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旸
(广州电视台,广东 广州 510010)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的媒体已不仅是个行业统称,更不再限于报社、广播、电视领域,而是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自然地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浸泡在全媒体环境下的现代人,虽然能够快速广泛地获取世界各地的新闻资讯,但是也容易在不经意间陷入公关危机,对记者的媒介素养有了新的要求。
有一条段子曾经在朋友圈遭到疯狂转发:“一名男子深夜偶遇一美丽女子,双方相谈甚欢并来到酒店开房,男子醒来发现自己躺在浴缸冰水中,浴缸里面有冰块,并留有字条,写着请男子千万别动。”故事的意思是男子遭遇盗肾团伙,肾脏被盗。
网络谣言有如下特征:
第一,情节曲折离奇,有很强的故事性。比如说男女邂逅的香艳,男子好事将近却睡着的曲折,还有留下字条的悬念。
第二,传播鲜明的价值观。教育青年人交友要慎重,不要轻信陌生人。
第三,针对的人群指向性不明显。比如针对大学生群体,但具体什么时间、发生在哪里,均不明晰。
第四,传播范围广。这样的故事在自媒体中往往被疯狂传播。
《直播广州》曾报道广东东莞一名男子自称肾脏被盗的消息,报道中及时表达对男子报料真实性的质疑,因为肾移植手术进行之前需要进行匹配,只有匹配成功的肾脏才能成功移植,未经匹配的肾脏不存在市场价值,为换肾而偷肾的骇人听闻是不存在的。识别谣言主要靠自身的文化科学素养,更需要有质疑精神,及时请教专家,扎实采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保证主流媒体的权威性。
2017年,《直播广州——第一现场》曾报道广州某地一场“过火面积只有两平米”的“小火”,记者现场采访认为火太小不具备报道价值,但为何如此小火也造成“两人死亡”的严重事故,则成为报道最大的反常之处。顺着这个线索不断挖掘,记者才发现原来因为天气寒冷,该户人家门窗紧闭,而且事主在为电动车充电,怀疑因电动车电池短路而引发事故。
移动互联网时代,对突发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记者需要抓住“新闻点”,从“反常”入手,直击重点。
媒体人既要善于捕捉与众不同的闪光点,也要学会发现隐藏在事件中的细节点。以《直播广州》的一条报道为例,某房主向记者反映自家屋顶漏水,记者现场采访时觉得事情琐碎,没有什么亮点,报道难以展开,后来记者跟编辑部沟通时才不经意透露出一个细节:现场拍摄的时候,镜头根本拍不到房屋的全貌,只能通过拍摄摇镜头来表现。问及事主住房面积,单层居然有200平方米,一个千万豪宅,物业维护却如此跟不上,三番四次出现漏水等问题。最后,将选题定为“千万豪宅富婆哭诉,如此豪宅竟然漏水”,使相对平凡的日常报道呈现出别样的亮点。
以《直播广州——城市话题》2017年的一期报道为例,节目组要拍摄一则社区民警故事,镜头下的民警走访社区、关爱百姓,街坊邻居对他频频称赞,主流宣传内容单调。后来也是在与编辑部负责人审稿沟通中,记者透露出该民警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并非警校科班出身,却多年来坚持在社区服务,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群众。编辑部建议将报道的重点定在“北大心理系高才生担任社区民警,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区”,提炼出新闻主题,让新闻故事更有看头。在新媒体环境下,能够发现新闻背后的亮点,选定新颖的主题和改好标题,才能在众多同类新闻中脱颖而出。比如笔者曾经参与一场大型网络直播,是关于广州荔湾区恩宁路永庆坊片区微改造,由于网络传播具有跨地域的特征,网络新闻直播标题开始定位为“广州恩宁路微改造”,点击量一直不理想;后将标题改为“李小龙故居的拆迁情况”,借助文化名人李小龙的高知名度,大大提升了节目的关注度,点击量很快到了几万,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以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第一现场》栏目的一则关于公益机构挂牌的新闻为例,报道应从政府部门会议、挂牌仪式等应该如此处理,新闻发布会除了开会,还该如何组织入手。以记者报道某专门为外地来广州求医的患者提供临时住宿服务的“公益小家”揭牌仪式为例,记者报道的画面不以“小家”剪彩开头,而是从受助者在“小家”吃饭的场景切入,以受助者的视角讲述一家人为求医四处奔波,最后在“小家”安顿养病的故事。拍摄时间点恰好选在广州当年最大的台风“海马”来临之际,借此点明主旨——风大雨大又如何,“家人”与你风雨同路。诸如政策性等相对沉闷的新闻题材,倘若平铺直叙会比较单调,可以巧妙利用环境与故事的力量。
身处信息时代的媒体工作者应该珍惜如此便利的学习环境,利用好互联网工具提升自己,留意身边细节,不断进步,适应新时代的融合媒体传播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