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诗歌的特征及影响

2018-02-22 02:54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五律宫廷诗人

李 卉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南京 210097)

杜审言的祖籍是襄州襄阳。作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善于创作诗文,少年时期就有才名,他是当时的“文章四友”之一,世号“崔李苏杜”。[1]他的著作有《杜审言集》十卷,但已经丢失。今天所存的《杜审言诗集》三卷是后人编辑的。

杜审言诗歌创作时期主要在初唐后期。当时正是诗歌由初唐向盛唐过渡,是诗风转变的重要时期。杜审言在近体诗的形式和内容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王世贞在《艺苑厄言》中赞誉他“华于子昂,质于沈宋”、“气度高逸,神情圆畅”,并称他为“中兴之祖”。这些都可以证实杜审言是初唐时期的重要诗人。

在唐诗的研究中,对于初唐向盛唐诗风的演进,人们总是提到“四杰”、“沈宋”、陈子昂等人,但对“文章四友”和其中的突出代表杜审言的重视不够。实际上在促进唐前期诗风演化的过程中“文章四友”影响很大,其中杜审言的成就尤为突出。本文将对杜审言诗歌的特征和影响做简要分析,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襄阳诗人杜审言和他在唐诗中的地位。

一、杜审言诗歌内容中出现的新特征

初唐时期的诗歌依然和六朝时期一样追求轻靡华艳的风格。到了唐高宗、武后时期,有一些诗人开始有意识地矫正六朝的“采丽竞繁”诗风,[2]杜审言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武后时期应制之作盛行,杜审言也作了很多应制诗,亦称为宫廷诗。杜审言的创新之处在于能够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闻一多先生对唐诗题材的开拓说过:“宫体诗在卢骆手里由宫廷走到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3]杜审言的作品现在保存下来的虽然不多,但是无论在题材上还是内容上都有拓展和创新。杜审言现存诗作中有9首应制诗,8首边塞送别诗,17首山水诗,9首伤怀诗。为了更好地分析其诗歌的特征,文章将分四个类型加以论述。

(一)宫廷诗:风格清新,少浮靡之气

杜审言的宫廷诗从题材内容上看,突破了传统宫廷诗以阿谀奉承或宫廷美人为题材,而是以宴饮、欢聚或宫殿楼阁建筑为题。从宫廷诗主题上看,突破了以歌功颂德、溜须拍马为目的的传统,而是宣扬大唐盛世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表现当时的时代特征。从宫廷诗的语言上看,摒弃了浮华繁复艳丽的辞藻,代之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更加通俗易懂。

比如《奉和七夕侍宴两仪殿应制》这首诗,写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杜审言的笔下,鹊桥相会不再是成千上万只喜鹊前来助阵搭桥或者皎皎明月当空见证着美好,而是“兔欲落”、“鹊停飞”,这种迥异于传统的写法表现了杜审言的大胆和创新。在杜审言的眼中所看到的并不是像其他人一样的相会的喜悦和美好,而是对于等待的漫长和相会的短短的一瞬的对比的悲哀和同情。从这首应制诗可以看出诗人的真性情,也可以看出他的宫廷诗具有情真意切的新特点。

杜审言的宫廷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具有高昂的情调和振奋的精神,并且将这与自己的真情相结合来表现宫廷的题材。

比如《大酺》,是被很多人称颂的一首诗。《大酺》这首诗写出了民间热闹欢愉的景象,就像是庆祝丰收或节日。表达了诗人与民同乐的情怀,表现了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足的大唐盛世。尾联歌颂武则天顺应民意,治理国家有方。同时也祈愿国家能够永远繁盛下去,百姓年年都能够丰收,和首联对于民情的描写相照应,浑然天成,给读者以整体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开阔的心胸,更表现了诗人良好的艺术修养。

(二)山水诗:寓情于景

山水诗兴于南朝,在唐朝时期得以发展。作为初唐诗人代表的杜审言也有数量较多的山水诗,他的山水诗的创新之处在于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感情奔放,意境雄浑,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人首先交代了自己的身份,这个身份有些特殊,是“宦游人”的身份。在修饰这个身份的时候诗人用了一个“独”字,这就把诗人被贬谪流放在外做官、无依无靠、孤独寂寞的心情表现出来了,具有点睛的作用。该诗的结尾稍显低沉,削弱了全诗雄浑奔放的特点,但抒发自己身处异乡的孤独伤感寂寞无助的心情,由景到情,触景生情,构思非常巧妙,被誉为“初唐五言律第一”。[4]

尤其要提到的是《渡湘江》,这首诗首句写景,由眼前之景回忆起曾经的春游,第二句写今春的边愁,作者移情于景,由于自己心中的哀愁使得眼前所见之景都是含愁的,鸟语花香都化作了边愁。这一句不仅运用了移情于景的手法,还将衬托手法融入其中,以“花鸟”反衬“边愁”。司马光评价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5]诗人对于长安的思念就像江水一样绵延不断,整首诗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真切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愁苦,色彩淡雅,情义深厚,具有开启诗坛新风的作用。

(三)纪行(送别)诗:多高亢之音,无低泣之声

初唐时期,诗人怀有慷慨赴边的远大理想,杜审言也不例外,他的边塞送别诗抒发了自己的雄怀壮志,往往写得慷慨激昂。他的边塞送别诗突出的创新之处表现在将个人的际遇与传统的将士乡愁、思妇离恨相结合。下面以他的几首送别诗为例加以分析。

《送和西蕃使》是为送娄师德而作。这首送别诗在语言上朴实自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在气势上,雄浑厚重。“使出凤凰池,京师阳春晚”写出了此诗的写作背景,以及创作时间。”圣朝尚边策,诏谕兵戈偃”写出了大唐的霸气和神武。“拜手明光殿,摇心上林苑”简单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场景描写中透露出使者的家国使命感,显得高尚而沉重。后三联诗人的想象大胆而丰富,从顺利凯旋到朝廷设宴庆祝嘉奖,一气呵成。其实诗人写使者凯旋的情景是表现自己对于为国效力的渴望,但自己又没有机会,所以只有羡慕使者并祝愿成功的心情,而这种有些低沉的感伤让诗人化为慷慨高亢之声。

结合诗人曾经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经历,诗人在对边事和战事的关心中也反映着自己的心声:《赠苏味道》中就写出了友人不仅要经受恶劣气候之苦而且要经受生与死的残酷考验,但即使如此,仍然为了守卫边防、保家卫国而舍生忘死。格调高昂,积极向上。这些诗作都反映出诗人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可见诗人的拳拳报国之心。

二、杜审言诗歌在格律上的特点及影响

格律的形成离不开宫廷诗的发展,宫廷诗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围绕在李世民身边的一批大臣文士,提出“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观点。他们刻意模仿六朝时期的声律辞藻,使得声律方面日益精妙。宫廷诗的第二阶段出现了一位重要的诗人上官仪,他在整理和归纳了诗的对偶的基础上提出了“六对”、“八对”的说法,促进了律诗的形成。作为宫廷诗发展的第三代的代表作家,杜审言的诗在格律方面有很大发展。“近体梁陈已有,至杜审言始叶于度。”[6]“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4]

(一)在五律、五排上的贡献

杜审言在五律、五排方面有重要影响。杜审言的诗保存下来的有43首,这43首中五言八行体诗有28首,近体诗有15首。这些诗完全符合粘对的规则,讲究声律严谨,长于对仗。说明杜审言在当时就已经熟练掌握了粘对的规则并且可以灵活运用。宋人陈振孙评价杜审言道:“唐初沈宋以来诗始盛行,然未以平侧失眼为忌”、“审言诗虽不多,句律极严无一失粘者”。[7]

杜审言的宫廷诗中有很多对仗工整、律法精严的五律作品,例如《赋得妾薄命》中的“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宿羽亭侍宴应制》中的“风光新柳报,宴赏落花催”,清远雅致,对仗工整。

杜审言的被称为“初唐五言律第一”[4]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间两联写景的对偶句对仗工整,结构谨严缜密,感情真挚,音律和谐,将五律与思想感情的表达相结合却没有一点牵强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浑然一体。这说明杜审言已经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五律了。

在五言排律方面,杜审言在初唐诗人之中也能够脱颖而出。他的诗作中有7首排律,并且每一首都对偶工整。《度石门山》和《春日江津游望》真切灵动。《度石门山》被谭元春赞叹道:“通首高密精壮,排律圣境。”[8]《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是杜审言最出色的长篇排律,整首诗笔力雄健,对仗工整,开合自如,让人叹服。

(二)对七律做出的卓越贡献

对于七律的发展,杜审言也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最早的七律诗是《春日京中有怀》,虽然不完全和律,失粘一处,但是对仗十分工整,语言朴素,余韵无穷。宫廷诗中《大酺》和《守岁侍宴应制》合律甚佳。《大酺》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对偶精巧,音韵和谐。他的七绝《渡湘江》更是耐人寻味,杜审言触景生情,追忆往昔,不禁悲从中来。“七言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4]这个评价看来是很有见地的。

猜你喜欢
五律宫廷诗人
明代宫廷队舞考论
五律 翘首好诗兼贺中华诗词学会五代会召开
歲朝图 帝王宫廷篇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夕为“皇室宫廷饮” 今入寻常百姓家
他山 五律
五律·无题
宫廷古法白米饭
五律·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