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霜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随着国家近几年在政策上对文化产业的不断扶持,市场化的持续开放,以及实体书店始终不放弃努力探寻自我救助的发展策略,实体书店迎来了发展的回暖期。此外,随着旅游需求的提升,人们对景区的文化内涵要求越来越高,景区书店成为集旅游、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身的文化空间,作为景区的组成部分发挥重要作用。关于实体书店的研究出现“空间转向”,具体来说就是用文化空间理论研究书店的物质空间和文化氛围建构,但关于景区书店的研究相对较少。学者列斐伏尔的核心观点就是“空间的生产”。他认为,空间是一个社会的产物,每个社会都有与其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空间生产模式,并生产出与此适应的空间。[1]本文以成都散花书院为例,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以及文化消费理论进行阐述,走进散花书院的各大景区门店,并对店员和读者进行访谈,分析其文化空间建构过程及空间消费问题。
在众多实体书店类型中,一种特殊的书店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即景区书店。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景区书店作为出版产业链零售端的延伸应运而生,满足出行旅客的阅读消费需求。归结起来,景区与书店可以说是一种互动共生的关系。
一方面,书店为人文景区增色。景区书店可以满足读者的信息、文化需求。人文景区区别于自然景区,更多的是给予旅游者历史积淀深厚,有着特定的人文风情的体验。旅游者走进景区书店,可以购买关于当地的各类书籍,丰富对景区及本地文化的认知。散花书院专注于成都本土文化的传播,打造了各类书系,如由散花策划、成都文联出品、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文艺成都书系”,是一套反映成都历史、城市魅力的文化艺术作品集,从美术、诗歌、散文、书法和摄影五个方面来展现成都历史发展的厚度和广度。景区书店丰富了景区商业生态。在人文景区里面,商业生态内容丰富。以宽窄巷子为例,各大特色饭馆、展览馆、咖啡馆、特色文化展示厅等一应俱全。其中,散花书院的两家门店见山书局与散花书屋分别位于宽巷子、窄巷子。这丰富了宽窄巷子景区的商业生态,也增加了景区的文化气息。
另一方面,景区为书店提供载体。列斐伏尔在空间的实践表明,这属于感知的层面,即物质化的“空间性实践”,是指在特定的空间中实践活动发生的方式,它围绕生产和再生产,以及每个作为社会形构的特征区位和空间组合。景区在规划和建设实践时,应该预留出书店的位置。宽窄巷子在2008年的整改和商业空间重构中,就特别邀请散花书院入驻,这对于双方来说,是文化与商业的共赢选择。人文景区为书店提供历史文化资源,与书店文化功能相互呼应,可以策划一些主题活动,相得益彰;把书店的宣传作为景区宣传的重要部分,用文化带动旅游,文旅结合,吸引游客。
景区书店作为一个物质性的实体空间,容纳了图书、文创、茶咖等产品,是旅游者文化消费的场所,是在“空间中的消费”,也即“消费的空间”。当前,散花书院有图书消费和非图书消费,基本门类是图书消费。散花书院在成都市内的人文景区开了八家门店,书籍特色以成都本土文化为主,兼顾其他书籍。在见山书局内的访谈中,游客表示“这个书店书比较齐全,分类也是比较合理的,旅游买书不错”。由此表明,景区书店作为实体书店的一种,图书的售卖及展示是基本功能,也是十分重要的功能。在景区开设的书店,图书消费是区别于其他商家消费的重要标签。
其次是非图书消费。当前实体书店的发展呈现复合式状态,即丰富了书店内部的经营内容,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消费场所。在散花书院的各大门店中,除了基本的图书,还有大量的文创产品及茶咖服务。总的来看,图书与非图书产品的占比大约是6∶4。无论是在书店内售卖文创产品,形成多元化经营,还是将咖啡、软座引入书店,其核心都是对书店空间内部结构的调整,是围绕旅游阅读的社会实践和空间需求而转变的。其中,散花书院很注重原创文创产品的研发。如印有散花LOGO的布袋,以及成都标志性花朵芙蓉花的书签形簪子、熊猫图案的冰箱贴等。
人文景区的打造也是满足旅游消费的一种空间实践。正如列斐伏尔提到的那样,“空间像其他商品一样既能被生产也能被制造,空间本身也成为消费对象”。因此,空间的生产和消费逻辑变成了“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的生产”,从“空间中的消费”到“空间的消费”。对于散花书院的空间体验及消费,笔者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进入书店的人选择了复合式的文化空间,这是特别的休闲空间。如游客在访谈中回答:“景区书店可以是一个比较闲适的空间,可以歇歇脚、喝喝水、聊聊天。旅游期间,看看书,真的很难得的休闲。”这表明,书店是景区游览疲惫后的一个休闲去处。另一方面,也是基于现代人的焦虑。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提及“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现代性带给个人的负面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焦虑”。[2]这一点在游客的回答中有所体现:“是的,现在城市生活繁杂,很容易浮躁,时间久了,也容易焦虑。看书时的独处,可以适当减缓我们的焦虑。”
怀旧在当下的社会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怀旧心理和行为无所不在。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并具有后现代特征,人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技术文明带来的便利的同时,面临着个人生存意义和精神信仰的缺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精神寻根,在社会传播媒介和商业环境的推动下,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3]如在宽窄巷子的见山书局,打造的口号就是“体味少城生活,还原老成都时光”。通过古色古香的书院环境及老成都的盖碗茶等元素提供了怀旧的空间。有游客表示“在成都的老院子,看成都的书,喝着盖碗茶,想象一下老成都人的生活状态,很有意思的”。
成都的散花书院在各大景区的门店,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文化活动,打造成都特色的公共空间。如见山书局基于宽窄巷子的历史文化打造的“宽窄讲堂”,定期邀请文化名人、作家等开展讲座、新书发布会等,有助于当地人和游客进一步了解成都本土文化。在活动过程中,参与的读者可以结交朋友,也可以获取知识和愉悦的体验。
散花书院凭借一直以来的人文精神坚守和对自身空间结构的调整、补充,成为成都市的文化名片,并丰富了成都人文景区的文化空间需求。正如列斐伏尔所说,空间是各种社会关系发生交互后的结果,空间的生产总是和社会的政治力量、商业资本、文化传统等要素相连。人文景区是实体书店生存的基本空间,书店的生存发展不能忽略景区对于多元空间的需求。景区作为书店的物质空间载体,书店又为人文景区增添了文化气息。总的来说,景区书店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市场前景与潜力,值得进一步关注与研究。
[1]廖卫华.消费主义视角下城市遗产旅游景观的空间生产——成都宽窄巷子个案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32-33.
[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39-40.
[3]理查德·沙普利.旅游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65.
[4]向莉.南京先锋书店的文化空间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