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故事化叙述语态的思考

2018-02-22 01:03:44姚忠呈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期
关键词:语态电视新闻受众

姚忠呈

1 界定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之一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认为“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他将“新闻故事化”定义为“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手法,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从而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我国较早对“新闻故事化”进行文本研究的是李世成,他在《电视新闻故事化刍议》中作出如下定义:“它采用纪实的手法来反映某个新闻事件。故事介入电视新闻报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像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栏目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节目多以新闻专题的形式出现,节目主题再现一个个新闻人物或事件,每个节目长度都在5分钟以上;另一类是在新闻消息中被运用,这类新闻消息在广播电视评奖中又分为短消息(1.5分钟以内)和长消息(4分钟以内)。新闻故事的内容,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更要重视新闻事件的过程,注重展现新闻故事情节,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刻画人物的个性,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拓展电视新闻的报道空间。”甚至业界人士更为直白地将其形象化表述新闻故事化具体表现为“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明白故事化叙述语态的所指。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是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是指语言所反映的实物概念。

叙述语态,即话语方式,也就是孙玉胜提到的“叙述的态度应该是真诚和平和的;叙述的内容应该是观众关心和真实的;叙述的技巧应该是有过程和悬念的;叙述的效果应该是具有真实感和吸引力的……”综上,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电视新闻新采用流行的故事化话语方式,研究范围为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如此界定方可展开接下来的论述。

2 运用及优势:大众乐于接受、收视率提高

《东方时空》实践了一种新的电视理念,开了电视改革先河,更重要的是它采用了人性化的编排结构和叙述方式,使受众不再觉得主播高大严肃,而是发现他们是在真诚地和观众交流,亲切意识的转变带来的是收视热潮,伴随着这一理论的运用愈加娴熟,更多专题节目浮出水面,如《看见》《面对面》《实话实话》等,对比下来专题节目的故事化叙述优势更加显而易见。

2.1 于传者而言,投市场所需,提高节目收视率

对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由传者中心向受众转移。“皮下注射论”“魔弹论”的核心观点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的中心是受众,它主张效果的衡量和确立应围绕受传者。这种由以往受众被动接受到现在以受众为中心理论的演变,颠覆了以往的错误认知,对新闻的产业属性认识也更进一步。这意味着,新闻媒介要更加注重照顾受众需求,甚至开始发扬商品经济中类似“顾客至上”的原则,千方百计留住受众的眼球。

当下,如何最大限度获得受众青睐,提高收视率,同时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实现传播目的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2.2 于受众而言,符合心理接受特点,引人入胜

电视是视听语言,它的受众群水平相对于报纸和网络偏低,新闻故事化操作使观众易于接受。专题节目因其节目长度、节目话题的可读性原则,进行故事化叙述势必相对简单。目前,成功运用故事化进行表述的多以“软新闻”为题材。

以央视专题新闻节目《新闻调查》为例,其节目模式参照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制作播出的《60分钟》(《60 minutes》),但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如节目时长改为40分钟,一期节目只讲述一个调查故事,同时包括主持人配置在内,都有不同地方。但有一点是相似的,即遵循了唐休伊特的办台理念,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节目制作。孙玉胜在谈到《新闻调查》栏目最初构想时提到“对调查性栏目的酝酿拖了很长时间,最早接触这样栏目,是别人从国外带回来的几篇中文介绍《60分钟》的,把新闻当故事讲一句话印象深刻。当时,选题标准就是确定的三性,调查性是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把一个值得调查的事件当故事讲。”

通过大量观察总结出《新闻调查》的节目模式特点:每期节目开始前,都有一段内容提要,以倒叙、悬念方式对本期节目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往往通过事件中当事人或目击者的同期声段落总结式简述,引起观众强烈的好奇与探究,自然地往下跟着看。此模块其他专题类节目都有借鉴利用,如改版后的《焦点访谈》除采用现代化的新媒体设备,主持人劳春燕像自己在家看电视一样用小小的指挥棒操控着大屏幕中箭头变化,把一个新闻事件娓娓道来,并将观点暗暗蕴藏其中。如在2016年02月23日播出的一期《别让老爸老妈中了招》,这样的节目播出后反响很好,将社会新闻题材剖析放大,教育引导观众的同时也赢得较高的收视率。

3 风险探讨:失真和浅薄

故事化叙述语态早在提出之时便有业内人士对其可能带来的弊端做出种种预测,余瑞珊《电视新闻故事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纪巍《电视新闻故事化问题研究》、方园《电视新闻故事化发展的社会动因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将其归为两类:失真和浅薄。

(3)投影分带方法。UTM投影和高斯投影一样为了减少投影变形进行分带处理。UTM投影将北纬84°至南纬80°之间按经度分为60个带,每带6°,从西经180°自西向东分带,两条标准经线距中央经线为180 km左右。高斯投影从0°经线开始,采用经差6°(或3°)自西向东分带。高斯投影的第1带是UTM投影的第31带。

3.1 过分趣味性,真实性遭挑战

电视新闻故事化无疑在新闻价值“趣味性”上做足了文章,但同时对新闻真实性提出了挑战。学界和业界一直强调新闻客观性、真实性的神圣不可侵犯,人们看电视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取信息,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电视新闻故事化演绎则可能忽略重要信息的传播,为迎合受众喜好刻意雕琢产生噱头性的故事情节,甚至滥用搬演、情景再现等纪实手段,超越新闻报道真实性底线,最终流向肤浅,哗众取宠,向新闻娱乐化的深渊越走越远。在操作中一些省市地方电视台为增加新闻事件的可看性,故意将原本十分简单的事情编造得神乎其神,当结果揭晓时,观众大有被愚弄之感。例如,“某台的一个节目中讲述了一户村庄的一户村民被雷电击死的事故,该节目制造了一系列恐怖的猜想,配以阴森恐怖的音乐,让人感到自己走入了一个魔鬼缠身的世界,片子一直不停地制造各种假设,直到节目播放到最后,才明白原来是因为房子后面有一棵大樟树,雷电通过樟树可以将电流导入房间,从而将人击死。同时,在不少节目中出现采访不到位,靠网上的资料拼凑,新闻报道简单化的现象。”甚至个别知名栏目常常出现为拖延节目时间而制造一些不必要的曲折过程,其实结果很简单。这也反映出记者选题时没有把握好题材,采访过程中没有分析好事件的切入点,事后编辑时陷入模式循环中而未遵循正常的认识逻辑事理,长此以往,必将流失观众群。

“故事化是手段,是为了让你的报道更精彩而采取的一种方法,先有新闻,先有思想,再有故事,不要为了故事而故事。”把握不好“故事化”的度就很容易滑向“娱乐化”的边缘,因此,我们强调故事化叙述语态体现在新闻表达手段和表现方式的灵活性上,前提是尊重新闻事件本身6要素。因此,对故事化的应用需要把握好度。

3.2 增加受众猎奇心理,降低观众审美情趣

胡智锋教授认为,中国电视节目创新经历了从以“宣传品”为主导到以“作品”为主导,再到以“产品”为主导的三个阶段。市场化竞争激烈的今天,以产品为导向的确影响了各家电视台使出浑身解数抢夺受众眼球的局面,但这不意味着专题类节目就要为了迎合大众而放低身段,为求得一纸收视数字而“卖身求荣”。目前,电视行业评估体系还不完善,仅凭收视率判断节目优劣已经为业界和学界所强烈反对,但在未形成新的评估系统之前,电视人必须通过自身定位和贡献智慧来主动提升节目品味。

“如果因为害怕冒犯读者而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去迎合一屋子的人,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人,再多的写作技巧和策略都没有用!”《华尔街日报》内部培训教材广受欢迎,其中对风格的定义是“读者从作品中清晰感受到的作者本人的个人魅力与性格特征”,用在电视上也无可厚非,媒介融合本就包含了各媒介间相互取长补短的意味。电视人为迎合受众而常常拍些很无聊的镜头,受众窥视般好奇地紧盯着屏幕上跟主题并不相关的猎奇镜头,从而只去关注情节、细节,忽略了主题意义的表达,长此以往也必定会降低大众的审美情趣。电视新闻担负着舆论引导的重任,即使在目前受众接受水平不那么高的现状下无法创建非常高层次又收视极高的专题节目,但也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何况至今已在不断构思诞生出水准高且传播广的优质节目,这一趋势必将延续下去。

4 前景展望:微观和宏观两相结合

如何巧妙将故事化叙述方式运用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电视新闻业界人士对此已进行了一番努力探索。电视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深度报道,《焦点访谈》以舆论监督栏目深得百姓喜欢,同时和《新闻联播》相补充,二者构成了央视综合频道一道固定的风景线,一些社会上难以解决的疑难杂症通过曝光后迅速解决,因此,得了“百姓公堂”的好评,甚至成为群众上访的首选。朱镕基曾经赠予该栏目16个字:“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但随着受众对栏目需求不断提升,2013年元旦《焦点访谈》进行大规模改革,试播一期后群众反映良好,从中也可以思索出专题类新闻栏目的成功模式。

4.1 从微观上节目播出形式来看

联系前期选题策划、采访手段、摄影技巧乃至后期节目整体编排,对其故事化包装效果进行分析。武汉教育电视台节目制作部副主任董晴曾撰文《如何用故事化手法讲述电视新闻》,全篇从开头、人物、细节、悬念、真实性五方面对这一方式进行了理论性概括介绍,本文经过长期观察试探性得出以下经验性结论,也是目前运用比较成功的、广为接受的一种整体节目模式。

从选题和采访上看,故事化叙述语态宜选择社会性软新闻题材,孙玉胜曾说过类似的话,政治性新闻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事件,没什么深度可报道的。因此,《新闻调查》才会在“三性”上做出说明,新闻事件本身离奇曲折,才能在采访中、后期编辑中形成跌宕起伏又不失真的故事性效果。故事都是离不开人的,讲好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说即是刻画好典型人物。专题类电视新闻往往选取事件中的典型人物做故事线索,利用个案牵出主题。演播室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现场采访报道最能体现电视自身特色,人物对白、背景录像都充分展现了电视的画面叙述功能,也发扬了电视视听结合的优点,主持人或记者起到了引导、串联、总结等作用。这也将电视和广播区别开来,把电视“看”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其中自然需要电视新闻摄像记者捕捉特色画面,也需要后期编辑二次加工,最终才能形成故事化的链条线性播出。

接着对后期编辑进行分析。在栏目前奏音乐结束后,紧接着就是对本期节目新闻事件进行小窗口片段式介绍,但注重大方向勾勒,只提供整个新闻事件的“冰山一角”,由此抛出一枚橄榄枝,设置悬念。过去主持人一丝不苟地端坐在主播台后,以惯有的新闻主播报道某一热点事件,观众不自然地产生距离感,气氛也变得压抑,如今改为立体式LED大屏幕画面展示,动画演示等配合解说到位,重要数字等信息特别标出,动用多媒体设备,融入现代化元素,不仅在听觉上,还在视觉上增加了观众审美情趣。当然,这也符合现代传媒多样化特色,追求新潮,主持人或记者自然地走出或直接参与到事件调查过程中,营造出一种轻松的谈话氛围,给观众新闻不再那么呆板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揭露性报道常常要暗访,隐形采访就无法保证画面质量,但是经验告诉我们,即使画面质量受损,故事性强的新闻事件依然吸引了观众不自觉地看下去。只要事件本身具有新闻价值,解析不乏深度,观众一定会心领神会,慷慨买账。

4.2 从宏观上新闻理念探索

新闻从业者时刻怀着民本意识,深入群众,这样采写的新闻才能体现出人文关怀。孙玉胜在谈到他的著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时提到关于副题“语态”二字的由来时说道:“主流文化不同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没有自己的表达体系,但是如果是面向大众的,就必须使用大众的语言,用大众能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而这种表达方式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东方时空》之后,我国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一直缺少平民化视角和人文关怀,所以,当把注意力和思维方式转到这个方面时可能节目做得很粗糙,却有很好的反响。人文关怀体现的是新闻人格化魅力,这是一条维系政府和百姓间沟通交流的桥梁。“群众是新闻工作的根基所在、价值所在,也是检验新闻工作的一面镜子。只有走进群众才会知道群众所想所感所需,这是新闻的源头;只有走进群众才能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是新闻的功能;只有走进群众,新闻工作才能更好地被他们接受,新闻工作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制作怎样的新闻及如何传播新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传媒语态的问题,即采取真实、真情、平实的新闻语态,制作传播群众更接受的新闻。”

5 结语

模式可以无限制复制,但只有本质的才是真实的,在抓本质的基础上进行独到的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新闻是纪录明天的历史”,让历史为人牢记还需要一定技巧性表达。讲故事不难,讲好一个故事却非易事,关键的是在讲故事的同时要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体现出人文关怀。故事化叙述语态既有其巨大优势也存在潜在风险,当前,对新闻的故事化研究依然处于理论和实践的初级阶段,研究成果也存在一定局限,这就需要广大新闻工作者尤其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对此进行逐步完善和发展。

[1]张聿温.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J].军事记者,2007(11).

[2]赵华.央视《新闻调查》幕后解密·调查,是把未知的意义告诉观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3]叶子.电视新闻节目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李世成.电视新闻故事化刍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采编纵横,2002(5).

[5]李艳宁.“故事化给新闻报道加分”[J].记者摇篮,2013(1).

[6]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7]张绍刚.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笔记[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8]余瑞珊.电视新闻故事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电传媒,2009(4).

[9]纪巍.电视新闻故事化问题研究[J].理论界,2007(6).

[10]胡智锋,周建新.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J].现代传播,2008(4):1-6.

[11]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M].徐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语态电视新闻受众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新闻传播(2018年2期)2018-12-07 00:56:26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新闻传播(2018年5期)2018-05-30 07:02:58
动词的时态与语态题这样得高分
“媒介技术论”语态下的宗教形态与传播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
新闻传播(2015年3期)2015-07-12 12: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