社会各界的作用与价值,制止网络暴力的肆意蔓延。

[1] 黄传武.新媒体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50-75.

[2]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05-115.

猜你喜欢
暴力事件网民暴力
反性别暴力
环球时报(2022-03-09)2022-03-09 22:44:18
“暴力”女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遵义(2018年20期)2018-10-19 07:15:06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中国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暴力云与送子鹳
向暴力宣战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8
社会戾气背景下极端暴力事件的影响因素探析
有感“网民节”
网络传播(2009年11期)2009-11-18 04:49:54
2.9亿
通信产业报(2009年1期)2009-06-09 07: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