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馨
近年来,电视文化节目已走出沉闷说教和一味讲解的模式,综合运用综艺、真人秀等表现形式,从节目内容和呈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国家宝藏》等节目之后,央视《经典咏流传》成为以诗词为载体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文化节目的创新之作。因此,本文主要以《经典咏流传》为例,分析新时代电视文化节目的创新之处及发展趋势。
《经典咏流传》定位于诗词文化音乐节目,节目风格庄重大方又不失亲切自然,摆脱模仿和引进模式,坚守文化节目的原创道路,以“和诗以歌”的形式进行文化节目形态的差异化创新,重传播、轻赛制,注重互联网思维下的多屏联动传播,在对音乐与古诗词的二度创作中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内涵,并注重对社会主流价值进行引领,积极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与社会使命。
在过度依靠模仿和引进外国节目模式、主打感官刺激的娱乐节目长期霸屏的环境下,我国电视节目生态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急需加强、文化品质亟待提高的严峻形势,特别是在保护其节目原创性及知识产权方面。2018年1月31日韩国“反抄袭法案”的颁布,进一步打破了我国综艺节目浮躁的过度娱乐化局面。在电视文化节目的创新道路上,《经典咏流传》把节目形态的差异化发展作为节目推陈出新的策略。
在节目样态上,《经典咏流传》既不同于一般的素人晋级、歌手PK等形式的音乐竞技节目,又打破了诸如《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以成语、诗词、书信等单一文化元素为主题的电视文化节目形式,“和诗以歌”地融合呈现传统文化内核,在诗与歌的结合中展现过去和今天、历史与未来,创造了受众对中国诗词文化的全新审美体验,寻求了文化节目的差异化拓展空间。这不仅有利于减少全国范围内跟风模仿造成的电视节同质化现象,更能以独创性的节目形式在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增加节目品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该节目以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为根本宗旨,每期邀请五到六组“经典传唱人”现场演绎一首由经典诗词改编的歌曲并在演唱完毕后进行一段个人阐述,由四位固定的点评嘉宾——“鉴赏团”成员,对歌曲进行鉴赏。其中,节目中选取的“经典传唱人”既包含歌手、演员、学者和运动员,还有文化学者、艺术家及素人嘉宾等,他们与各自传唱的歌曲有着紧密的联系。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王黎光,流行音乐人庾澄庆及主持人曾宝仪组成的“鉴赏团”,对诗词内涵的阐发和音乐创作意义的解读更是提升了节目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特别是康震教授在节目中对古代诗词进行了专业权威的知识科普与讲解工作,推动了文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例如,第一期节目中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由原唱者杨洪基与后辈一起重唱。康震教授在鉴赏环节特地讲解了这首因杨洪基的演绎而家喻户晓的歌曲,确切来源为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的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来清代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才把它放在卷首,到了现代则被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引用,而非《三国演义》的原文,为受众化解了这一知识误区。而在第二期“鉴赏团”对黄绮珊演唱苏轼所写《定风波》进行点评时,康震教授谈到苏轼在整个65年的人生历程中虽有12年的流放经历,但仍以豁达的人生观面对生活,在被贬流放的时候写下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诗篇与精神财富。这些文学知识点的讲解及作者写作背景的深入总结都体现着该文化节目的专业性与价值引领。
在演唱的同时,节目组设计了“点亮红心”的环节,现场观众与鉴赏团成员都可以通过点亮红心的方式表示对歌曲的认同和喜爱。这既突出对古诗词及经典传唱人的人物及故事的肯定,又为歌曲增添了一定程度的认同仪式感,以重传播轻赛制的方式,坚守文化品质。《经典咏流传》的这一节目理念正是传统媒体致力于文化传播的集中体现。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代表,央视即承担着发挥文化传播与传承功能,又必须遵循和借助互联网传播规律以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这就要求传统电视节目的传播模式也要具备互联网思维,为节目做减法,以利于网络空间的二次传播。《经典咏流传》具体体现为,一是在传统媒体平台传播时,尽量保持节目流程的简洁性和节目主题的突出性,节目内容围绕主题紧密展开,以利于网络空间的主题词和关键词搜索和二次分享传播。二是注重与网络社交媒体的深度融合,在电视平台宣传的同时,节目组开通了微信、微博的官方账号定期进行节目相关主题的嘉宾及内容宣传,并汇集每期节目的亮点图文推送及嘉宾秀短视频配合网络空间传播,并与微信摇一摇功能进行联动,所有歌曲原声音频都可以通过微信摇一摇即时分享。三是与酷狗音乐、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音乐APP合作,可即时收听下载,拓展了节目内容的传播渠道。四是针对网络传播特点,节目组特地为每一期诗词量身打造精美图文海报,多屏联动式地展开全媒体宣传。由此,网络传播的开放与多元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互动的缺失,节目组与公众之间的交流更加直接与便捷。在这种多屏联动的传播模式,使信息的传播得以放大,传播能量倍增,使节目形成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优质的诗词魅力及文化内涵外延需要借助符合新时代受众审美需求的表达方式才能收获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经典咏流传》通过现代唱法、曲调与古诗词的结合进行内容的二度创作完成内容创新,通过现代人物、故事与古诗词的结合进行价值认同完成价值引领,凝聚受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自觉,培育文化自信。
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歌曲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一直紧密相依,早在《诗经》和汉乐府中出现在的优秀作品本身就是扎根在百姓间久久传唱的民歌。因此,“和诗以歌”是新时代下对历史文化形式的重拾,是以一种年轻化的文化表现形态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与丰富内涵。
以古诗词为主题进行二度创作,更注重传达诗词内涵与现实意义。在节目首位“经典传唱人”王俊凯演唱的《明日歌》中,歌曲内容上只选取了明代钱鹤滩所创作《明日歌》中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点明主题,剩余部分辅以“时光偷偷溜过去,趁我还没在意。白日梦也没少做,醒来全都忘了”“知行合一很重要,实现个小目标。比如说到就做到,那感觉会很好”等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直接传达诗词精神的现实意义。
综合运用流行音乐的表现方式,为古诗词增添现代活力。在王力宏演唱的《三字经》、凤凰传奇演唱的《将进酒》中,部分诗词采用了说唱的音乐表现形式为古诗词赋予动感和新意。这种以较快语速讲述具有押韵特征句式的说唱形式与工整对仗的诗词押韵相吻合,使现代音乐形式与中国传统诗词形成了全新的形式美感,更增加了古诗词的趣味性。
化繁为简,突出古诗词的纯粹与美感。在《经典咏流传》的许多歌曲创作中,都采用简单的旋律曲调,朗朗上口的歌词与童声合唱的方式表达古诗词的纯净韵味,营造宁静的审美环境。由赵照重新谱写的《声律启蒙》就把一本清代训练儿童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改编为一曲朴素的民谣,充分体现了汉字声律的美。
该节目还注重致敬经典与流行演绎的呼应,既能做到对受众共同记忆的唤醒,又能为歌曲赋予新的生命力。例如《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与《枉凝眉》,都采用原唱与重唱双人共同演绎的方式,歌曲原唱者杨洪基与陈力能调动受众的共同记忆与情感,后辈王晰与余少群以现代唱法的重新演绎更吸引年轻一代对于经典的了解与认知,从而达到经典与流行的时空呼应。
文化认同,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经典咏流传》结合现代人物、故事与古诗词的联系设定主题,引入传唱者的个人故事讲述,不仅展现传统文化的内核与精髓,更为传统文化增添了具象化和充满强大感染力的现代表达,传达出亘古不变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人物情怀、认同人物价值,从而实现文化认同和价值引领。
经典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永恒不变的时代精神与普世价值,因此,在现代人物、故事与古诗词的结合上,该节目以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主题进行分类。苏轼《定风波》所表达的豁达、淡泊的人生观与歌手黄绮珊的人生感悟相吻合;在袁枚的《苔》所表达的平凡而不平庸的励志主题下,选择为贵州山区孩子支教的梁俊老师更是这一主题的实际践行者,在梁俊与山区孩子的歌声中使受众感受别样的人生价值和意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表达的思乡之情由台湾民歌歌手胡德夫演绎并将这首元曲融入台湾古谣《来甦》,借以表达他对余光中老师的思念与缅怀之情以及他对余光中笔下乡愁的感悟。这种传统文化内涵与新时代价值追求的深层契合作为电视文化节目内涵的创造性展现,进一步提升了文化节目的实际引导力,是新时代下主流媒体创新文化传播的积极尝试。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1997年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这种文化自觉一方面要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而媒体的文化传播促进受众的文化审美与感知,是在重新认识传统与文化的同时,唤起受众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是指从传统走向现代,更新民族文化,并将民族文化融入到世界体系。《经典咏流传》中现代音乐形式与中国传统诗词的深层契合正是更新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在节目中展现出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鉴与交流。例如在留法二胡大师果敢与马蒂斯等三位音乐家在法国巴黎共同创建的乐队——果敢Duplessy疯马乐队,采用不同国家的民族乐器演绎的《登鹳雀楼》,除了中文演唱外,还加入了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中译英版本。这不仅展现了现代民族音乐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由沙宝亮与欧阳安宁演唱的《送别》正是二十世纪初期学堂乐歌时代的作品。这种以西洋音乐为曲,中国诗词为词的音乐形式在节目中以中英文双语演唱的形式进一步体现出音乐与诗词的国际化交流。
以《经典咏流传》为代表的电视文化节目是唤起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也是主流媒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道精神的实际行动。这既避免了节目内容的同质化,纠正了节目的过度娱乐化走势,又在节目立意与形式上有所突破创新,为电视文化节目的创新之路做出了十分有益的引领。而新时代下的电视文化节目在文化传播与价值引领的同时,更要考虑如何做好文化节目的品牌输出与国际认同。这不仅是电视文化节目的发展趋势,更是新时代下展现文化自信的必要条件。
[1]方李莉."文化自觉"与全球化发展— —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的再阐释[J].民族艺术,2007(1).
[2]张爱凤.2013—2014国内原创电视文化节目建构的多元认同[J].现代传播,2014(8).
[3]袁洁.从电视文化节目热播谈媒介的文化传播——以《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为例[J].青年记者,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