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瓦旺堆
新闻记者这个角色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可以说,在网络化信息时代,新闻记者的言论,能引导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和认识理念。[1]无论环境发生何种变化,新闻记者所承载的使命是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的,新闻记者是信息的传播者,是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水平的实践者,在新形势下,新闻记者要主动研究互联网,学会用互联网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让自身角色定位和职业理念与信息时代发展的需求保持一致,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现代报纸在19世纪引入中国,办报者多为西方传教士,参与其中的早期中国报人在当时并不被社会所重视。直到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新报,中国新兴报业开始具有浓厚的士人清议风格,报纸舆论开始对国政大局发挥影响,世人对报人的印象才为之改观。随后,中国文人在各大报刊发表“针砭时弊”的文章,寻求指引中国发展的道路,在这一阶段,报纸成为他们发表观点的载体,他们的观点来源于社会又反馈于社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就是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他们的观点对于唤醒沉睡的中国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此这一时期就是为民立言的文人论证时期。
建国初期,新闻记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宣传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1948年,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讲话》里说到:“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够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2]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闻记者主要的工作就是宣传,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扮演的角色就是宣传者,是连接中国共产党与群众的纽带。在改革开放以后,新闻工作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开始回归本质,发挥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的作用,新闻记者的身份也由宣传者转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在新形势下,一些思想政治觉悟薄弱、不能抵御外来诱惑干扰的新闻记者对自己的角色认知开始出现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众所周知,新闻是对事件的客观报道,事件与新闻之间存在着严谨的先后顺序,即先发生事件之后才会存在新闻报道。在信息化时代,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关注度,开始炒作新闻,甚至不惜借用暴力、色情等内容来达到提高发行量的目的。部分新闻媒体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研究受众上,通过耐心的调研来发现受众的兴趣爱好,根据受众的兴趣爱好来量身定做新闻内容,让新闻成为了盈利的产品。新闻记者错误的角色认知违背了新闻的本质和规律,偏离了新闻发展的方向。
欧美一些国家习惯把新闻记者称之为游离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外的“无冕之王”,是第四种权力的拥有者。与西方新闻体制相比,我国的新闻工作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之下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活动,与西方对新闻的认知是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但是一些记者混淆概念,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在角色认知时出现问题,错误地将自己认为是权力者。由于新闻记者是舆论的引导者,而新闻舆论会对社会造成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所以一些企业或公司一旦被新闻记者曝光,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濒临破产,这样就给了部分新闻记者权力寻租的空间,他们利用身份特权,通过不正当的手段牟取利润。
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享受着特殊的待遇,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他们掌握着信息发布的渠道,受众获取的主要信息资源都是来自于记者选择性的传递,在那个时代,记者是存在着耀眼光环的。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人都可以在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可以“报道”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给了更多人播放新闻事件的途径,当受众偶遇突发事件时,就会第一时间将其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发布在网络,他们的时新性要快于新闻记者,在追求“短、平、快”的时代中,新闻记者具有专业性的深度报道有时并不能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记者的光环正在逐渐消失,成为了丢失光环的陨落者。
责任感是记者开展新闻工作的职业操守底线,建构富有责任感的职业理念无论是对个体的新闻工作,还是对国家新闻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建构责任感时,新闻记者首先要将自己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相统一,具体来说,社会责任包括:首先,听从中国共产党的指挥,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次,健全个体内部的自律机制,记者的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容易受到一些不法分子“糖衣炮弹”的袭击,对此新闻记者要时刻保持警惕,建构内部的自律机制,自觉的抵制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诱惑;再次,要加强对记者的外部监督机制,尽管多数新闻记者可以自律,可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违规违纪的行为,所以要引入外部监督,来加深对记者的约束力,充分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对记者的新闻工作进行监督,新闻单位可以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一旦发现记者在工作中存在问题,就可以拨打电话进行投诉。
记者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启迪国民思想、正确引导舆论有着突出的贡献,为此新闻工作者要对自己的职业角色有着清晰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
首先,记者要及时报道、反映社情民意。这就要求记者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客观地搜集群众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尽快进行深入了解,尽可能地掌握较为全面的客观材料,用新闻报道的方式反映社情民意。
其次,记者要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对于在新闻报道中提出的问题,记者要进行跟踪了解,采用跟踪报道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直到问题解决为止。不能“点到为止”,这样不仅会使新闻报道内容大打折扣,还不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
最后,记者要集思广益,化解社会矛盾。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中必然存在的客观问题,记者的职业要求并不是发现矛盾,把矛盾抛给政府和群众,而是要做好解决矛盾的协调者,要集思广益、整合政府和群众各方的意见,为化解社会矛盾而做出努力。
通过对新闻记者的角色认知及职业理念的研究和分析,可以让记者在信息化时代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使其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解决具体问题,促使记者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学习,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
[1]周建锋.新时期新闻记者的角色认知和职业理念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6(6):153.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