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采访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运用探析

2018-02-22 02:27茹克亚提力瓦力迪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隐性民生工作者

茹克亚·提力瓦力迪

(阿克苏地区广播电视台,新疆 阿克苏 843000)

一、隐性采访的可行性分析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为获取想要的信息而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并通过一切手段进行相应的采访活动,比如偷拍、假冒身份、未经允许随意进入他人领域等。隐性采访在电视民生新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是否可行仍有待商榷。

(一)隐性采访肯定论及分析

首先,有的新闻工作者认为隐性采访是可行的,其依据为公民享有新闻自由的权利以及信息知情权,他们认为,新闻自由中的重要表现即采访自由,受相关法律的充分保护,记者对民生新闻的采访方式具有一定的自由,可以选择各种方式,包括偷拍等。这种理论实质上在各个环节的转换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得不到相关法律的支持。其次,有的新闻工作者认为对方的行为有犯罪嫌疑,犯罪嫌疑人的隐私权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对其采用隐性采访方式为合法手段,比如偷拍贩毒团伙的相关资料,由于其不受法律保护,不会引起法律纠纷,并且偷拍的片段更能提高新闻的精彩度。[1]持此种观点的新闻工作者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打击犯罪是司法部门特有的权力,法律并没有赋予新闻工作者这样的权力,因此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不足。

(二)隐性采访否定论及分析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其获取信息的过程能够采用隐性采访,但是绝对无法上升至权力层面。有人对新闻工作者的隐性采访持反对态度,认为隐性采访是对他人权利的蔑视与践踏,对隐性采访进行了全盘的否定,全然忽视了其存在价值,认为一切采访工作均要以公开的形式、在被采访者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这是隐性采访否定论的代表。这种观念认为我国法律中并没有隐性采访的相关法律条文,我国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也只是从原则上规定了公民享有的权利;同时我国有关部门针对隐性采访出台的相关政策的适用范围较小,并非明确的法律条文,其效力并不足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够遵循,并且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隐性采访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关系,因此隐性采访并不可行。持否定态度的人认为隐性采访的偷拍方式是对受采访者肖像权的侵犯,但是我国当前法律规定:如果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拍照,将不会侵害其肖像权。因此,全盘否定隐性采访的观点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隐性采访是否可行并非一个绝对性的话题,通过这种采访方式能够对采访有所帮助,但是在使用时需要把握一定的尺度,不能超过法律范围。[2]

二、隐性采访在电视民生新闻的运用

(一)运用隐性采访能够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真实性

隐性采访通过采取各种隐蔽的手段对事件进行真实的还原,一些暗地里发生的不法情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曝光,因此隐性采访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升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尤其在民生新闻的监督类报道中效果显著。隐性采访由于录像较为困难,画面质量大多不高,但是由于其百分之百的真实性使观众被深深吸引,在当前电视节目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成为提升收视率的首要“功臣”。但是任何事物均有两面性,隐性采访虽有其自身优势,但是如果对其定位不准确,将会造成采访手段的滥用。[3]隐性采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其在定位上仍然不能完全取代常规显性采访,只能以重要补充手段存在。因为隐性采访对民生新闻具有良好的监督作用,但如果运用过度,其获取民生新闻的功能将大打折扣,其意图也将变得功利化,使民生新闻节目处于被动地位。

(二)隐性采访能够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完整性

电视民生新闻中,记者表明自己身份,采访在公开的条件下进行,受访者可能因不愿进一步讲述事件真相而拒绝进一步采访,此时记者在对方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暗中拍摄,这是隐性采访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能够较好地保持电视民生新闻的完整性,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同样需要把握好尺度。当受采访者的行为并未对社会利益造成严重危害,仅仅是有关其私人生活问题时,可以尽量减少对这种形式的使用。然而,有些媒体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尽可能提升收视率,在对方明确禁止的情况下仍采用特殊方式进行隐性采访,这完全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是对别人隐私的一种侵犯。电视民生新闻中隐性采访的运用至今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注意把握好尺度,不能违背自身职业道德,仍然需要以显性采访作为电视民生新闻的主要采访方式。

[1]许盛循.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与发展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2]王建刚.依托新媒体技术促进地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J].西部广播电视,2018(01):234-235.

[3]黄琳舒.法律视角下隐性采访规范使用的策略分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6):54-57.

猜你喜欢
隐性民生工作者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