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业松
学者吕新雨在《什么是记录精神》中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录片的历史就是一部关于真实观念的理解史,真实问题永远与纪录片联系在一起,互相缠绕,无法分离,不管是过去还是今天。”但是,又有专家这样认为:“如果说纪录片追求一种真实的境界,那么真实并不仅仅是指客观现实的真实,也是创作者和观众主观感受的真实,因为纪录片实际上是对生活的一种转译,是创作者把他对生活解读告诉观众。”而埃·莱塞更是说:“世界上没有纯客观的电影,每一个影片制作者都有自己的理念和想法。纪录电影的制作者所要表现的是他所认为的真实、他所见所闻的真实以及他所感受的真实。确切地说,所谓‘纪录电影’就是能够被电影形象地表现出来的这样一种解说和感受。”
事实上,关于纪录片的真实客观性自纪录片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讨论的话题。那么,究竟有没有纯客观纪录片存在的可能性?本文尝试从生产和传播的角度解释纯客观的纪录片是不存在的,面对纪录片发展中遇到的两大现实,即政治和商业化,纪录片也不存在纯客观的说法。
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有它的制作者,其中都有策划者、摄像师、导演及编辑等的思想的体现。纪录片是他们对这个社会观察之后为了表达自己观点的一种手段。
著名的纪录片大师张以庆说过,任何纪录片都是“个人化的”“私人化的”。那么,这里面说的“个人化”和“私人化”讲的就是创作者的个人思想和情感的“私人化”和“个人化”。所以,纪录片是导演在自己主观认识的前提下做的主观记录,或者可以说是用客观的手段来表达主观的思想。虽然很多纪录片的选题或是事件来源于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在主观思想的影响下,这些事件已经经过选择甚至加工。
首先,选题就带有创作者的主观意念。在广阔的社会中,可以并且值得记录的选题有很多,为什么偏偏只有一部分进入了创作者的视野?比如,《颍州的孩子》讲述的就是有关艾滋病的故事,导演杨紫烨关注的为什么只是艾滋病这样的现象,而在阜阳地区值得关注的还有很多,这是因为艾滋病现象给她带来了无穷的震撼,她曾这样描述初次见到高俊一家的感受:“这种味道是如此的刻骨铭心,那是任何镜头都无法捕捉和传递的震撼感受。这仅是我探访的第一个家庭,中国内地还有7万多个艾滋孤儿在相同的阴霾里挣扎,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其次,摄像师在拍摄素材时,也带有个人的选择性。因为,在关注某类事件或者某个现象时,发生在记录对象身上的东西有很多,为什么有些镜头、有些事件摄像师没有拍摄下来,这是因为摄像时创作者是有选择的,符合既定主题的场景或者画面就会拍下来。这就使得纪录片的画面在保持事件客观性的同时,又回避了另一部分的真实。
最后,在后期的加工编辑阶段,各种特效的运用,背景音乐的选择,节奏的控制,都是经过创作者精心策划的。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客观性。如剪辑者可以将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颠倒过来,对画画的色彩进行处理又可以营造出另外一种感觉。
纪录片是创作者在客观现实的前提下主观思想的体现,也许纪录片《雾谷》的编导周岳这样的描述再恰当不过了。他说:“纪录片不存在绝对的真实,从开始的拍摄就是个主观的过程,你拍什么、不拍什么,绝对是个主观的东西,不可能是个纯客观的东西。因为,纪录片是要有思想的,这个思想首先是制作人的思想、编导的思想,它体现着一种文化内涵,因此,到了后期的剪辑,就更加具有主观色彩了,就更是个‘弄虚作假’的过程了。”
“现实主义效果”是纪录片的一种明显特色效果,但是我们又知道,观众所看到的画面都是经过创作者精心选择和处理的,因此这只是一种心理感觉上的真实。而这种“真实”可以说是一种被欺骗的“真实”。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真实?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1)人们处于社会之中,因此总会在他们所接触到的范围内形成一种惯性的“生活模型”,这种模型决定着他们看待事物的态度。对于纪录片而言,如果符合这种模型,那么观众就认为这些已经被处理的画面是真实的。(2)纪录片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纪实性,虽然画面等是经过选择的,但是事件本身是真实的,而且记录的画面更是给观众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的感觉。但是,这种真实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心理感觉上的客观真实。勿庸讳言,客观存在到纪录真实这个过程是由创作主体主观把握的,而在纪录片发展的过程中,国家政策和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的商业化也是影响纪录片纯客观的因素,尤其是商业化已经严重影响了纪录片的客观性
随着中国的入世,中国的纪录片走上国际化道路,以此来展示中国的博大文化,纪录片开始走上商业化道路。然而,伴随商业化道路而来的却是纪录片的客观性受到严重的影响。
首先便是工整精良的制作,这虽然使纪录片在包装上更具观赏性,但是这无疑是利用现代化技术的结果,特别是在摄像机、灯光、录音器材、特殊效果镜头的配备上下功夫,这使得纪录片更加脱离客观现实。比如,被誉为国内“影院纪录片”的《圆明园》在创下600万票房佳绩的同时,由于其过多的特技,也遭到了一片反对之声。如在这个总时间90多分钟的纪录片中,三维动画部分就占到35分钟,人们认为这就是“血淋淋的主观臆造”,违背了纪录片“客观性”的要求。
此外,在商业化的影响下,独立的艺术追求开始让位于市场竞争,为了获取受众市场,一些纪录片的创作开始走迎合受众的路线,比如媚俗化,有些甚至是背离了真实客观的底线,时下的一些纪录片虚构的情况已经十分明显,纪录片的走向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董小玉.纪录片真实性的再解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6).
[2]冷冶夫,刘新传.关于纪录片商业化运动的思考[J].中国电视,2007(11).
[3]张振华.数字技术环境下纪录片的真实性探析[J].青年记者,2008(26).
[4]景秀明.在事实与虚构之间——论纪录片叙事的真实问题[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5]崔香天.电视纪录片与政治的关系分析[J].民营科技,2008(9).
[6]新浪娱乐.《颍州的孩子》导演的 话[EB/OL].(2006-12-11)[2017-08-05].http://ent.sina.com.cn/m/2006-12-11/18221365228.html.
[7]刘洁.《雾谷》:只为推开一扇窗——纪录片编导周岳军访谈[J].南方电视学刊,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