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军
(重庆日报,重庆 40001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奋斗目标,然而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6.20%,这一数据距离“十三五规划”的要求还存在巨大的差距。
不得不承认,提高公民素养是一条艰辛而又漫长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新闻媒体担任主要角色,普通百姓很少能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科研技术,唯一能够将两者联系起来的便是科技新闻。
但是,科技新闻的发展状况却令人担忧。娱乐新闻几乎天天占据着各大媒体的头条,社会生活新闻、财经金融新闻以及应景实时新闻等能平分秋色,但科技新闻却少之又少。偶尔出现一两条相关新闻,但内容介绍过于专业,让大部分读者没有读下去的欲望,感觉科技新闻离自己太遥远,因此科技新闻的受众越来越少。想要科技新闻的发展再上一层楼,就必须突破这层障碍,将“高大上”的科技新闻变得平民化、通俗化。
21世纪被人称为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的信息量呈指数倍增长。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人们接收信息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但科技新闻的发展却与信息时代整体相脱离。科技新闻记者疲于写作,读者没有阅读兴趣,科技工作者本身不重视,因此科技新闻所要承担的科普任务也就无从谈起。
公众媒体本应承担起对科技新闻的宣传报道义务,但是在国内的大型媒体上很少能看到关于科技新闻的报道,大量的篇幅全都在报道娱乐新闻以及社会生活等话题。除此之外,电视、广播和网络在选题方面注重的是奇闻逸事,或者是明星花边新闻和时政新闻。科技新闻虽然也有专门的栏目,但内容多是科技企业、新电脑新手机发布、新能源汽车上市等等新闻,真正的科技新闻却鲜有涉猎。
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大部分人无法全心投入仔细阅读中,往往是快速浏览自己喜欢的或者是看起来有趣的话题。如果科技新闻的篇幅、位置不佳,那么就很难引起读者的注意,从而无法起到宣传作用。
总体来看,科技新闻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科技新闻在所有的新闻报道中所占比例过低;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新闻极少报道,大多和卫生、环保相关;报道篇幅过小,很多新闻都是以短小的消息呈现在公众面前,并且只注重表面工作,探索层面太过肤浅;国际新闻报道数量过多;多家媒体的报道内容雷同,没有本质创新点,造成读者产生阅读疲劳。
这些问题并不是针对某一个地方,而是很多地区的媒体共同遭遇的困境。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还是因为科技工作者本身缺乏对外科普的意识不够积极主动。很多科研工作者认为自己的工作或者是任务就是进行手头的研究实验,全身心投入自身的科研工作,其他事物便抛之脑后。长此以往,生活脱离了大众,科研工作者就很难将自身的工作与百姓生活建立联系,更谈不上做好科普工作。一些科研工作者认为宣传科学技术是对自己本职工作的不负责任;还有一些科研工作者也许也在做着科普工作但是却过于表面,态度不认真。一旦有记者采访或者是其他外行人想了解更多的内容时,这些科研工作者往往是敷衍了事,认为别人无法理解自己所讲的知识。而这种现象所导致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科技新闻记者无法得到最专业、最权威的解答,只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多方查阅,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一篇似懂非懂的科技新闻,这种新闻又怎能帮助大众提高科学素养呢?这样的恶性循环让科技新闻发展停滞不前,科普力度无法加大,公民的科技素养也难以提高。
和其他新闻种类相比,科技新闻因内容的特殊性而与众不同。科技新闻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出一堆公众看不懂的数字和专业技术名词,更重要的是报道要有深度。
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科技新闻记者大多是外行,不了解所采访或编辑的内容,无法对晦涩难懂的科学原理作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的魅力在于吸引人们不断去探索,如果科技新闻记者对科学知识没有基本的了解,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无法引导大众;只注重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偏离了科技新闻的宗旨,就可能会使科技新闻出现错误,严重的会误导公众舆论、造成社会动荡,使伪科学畅行无阻。
和普通记者相比,科技新闻记者需要付出更多,必须对各行各业的知识都有涉猎,并且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对平时工作接触较多的领域应当非常了解,这样在采访的时候才会得到科研工作者的信任,获得更多的一手资料,如此一来写出来的文章不但能让人看懂,还能真正起到科普的作用。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媒体要提高新闻记者和编辑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保障科技新闻的真实、有用。除此之外,科技新闻工作者还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善于学习,勤于钻研,对所要报道的内容反复核查,确保无误后方可发稿。
科技新闻不光要追求真实、客观,还要追求趣味性和独特性。简单来说就是在保证切入点新颖的情况下保证文章具有趣味性,而不是使文章单单呈现出一堆枯燥的数字和常人难以理解的学术用语。
新闻记者在撰写文章时,要考虑文章的阅读群体,避免使用空泛文字填凑,而是选择从百姓关心的内容入手,保证文章的科学性与正确性。新闻记者的主要任务就是“翻译”,将深奥而枯燥的科技原理运用到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上,引起大家的共鸣,发挥科技新闻应有的功能。
无人驾驶汽车在不少人眼中是一项深不可测的高科技。2016年4月12日至4月17日,长安无人驾驶汽车历时6天、行程近2000公里的长距离路测,重庆日报用7个版,分别以《重庆智造 中国骄傲》《长途路测长安无人驾驶汽车“过五关”》《跟车日记——一段惊奇与惊喜交织的旅程》《无人驾驶汽车 如何“驾驶”——对话长安无人驾驶汽车“头车司机”孔周维》《20分钟穿越终南山隧道》《加速!挺进中原》《“安全、节能是无人驾驶汽车两大特点”——对话长安无人驾驶汽车“司机”李增文》《游走在重型卡车“包围”下》《长安无人驾驶汽车长距离路测圆满收官》报道了路测的全过程,并对无人驾驶汽车的操作方式、背后的高科技等进行了深入详细的报道。加上记者的实际体验视频,在满足受众好奇心的同时,对于我国的无人驾驶技术成就、国际上无人驾驶的各种研究方向和实际运用情况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科普。
这种方式让受众在阅读时仿佛身临其境,对高科技不再感觉到陌生和遥远,让他们既成为科技大事件的见证者,又学到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
科技新闻平民化也要注意创新创作。虽然科技新闻现在的发展状况引人深思,但是在知识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民众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大,科技新闻将会变成媒体报道的主流。所以,媒体在今后的报道中要减少低俗报道,提高科技新闻在综合新闻中所占的比例,增强文章的多样性。记者要注重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科学素养,采用更有趣或者是直白的语言将晦涩难懂的科学原理解释出来,学会改变思路,运用不同的形式呈现新闻,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目前,科技新闻总让人感觉难以望其项背,要改变这种现象,新闻工作者起到关键作用。想要获得更多的读者,必须在材料的处理加工上下功夫,所以科技新闻记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对将要报道的事物作出合理、简洁的解释。后期的呈现方式除了简单的叙述也可以采用讲故事、角色演绎等方式,争取使科技新闻最大限度地平民化,使科技新闻在讲述科学原理、进行科普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这才是科技新闻报道的真正所求。
[1]吴诗桥.信息时代的科技新闻需要平民化[J].科技传播,2016(12):23+44.
[2]张洁.自媒体时代我国公民新闻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
[3]杨海欣.探索纸媒体科技新闻报道的可持续发展策略[D].渤海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