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延东,陈晓丹,连文冲
(1.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2.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
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以其所独有的趣味性、艺术性、对抗性以及观赏性,受到了世界各地各民族的广泛追逐。足球运动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并得到全球范围的广泛认同。当前,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对新课改不断提出了新要求,足球作为践行新课改的基础性项目,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体系中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足球教学依然延续传统的“三段式”体育教学方法,在具体内容的设计上依然遵循基础的战术教学和技术动作分解教学,并没有把足球教学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当前新课改的具体要求以及校园足球的推广相结合。陈旧的教学方法所带来的必然是教学过程的死板机械,极大地降低了足球教学的趣味性,也不利于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的校园足球教学体系。
在我国高职院校中,足球教学都是遵循大纲按照课程计划开展教学,主要目标是普及和推广校园足球,让学生们掌握足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和战术能力,并培养学生对于足球运动的兴趣。而在高职院校正常足球教学之外开展的足球训练却是以提升学生们的竞技能力为出发点,为了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训练的技术战术水平和运动强度要远高于正常的足球教学,这就出现了校园足球教学和校园足球训练两者很大程度上的脱节,接受教学的学生难以适应训练的强度,而接受训练的学生又不屑于参与到常规足球教学中来。
2009年4月,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 《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①要求以学校为依托,以体教结合为主要形式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建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2015年7月,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大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推动校园足球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符合人才成长基本规律、青少年普遍参与、运动和经济水平不断提升、足球气氛浓厚的青少年校园足球体系,同时建立从中小学到大学的四级联赛机制,通过招生考试政策疏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源源不断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并增加足球在体育教学中的比重,确保学生每周参与校园足球活动不少于2小时。②在国家大力推动校园足球的大环境下,各类学校开始发展校园足球活动,高职院校也成为校园足球的积极响应者,为高职校园足球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
1.领导的重视程度。当前,不同的高职院校校园足球教学开展情况也不尽相同,其中,领导对于校园足球教学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校园足球教学的开展。重视开展校园足球的领导往往会亲力亲为推动校园足球教学,牵头设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对足球教学开展制定计划、部署工作安排,在资金投入方面也会向足球教学倾斜,保障足球教学效果。而有些高职院校领导对于校园足球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重视面上的指标、形式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对校园足球教学的内涵和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这样就往往造成“穿新鞋、走老路”,虽然表面上是依据校园足球新理念来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其实质依然采用以往的教学大纲、延用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使用以往的教材和参考资料,难以切实践行校园足球教学新理念,学生接受足球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极大地影响了校园足球教学的效果。
2.教师的重视程度。在任何教学活动中,人力资源始终是比物资资源更加有效的第一教学要素。在高职院校足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关乎足球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国家大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推动校园足球教学课改的新态势下,也对足球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对于高职院校的足球教师而言,面对这种全新态势下所肩负的新任务和所需要达到的新要求,往往还没有完成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的转变,对于目前校园足球教学的新标准和新要求的理解和把握都不够深入,难以切实做到将校园足球教学的新理念新思想融入到日常的足球教学中来。部分教师仍然因循守旧,未能真正领会和掌握新形势下校园足球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无法让学生们在接受足球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学习足球的快乐和参与足球的趣味。[1]教师对于校园足球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校园足球教学的开展。
3.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学生作为校园足球教学的对象,是影响校园足球教学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对于校园足球教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往往受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的影响。在心理方面,在当前高职院校的足球大环境下,浓厚的足球氛围还没有形成,而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往往对环境导向具有较强的依附性,难以让学生们从心理上自发地对足球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业要求和标准也普遍较高,学生的多数时间都投入到了专业的技术学习中去,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饱满精力投入到校园足球学习当中。此外,现代化、网络化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了青年群体的普遍标识,网络生活占据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大量时间,相对静止的网络游戏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足球、篮球等体育活动,缺乏体育锻炼已经成为造成高职院校学生体质下降的首要因素,从生理层面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响应足球教学活动。
场地和器材作为开展体育教学的基本保障,是检验一个学校教学条件的重要标准。[2]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校园足球的不断重视,各类院校对于足球的场地和设施投入都有了显著的改观,但是高职院校由于具备其自身的特点,在足球场地和设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一方面,随着各类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数量逐年增多,而高职院校的足球场地和基础设施普遍较差,且在短时期内又难以有较大提升,现有条件难以满足庞大学生群体的需求,这就为高职院校足球教学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虽然国家有专项经费划拨到学校,但是有限的经费更多地用于场地和设施的保养与维护,缺少资金来改善或建造新的足球场地,[3]即便资金比较充裕,高职院校也未必拥有足够的土地和空间来修建足球场。这两方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校园足球教学的开展。
纵观世界足球形势,高水平的足球运动背后无不具有深厚的足球文化底蕴和浓厚的足球氛围。当前,我国虽然大力发展校园足球,但一个项目的发展不是由一批人、一代人就能够实现飞跃的,尤其是足球这样的大项,由弱到强往往要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才能得以实现,短时间内选拔出一批优秀运动员并不困难,但若要在社会大环境中营造浓厚的足球文化氛围并持续影响几代人还需做一番努力。[4]在足球强国,足球运动对于孩子的早期影响一般都来自于家庭或社区,当孩子们进入校园后,接触的就已经是成体系的正规足球教育,此时很多孩子因为早期的家庭和社区的影响往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足球基础和较强的足球兴趣,因而更加有利于校园足球教学的开展。而在我国,校园足球往往是多数孩子接触足球运动和接受足球教学的最主要途径,既缺少前期足球氛围的熏陶,又缺少前期足球项目的基础,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各类院校都面临这一情况。目前我国大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是对长期缺少足球氛围和文化熏陶的足球“荒漠”注入一片绿洲,高职院校也是主要受益者。
提升高职院校足球教学效果,首先要严格落实发展校园足球的相关政策。要以《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为统领,以《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为指导,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成立高职院校各自的校园足球教学督导组,结合自身的基本条件和现有资源,制定开展校园足球教学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根据校园足球发展定位和目标,分解教学任务,细化教学手段,确保各项政策切实体现在高职院校校园足球教学全过程。督导组要从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等多方面对教师的校园足球教学进行整体性评价,进一步厘清校园足球教学的定位,将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培养优秀的足球人才有机统一,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积极参与到校园足球活动当中来。不仅要通过校园足球教学让高职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掌握全面的足球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园足球教学培养出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
校园作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场所,是营造浓厚足球文化氛围的前沿阵地,高职院校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创新手段,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足球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可以每学期举行一次校园足球文化节,依据每次的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如足球单项校园吉尼斯挑战赛、校园足球点球擂台赛、师生合作赛、班级联赛、校级联赛、足球篝火晚会、足球啦啦操大赛等,获胜者在闭幕式上进行表彰或展示其成果,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促进高职院校足球文化建设,营造足球文化氛围。还可以在学校建立学生足球联合会,热爱足球、思想素质过硬、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参加主席竞选,联合会主要负责学校的足球文化建设,同时指定足球教师作为联合会的指导教师,负责培训学生基本的足球裁判和解说能力,联合会主要承担学校各类足球比赛的相关工作,进一步推动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学府,通过养成浓厚的足球氛围,不仅可以让高职院校更系统更科学地开展足球教学,而且可以通过足球氛围培养学生人人期待胜利、追求胜利的理念,将校园足球内涵中推崇的协作、求胜、进取等励志精神带给学生们。
校园足球教学硬实力的提升是保证教学软实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物质基础,优质的足球场地和完备的足球教学器材是提升校园足球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2009年5月,体育总局下发文件决定在体彩公益基金中划拨专项资金以推动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各地区依据不低于1∶1的比重匹配资金。虽然国家有政策,但是依据当前各高职院校的现状,主要的资金都用于保障基本教学和科研,难以有充足的专项资金保障校园足球教学的进一步发展,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很难做到资金的1∶1匹配。基于此,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特点,通过已经形成的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平台努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到校园足球教学和活动的开展中来,不仅可以保障自身校园足球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通过该方式让注入资金的企业或组织收获一定的社会效益,不断拓展知名度,实现高职院校和投资方的双赢。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因素,承担着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责任。高水平的校园足球教师队伍是保证足球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足球人才的关键因素,只有大力加强高职院校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建设,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确保校园足球教学目标能够得以实现。高职院校应该加强足球教师队伍建设,吸收和引进校外优秀足球教师、退役足球运动员等来校施教,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共建,注重对本校足球教师的培训和进修,鼓励足球教师学习先进的足球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足球科研能力,积极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足球教学交流活动,定期对足球教师队伍进行考评,着重培养一批足球专业技能过硬、有热情、有活力的高职院校足球教师队伍。
注释:
①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Z].体群字[2009]54号。
②教育部等6部门.就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提出意见[Z].教体艺[2015]6号。
参考文献:
[1]李卫东,何志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1(3):106-108.
[2]熊茂湘.体育环境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4-26.
[3]姚蕾.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649-651.
[4]侯学华,薛立,陈亚中,等.校园足球文化内涵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6):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