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家具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2018-02-22 03:29张学彬张亚池孙光瑞吴智慧ZhangXuebinZhangYachiSunGuangruiWuZhihui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8年12期
关键词:海派民国家具

■张学彬 张亚池 孙光瑞 吴智慧 Zhang Xuebin & Zhang Yachi & Sun Guangrui & Wu Zhihui

(1.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2.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3.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4.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37)

从2004年起至今,民国家具研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新进展。民国家具的总体特征研究成果明显,地域性研究有所探讨。十几年来民国家具的研究体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同时又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其研究意义与价值不容忽视。本文拟对上述情况进行分析探讨。

在此进行三点说明:第一,民国时期是指1912年中国民国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的38年。本文所称民国家具就是产生于这个时期的中国家具,它面临中国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同时经受着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民国时期仿制的清及清以前的中国传统家具和直接引入或完全仿制的国外家具不在探讨范围之内。第二,由于信息的不完整性,笔者主要以国内作者在国内期刊发表的论文及公开发表的专著的研究成果为研讨、引用对象,时限自2004年至2018年。第三,本文将从家具的风格特征、造型、装饰、结构与制作、收藏、成因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以求行文清晰,总结出相应的研究特点。总体上又将民国家具分为泛指性和地域性两个方面。这样的行文逻辑不一定能将所有的成果面面俱到,但可反映民国家具研究的整体情况,限于文章篇幅和笔者水平,难免疏漏,敬请同行指正。

1 民国家具研究的意义

1.1 民国家具研究对民国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近十余年是中华民国史研究快速发展的时期,研究成果迭出,学术交流频繁;研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其中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相对薄弱[1]。国家图书在2011年联合了国内文献收藏单位,策划了一项以抢救、保护民国时期珍贵文献,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为目的的活动——“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项目。此项目得到文化部、财政部大力支持,财政部每年拨付专项资金以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家具是一种丰富的信息载体和文化形态,与生活密切相关。民国家具则承载着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与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反映着这一时期的文化形态,是民国生活更为鲜活、细微、具体的反映。民国家具同民国建筑一样,对民国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本身可作为民国社会、文化史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民国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载体,对民国史的全面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1.2 民国家具是中国家具史上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研究中国家具的论著,发现已形成几乎一致的体例,从商周至唐宋各代,略微涉及,可喜的是,对宋、唐家具关注度逐渐提高;而明代家具得到一致的赞誉之声,且拔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认为清代家具装饰过满,虽富贵华丽但未免俗气,等等;其后的民国家具研究尚不充分[2]。当然,近几年来随着家具学术领域的不断发展壮大,有关宋代、唐代、民国等明、清之外的家具研究也在逐渐开花结果,但民国家具研究依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民国家具在中国传统家具发展史可谓是一个巨大飞跃,只是民国这段时期太为短暂,随后新中国的成立,民国家具的发展受到多方因素影响而停滞。即便如此,在短短几十年,其发展速度非常之快高于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基本形成了它的特点与风格[3]。民国家具是中国家具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的阶段,研究民国家具可以使中国家具史学研究更加充分和完善。

■图1 民国海派棋牌桌和坤椅

■图2 民国时期梳妆台

■图3 民国时期坐屏式穿衣镜

■图4 民国时期卧室成套家具

■图5 天津柜

■图6 天津柜

1.3 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理论构建的需要

如今我们探索现代中式家具设计,或直接从明清家具上汲取养分,或抛却中国传统而追求国际化视野,均不是最佳途径。现代中式家具设计既不能只顾一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忽略了全球化的大环境,又不能过分追求国际化而失掉自身的特色。重新审视中国家具的发展历程,便不难发现民国时期是一道越不过、也必须正视的“门槛”。现代中式家具的发展应该建立在对民国家具研究的基础上。

民国时期是中外文化碰撞与交融的重要时期,亦是中国家具发展的关键时刻。民国这个时代加速了古今、中外的融合速度。现在看来,这种融合恰好是中国家具设计早晚会面对的。这一时期是中国家具发展的重要变革期,异域文化的冲击可视为这一发展变革的助推剂。民国时期短短几十年,中国家具转型迅速,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一方面传承了中国传统家具文化,另一方面对外来文化有着较大的包容性。如今要构建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理论,民国家具的研究不可或缺。

2 国内民国家具研究现状分析

自从2004年姜维群著作《民国家具鉴赏与收藏》问世后,引发了一阵民国家具研究与收藏热。研究者们就民国家具的类别、造型特征、装饰情况、风格、形成原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地域划分上以海派家具研究为多。目前,国内民国家具的研究成果主要源自两股学术力量:一是来自高等院校学者主要针对民国家具风格及特点的研究;二是来自收藏世界的收藏家针对民国家具外形、用材、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当然,这两股学术力量的研究内容亦有交叉重合之处。

2.1 泛指性民国家具的研究

在国内目前关于民国家具的研究中,大多研究成果是就国内民国家具总体情况而言,并未指出属民国时期哪个地域的家具,此类研究归为泛指性民国家具研究,以下所述文献均属此类。

2.1.1 民国家具的风格和总体特点

国内学者对民国家具的风格和总体特点方面的研究较多。姜维群是进行民国家具研究较早且较深入的研究者和收藏家,他对民国家具的解读可谓最形象而生动。他对民国家具如此定位:“民国家具是以清代家具为母,以西洋家具(包括少量的东洋)为父,杂交而生的家具,它改良了明清家具以床榻、几案、箱柜、椅凳为主要格局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引进了沙发、衣柜、梳妆台、多宝格,丰富了品种,艺术风格为中西融会,改变了中国家具风格原本的走向。”对于民国家具的概念或定位,学者们多引用了上述观点。

姜维群认为民国家具是应时而生,将清代家具喻为民国家具之母、西洋家具喻为民国家具之父,将民国家具归纳为拿来主义的复制派、亦中亦西的互补派和小改小革的改良派三类;从甄别收藏的角度总结了民国家具的七个易辨之特征,即玻璃的引进、瓷砖的使用、形体的洋化、穿靴戴帽、腿爪的变化、中西融合的铜饰件、欧化的雕花装饰;从中、西用材理念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民国家具的用材;还对民国家具从海派、京作、广作、天津四个地区进行了简单的地域划分,针对每个地域的社会背景和家具总体特点进行了简单介绍;在家具的分类方面,从客厅、书房、卧房、家居细节四个角度展示分析了所拥有的藏品。

吴少华[4]对民国家具的产生、特点及用材,穆亚平[5]对民国家具的基本特征,苗艳凤[6]对民国时期家具的产生背景和特色,吕九芳[7]对民国家具的风格特点,杨怀靓[8]对民国家具的特点……均持有与姜维群相近的观点和看法。

就20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家具特征,陈于书[9]进行了较细致的分类剖析,从卧房家具、客厅(起居室)家具、书房家具、餐厅家具和其他类五大类别出发,每一大类中分为具体的几种家具类型,进行家具的兴起、造型特征、实例分析三个方面的分析与描述;在实例分析部分,针对每一种家具都列举了少则3-5个,多则20有余的实例,针对每个实例从外观、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家具的艺术风格分析。

2.1.2 民国家具的类别

民国时期产生了很多典型的、新的家具品类,如沙发、梳妆台、棋牌桌等,学者们抓住了这一鲜明特点进行了研究。陈于书[10]就民国梳妆台的造型特征进行了专门研究,探讨了民国梳妆台的兴起、梳妆台的基本形式、梳妆镜的安装形式、造型风格、雕刻装饰、制作工艺和选材;邹媛媛[11]对民国时期办公家具的变革、风格、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用材进行了探究;李丹丹[12]就民国椅类家具造型进行了研究,比较细致地从椅背、坐面、腿足和其他部件四个方面分析了民国椅类家具的细部造型,并从几何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三个方面对民国椅类家具纹样形态进行了分析;李丹丹[13]还针对民国棋牌桌的兴起、基本形式、样式特征和雕刻装饰的部位、题材及制作工艺进行了研究。(图1)是民国海派棋牌桌和四把坤椅,(图2)是民国时期梳妆台,均为笔者拍摄于天津杨柳青安家大院。

2.1.3 民国家具的装饰

民国家具装饰方面,王春雷[14]就民国家具装饰纹样、雕刻、薄木与贝类镶嵌、玻璃等新型材料装饰进行了探讨;刘青[15]从装饰技法中的审美性装饰和功能性装饰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审美性装饰中涉及雕刻装饰、镶嵌装饰,功能性装饰包括涂饰装饰、贴面装饰、五金件装饰和织物装饰,使民国家具的装饰研究更加细致了一些。(图3)为民国时期坐屏式穿衣镜,笔者翻拍于《民国家具鉴藏必读》。

2.1.4 民国家具的影响因素

民国家具文化、民国家具形成因素方面的专门研究也有少量。陈于书[16]就西方文化对民国家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西方文化对民国家具的影响存在地域性差异、促使卧房家具等“成套家具”的推出、片子床等家具新品种的引进等观点;李丹丹[17]对民国家具风格形成因素进行了初步探索,归结为新艺术运动、包豪斯等西方艺术设计活动的影响;郭承波[18]从中西装饰艺术交融的角度对南京民国家具的造型形式与装饰风格进行了研究。在张颖泉[19]的研究中,就民国家具的设计者对家具的影响进行探讨,并且比较细致地对西方古典设计流派和西方现代设计流派对民国家具风格的影响,进行了实例分析,并做出了总结。(图4)为民国时期卧室成套家具,笔者拍摄于南京美龄宫。

2.1.5 民国家具的鉴赏与收藏

民国家具鉴赏与收藏方面,除了姜维群的研究外,朱昌琦[20]、吕九芳从各自角度总结了民国家具的收藏价值,包括年代、材质、品相、稀有性和完整性;姜维群阐述了民国家具的升值空间、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等。

2.1.6 民国家具的传承

在民国家具和现代中式家具设计与发展的关系方面的研究未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张颖泉对民国家具继承民族传统进行了探讨,将其本质归结为从装饰上进行了融合:即西形中饰、西形中西混饰、中形中西饰;总结出在西方家具中嵌入中式装饰和简化中式装饰的装饰手段;提出了当代家具继承传统需要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共性和必须满足现代的需求两点思路。

2.2 地域性民国家具的研究

对于不同地域的民国家具,以上海地区民国家具研究为多,出现不少关于海派家具的研究成果,涉及海派家具的形成、特点、制作技艺、装饰、材料等方面。

2.2.1 海派家具的定义

对于海派家具,曾利[21]定义到“近代海派家具是指近代在上海地区生产的、是近代上海中式家具西化和西式家具本土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民用家具。典型的海派家具有:玻璃书柜、镜台、大衣橱、雕花片子床、转椅、独挺圆桌。其外形特征是中西合璧、追求时尚。”许美琪[22]指出,20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随着西方家具的流行和各种设计思潮的传播,以及新的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中国传统家具与西方家具艺术相结合,中西交汇,洋为中用,从而创造了具有双重特色的新型家具,这些家具最早出现在上海,被称为‘海派家具’。”陈铭[23]认为海派家具是指20世纪初出现在上海,既与传统中式家具不同,又与正宗西式家具相异的一类新型家具。

曾利对近代上海木家具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对上海地区中式家具和西式家具进行了行业制造模式、造型、用材、装饰要素、室内格局等情况分别进行了对比研究,对上海地区中式家具与西式家具在功能样式增加、造型元素吸纳、装饰方法兼容、生产技艺互补等方面的融合进行了分析,最终总结出了海派家具发展经历的阶段、内涵、特性及意义。

2.2.2 海派家具的形成及特点

朱孝岳[24]从上海地区西式建筑的兴起谈到海派家具的发展沿革,分析了海派家具的品类功能、材料结构、雕刻装饰方面的特点,认为海派家具突出表现了近现代上海工艺设计思想的特点,即开拓创新精神、中西交融和实利原则。陈铭就20世纪初海派家具形成的进程进行了探析,对20世纪初海派家具风格特征进行了辨析,总结得较为细致和全面。许美琪总结了海派家具的形成和特点,并呼吁“新海派”家具的设计。齐钧[25]对海派家具的发源持与陈铭一致的看法。

谢玲[26]就民国海派家具风格的成因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三大成因:一是基于西方器物文明的影响、工艺美术教育的兴起、中国传统思想的延续和都市生活风尚的形成而引起的审美风尚的演变;二是基于西方建筑的引入和中西合璧建筑的蔓延而带来的建筑的变化,和室内空间布局、室内空间功能的转变、生活设施的改善及陈设用品的改良等室内空间的变化,而由内而外的居住环境的改变;三是基于木工工艺、髹涂工艺、贴面工艺、软装工艺等新技术的引进和玻璃、瓷砖、镜子等新材料的应用的制作工艺的革新。

曾利[27]从西方器物文化、技术文化、设计文化和商业文化的角度探讨了西方文化对近代海派家具的影响。邹伟华[28]则从用材原则、传统技艺的运用、传统装饰的混入、追求实利的指导思想等角度探讨了海派家具中中国传统家具的“影子”,并总结出海派家具在形态、功能、风格方面对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即为适应生活方式变化而产生的形态转化、为实现家具新功能而产生的功能改变、为适应家居整体风格而产生的风格转变。袁进东[29]从近代中西家具交融的角度探讨了“海派家具”的兴起与特点。张颖泉认为相对而言,南京、上海地区更能代表民国家具的最高水平,故而着重研究分析了家具设计者的设计思想、西方古典家具流派、西方现代家具流派对南京、上海地区民国家具的影响。

2.2.3 海派家具的制作技艺和产业发展

左志伟[30]对海派家具的制作技艺进行探讨,对海派家具制作中双包镶制板工艺、花饰运用、薄木纹镶、涂饰技艺、软包技艺等进行了简述。严方圆[31]就清末及民国初期上海地区海派家具产业发展进行了探析,比较详细地分析了海派家具产生的背景、生产与销售情况。

2.2.4 民国家具的地域差异

提到民国家具的地域性差异,姜维群认为民国家具和明清家具一样,是有地域区别的,这些区别是较明显的,这与当地的时尚和外国文化渗入的程度有关。他认为海派家具成为民国家具的主流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与当年上海处于经济和文化的领军地位密不可分,海派家具在“洋化”的深度和速度上均走得最远;认为广式家具开了中国家具与西洋家具结合的先河,虽只迈出小小一步,但却为民国家具的出现做了铺垫;而北京的皇城和民居都是典型的中国房舍格局,在民国时期,建筑格局的“固守传统”也造就了民国时期家具固守传统而“寸步不移”;天津没有像上海那样,在民国时期形成家具的重要流派,但在家具的改良中,确实起到了“添薪助燃”的作用。

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和研究,陈于书也认为民国时期的中国家具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最为典型的有上海、青岛、天津、广州等地。笔者经过近年来的资料搜集与实地调研,通过一些留存家具的实物,也发现各地域民国时期家具的确造型、功能、用材等大不相同。(图5、图6)均为笔者拍摄于2014年中国(天津)国际实木家具展览会,它是唯一以城市命名的家具——天津柜,又称天津三联柜。天津柜不仅在命名方面尤其特色,在其强大的功能、多样的造型款式、用材与工艺等方面皆能体现出天津当地的特色。

3 民国家具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展望

3.1 民国家具研究的成果及问题

近年来有关民国家具的主要研究成果简述如下:

①在泛指性的民国家具的研究中,对民国家具的艺术风格、造型、基本特征、品类、收藏等方面做了较详细的分析和归纳;分析总结了民国梳妆台、椅类、棋牌桌、办公家具的基本特征;对民国家具的装饰、用材、制作、结构、文化交融规律、形成因素等方面的有一定研究。

②提出了民国家具各地域差异较明显的观点;对民国家具的主要流派——海派家具的形成和特点做了比较详细的探索和分析;对海派家具风格成因、用材、结构、制作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够详尽。

综上所述,在民国家具研究领域,在文献收集、留存家具图案拍摄等方面的做了一些很重要的基础工作,但更为系统的研究比较欠缺,对不同地域民国家具的深入研究更少。

主要来讲,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相关资料较少,专门论述更少。大部分文献是就民国家具的某一个方面进行描述,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研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对一些问题还未引起学术争鸣;系统而详尽的研究专著目前还比较少。

②概括性、文学性的描述较多,科学性和条理性的分析较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特征分析多,应用探讨少。

③虽提出了民国家具各地域差异较明显的观点,但除海派家具被研究较多、南京民国家具有所提及外,对其他地域民国家具尚没有专门研究。缺乏民国时期各地域家具之间的系统而深入的比较研究。

3.2 民国家具研究的趋势展望

首先,应多途径获取研究样本,抢救式搜集民国家具一手资料。民国家具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迅速、广泛地搜集一手资料,并挖掘有效的文献资料和图片资料。我们应该趁着民国家具尚未完全流出国门之前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尽可能地广泛搜集,后续研究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目前,搜集资料的途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①深入各地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②深入豪门宅院和名建筑;③走进百姓家;④收藏家和古旧家具流通市场;⑤拍卖会;⑥与文化人士的交流。

其次,应强化民国家具基础理论研究,拓展民国家具研究对象和范围。目前我国民国家具基础理论研究尚不够扎实,应该从家具风格、造型、装饰、结构、特征、制作工艺、文化、家具与室内建筑的关系、家具成因、不同区域等多个角度建立民国家具研究基础理论。

第三,注重借鉴家具史学研究成果,加强行业内的国内外交流合作。虽然我国民国家具研究尚不够成熟,但明清家具研究成果颇丰,可以借鉴明清家具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还可以借鉴国外史学研究视角及方法。国家图书馆于2011年建立“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各地联结,民国家具同样需要国内外、家具研究学界、跨学科领域的交流合作。

第四,建立民国家具研究与新中式家具设计理论构建之间的联结。民国家具的研究价值不仅仅在于民国,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新中式家具设计思想的建设提供借鉴。在民国家具如何实现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如何实现中外文化交融等设计规律方面有待深入挖掘;现代中式家具如何传承民国家具设计精神、理念、方法等方面还没有人做出提炼至理论、指导至实践的细致研究。

4 结语

无论从历史,还是未来的角度来看,现代中式家具设计最终越不过民族性与国际化、现代化兼顾这一主旋律。在中国家具发展史上,民国时期是中国家具面对国际化、现代化与民族性交融的第一步探索,是与现代社会最为接近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家具与外来文化碰撞交融最为激烈的时期。对民国家具深入而全面的研究,能够有效地促使我们把握中国家具设计在面对民族化与国际化、现代化交融时,保持自我特色的发展路径,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歧途,能够很好地吸取经验教训,能够有助于形成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的一般规律,从而形成一脉相承的中国家具设计之路。

猜你喜欢
海派民国家具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海派”视域下的王芝泉武戏研究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海派剪纸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