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斌
为改变报道观念滞后、报道内容陈旧、报道形式僵化等顽疾,近年来,四川省南充市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围绕时政新闻如何立足地方实际、贴近老百姓、增强可视性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承担起了引导主流舆论,唱响主旋律的职责和使命。
新的形势下,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受众群体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新闻报道方法手段,切实提高能力水平就成了关键。提高能力水平,突破点在提升持续创新能力上,要将“短、实、新”的文风贯穿到每一条新闻中,更加注重宣传效果,更加注重受众体验。
以南充市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为例,近几年,频道从播出内容到版式设计以及直播间主持人形象包装上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版升级。比如在内容改版上,我们大大减少了领导活动和会议新闻的报道篇幅。过去,领导活动多、会议新闻多是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通病,老百姓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报道篇幅较少。打开电视新闻节目,占据头条新闻的一般都是领导活动的报道。但近年来,这种现象有了明显改变,尤其是在中央明确提出“八项规定”后,《南充新闻》的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的篇幅长度都大为缩短。
在做会议新闻报道时,频道要求记者要以内容为中心考虑如何组织新闻报道。换句话说,会议新闻应紧紧抓住观众“应知、想知”的内容作为有效的信息切入点。例如,2016年9月30日,《南充新闻》播报了一则新闻《打破城乡二元医保架构 让改革红利普惠城乡居民》,主要说的是南充市正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工作,将于201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这则新闻是频道记者从南充市人社局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获悉的,记者从会上就抓取了这一重要信息,跳出传统的会议新闻模式,采写了这条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新闻,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又比如,近年来,在“两会”报道方面,南充市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一改过去多年来程序性地报道“两会”的做法,提前策划,注重创新,将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代表委员和普通老百姓。会前的民声调查:“两会,你最关心啥?” “带着民意上两会”,会议期间的“两会话题”“来自基层的声音”“百姓看两会”等版块以及《提案议案箱》《特别报道·两会新观察》《一张图看懂两会》等小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两会”主题,使整个“两会”的新闻报道有声有色有亮点,既让党委政府满意,又让老百姓对全市“两会”予以了高度关注。2 加强深度报道,增强时政新闻的权威性地方电视台如果总是在重大事件中做一些无关痛痒、没有深度的报道,不能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久而久之,观众就会转向其他媒体。因此,要做好电视时政新闻,就要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老百姓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好深度报道,以凸显其重大意义,彰显其权威性。近年来,南充市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在拓展新闻报道题材,做好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和特别报道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诸如在“项目推动、扶贫攻坚、民生工程推进、促投资稳增长、法治南充建设”等全市的工作重点和老百姓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方面做好深度报道。尤其是近三年来,南充市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做好新闻选题策划,先后推出了《走基层解难题 办实事 惠民生》《全面深化改革·合力次级突破》《适应新常态 寻求新突破》《推进依法治市 建设法治南充》《“五大发展理念”下的南充实践》《脱贫攻坚看行动》《“南充新未来 成渝第二城”》等几十个重点宣传专栏,组织采访播出了大量有深度的专栏稿件。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描绘了未来中国的发展蓝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一个个关键词成为南充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十九大闭幕后,《南充新闻》迅速推出《新时代 新征程 新篇章》《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 奋力开创南充发展新局面》等系列专栏,帮助大家全方位理解党的十九大主要精神,读懂各种关键词。
南充市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十分注重大型新闻活动的引领作用,在做好日常重点报道的基础上,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力、跨度时间长、播出期数多的大型新闻行动。例如,2014年,《走基层 民生日记》播出36集,《情暖万家新年新行动》播出11集;2015年,《园区行 工业发展新景象》播出48集;2016年、2017年,综合频道又相继推出大型新闻行动《走基层·蹲点贫困村》《走基层·贫困村里喜事多》,通过记者的主观视角切入,以体验式的采访报道和电视日记的方式跟踪记录贫困村里的人物与故事,反映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全景式展现南充市扶贫工作的进程效果。
一些新的新闻播报形式的出现为时政新闻的改革提供了支持。如访谈类、评论类新闻播报形式都可以很好地应用到时政新闻的播报工作中,提高时政新闻的吸引力。综合频道近年来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通过系列访谈、系列评论、本台短评、记者采访手记、记者感言等多种形式,积极运用和创新电视评论表现手法,进一步深化新闻报道主题,提升了舆论引导能力。近两年,《南充新闻》共播发系列访谈节目80余集,新闻评论100多条。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脚下沾有多少泥土,笔下方能有多少真情。”记者要始终坚持常走基层,用话筒去倾听,用镜头去捕捉,把镜头和笔触对准广大人民群众,聚焦基层实际,才能采写出有温度的好作品出来。就时政新闻栏目而言,只有掌握好“三贴近”的原则,用民生视角解释时政主题,才能让时政新闻真正找到落脚点;关注民生,做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也正体现了新闻的“三贴近”原则。
民生问题一直是综合频道关注的一个重点,我们结合“走转改”的要求,坚持不懈地关注民生,关注热点,关注基层群众。近几年,综合频道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先后策划推出了《医食住行观民生》《南充雾霾调查》《从仪陇解决吃水难看践行群众路线》《走基层走出的民生工程》等重头系列报道,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尤其是2014年,综合频道对老百姓关注的南充西河污染问题持续进行跟踪报道,推出了《哭泣的西河》《再访西河》两个系列;在此基础上,由台领导亲自策划、并参与采访的保护母亲河新闻行动《走西河》是最有深度和分量的一次大型新闻行动,受到南充市人大常委会和市级有关部门和西河沿线三县区的积极回应,市里也专门召开会议,观看新闻报道、提出整治和推进措施,强有力地推动了西河治污进程。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受到了老百姓的广泛好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大众信息传播已进入到“读图时代”,从央视到各大卫视,电视新闻节目中图案图表、动画的运用越来越频繁,信息的可视化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的新趋势。近两年来,南充市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开始在《南充新闻》节目中频繁使用图案图表等动画表现形式,将时政新闻中涉及的抽象概念和消息中最有价值的数据,用形象生动的图案、图表、动画和精炼的文字准确地表现出来,让观众更易接受和理解,也让新闻画面耳目一新。
为使《南充新闻》更好看,提高节目的收视率,综合频道还从新闻播出内容到版式设计以及直播间主持人造型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包装升级,而且在新闻编排上把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报道放在头条播发,在播发一些系列报道和特别报道时,还穿插一些小片头和音乐,以缓解观众的收视疲劳,使新闻结构更紧凑,达到高低起伏、亮点频现的效果。为丰富新闻节目形态,从2016年10月起,综合频道在每个周末推出手语播报节目,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尤其是广大听力残疾朋友纷纷给《南充新闻》点赞,称赞南充电视台的这一举措显示了南充市广播电视台的人文关怀。
总之,电视时政新闻有其自身特点,地方电视台在报道时政新闻时要加大策划力度、增强其可视性,在播出内容上要尽量贴近受众,在表现手法与形式上也要灵活多样,增强时政新闻的可视性与感染力,因为唯有“接地气”的新闻,才能打动观众,受众也才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