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辰
【摘 要】金融体系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所需资源,但我国当下的农村金融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对这部分问题进行详细介绍,并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提出改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具体策略,以此期待农村金融机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支持。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主要问题;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F8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33-017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3.081
【Abstract】The financial system can provide resources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rural financial system.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is part of the problem in detail, and arou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ut forward specific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so that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provide more support for new r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New rural construction; Rural finance; Main issues; Development Path
0 引言
新农村建设需要获得足够资源,但农村地区的资源流失问题极为严重。货币是计量、购买资源的主要工具,为乡村地区提供充足的货币供应,可有效缓解建设资源不足的问题。但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发展滞后,融资效率与成本都存在诸多不足。有鉴于此,金融机构应当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需求,优化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路径,以促进乡村地区发展。
1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标准,可被归纳为三个部分。一是经济水平全面提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成为我国的核心工作。新农村建设也应以经济发展为内核,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乡村地区的全面发展。二是精神面貌得以更新。精神面貌可被理解为由认知视角引发的行为变化,是乡村居民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更新乡村地区的精神面貌,是缩小乡村差距的重要标准。三是社会体系的健康发展。我国乡村社会具有农耕文明的典型特征,陈旧观念仍然会对乡村居民产生重要影响。依托现代化观念与普世价值,更新乡村社会的传统观念,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2 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2.1 融资渠道单一
乡村居民以及乡镇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狭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几乎是普通农户获取商业融资的唯一渠道。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与通信条件较为落后,开展信贷管理的对应成本相对较高。例如,商业银行投放五万元贷款的毛利润,通常不会超过两千元。但在催收或评估抵押物的过程中,会产生接近于毛利润的管理成本。因此商业银行通常不愿为农户提供小额信贷。再有,农户或乡镇企业的抵押品往往难以变现。乡村地区的固定资产,主要由宅基地、耕地以及特批工业用地构成。但依据相关规定,此类资产不允许商业交易。因此银行难以将此类抵押物变现,其信贷风险也将随之提升。缺乏市场需求明确的抵押物,是影响农户融资的主要因素。
2.2 民间信贷活跃
乡村地区的民间信贷较为活跃,形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其一,是乡村民间信贷的管理成本较低。乡村社会具有熟人社会的诸多特征,多数居民存在一定的血缘纽带,邻里之间的互信程度也普遍较高。在这一环境中,民间借贷的风险性相对较低,管理成本可忽略不计。其二,乡村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普遍较弱,互助机制的发展较为成熟。在此基础上,乡村居民对于民间借贷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但民间借贷的长期发展,并不利于新农建设的推进。在现实环境下,部分乡村地区的民间借贷,已经与黑恶势力紧密对接,任由其发展不利于乡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乡村地区的流动人口大幅增长。民间借贷的管理风险相应提高。
2.3 融资成本较高
乡村地区的生产效率普遍较低,生产需求难以与社会优质资源向对接,当地居民的融资成本也将相应提高。集中生产要素可提升该地区的生产效率,单位生产要素带来的产出也将随之提升。因此在生产要素密集的地区投资,通常可獲得更高收益。同时工业发展,大幅提升了人类的生产能力,供应过剩的问题越发严重。受此影响,生产环节需要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以占据更多的销售份额。因此在靠近消费市场的生产或服务环节投资,可提升投资收益。在当代的社会体系中,多数的生产要素被集中到城市地区,乡村资源极度匮乏。同时城市消费远高于乡村地区,并具有极重度高的优势。有鉴于此,向城市地区投资通常可获得更高的回报,乡村地区的融资成本必然会逐渐提高。
2.4 资金使用周期短
乡村融资的使用周期普遍较短,导致之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农业或养殖业的生产周期通常不会超过10个月,因此依据生产需求开展的融资,通常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偿还。其次,农村的融资成本普遍较高,为了减低负担,多数居民更倾向于尽早偿还债务。资金使用周期短,可有效降低信贷风险。但不利于大型建设或回报周期长的融资项目。新农村建设着力于经济建设与基础建设。但此类建设的融资金额巨大,回报周期普遍较长。传统的融资模式无法满足此类项目的需求。同时在“一事一议”制度下,农村地区的小型基础建设往往难以获得村民集资,由集体名义申请长期信贷,将成为农村建设的主要融资渠道,因此农村地区需要获得新的融资模式。
3 依据新农村建设方向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具体路径
3.1 扩充融资渠道
新农村建设的融资需要较为多元,但农村地区的融资渠道却较为单一。这一问题将对农村经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在改进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通过信用卡等工具,扩充新农村建设的融资渠道。信用卡是较为便捷的信贷途径,农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可适当放宽农村居民申请信用卡的条件,从而使居民的融资渠道得到扩充。例如,拥有宅基地或年收入超过5万元的农村居民可获得1万元——3万元的信用额度。这样的设计即可保障银行的信贷安全,也可为新农村建设投放更多资金。同时农村信用社可将农户小额信用贷的放款范围扩展至乡镇企业。农户小额信用贷是国家政策性贷款,使用范围被局限在贫困农户中。但贫困农户的经营能力普遍较低,其信贷需求也严重不足,因此在操作环节中,此类贷款通常会被转借给乡镇企业。有鉴于此,将乡镇企业纳入到信贷投放范围,有助于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3.2 规范民间借贷
乡村地区的民间借贷较为活跃,但民间借贷依托于传统的社会结构,部分地区的黑恶势力也介入其中。有鉴于此,任由民间借贷发展,并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在改进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与金融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以规范乡村地区的民间借贷。例如,部分地区可将法律手段融入到民间信贷。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地方政府可通过基层宣传,将规范的借贷流程与借贷协议推广至乡村地区。通过这样的方式,乡村居民的借贷活动将与法律要求相对接,各方利益都将得到保障。同时,在乡村民间借贷的流程中,应融入第三方公证制度。在具体的操作中,公证部门应免费开放民间借贷的公证服务,并对借贷协议进行备案。而条件不足的地区可引入民间公证机制。通过公证制度的实施,黑恶势力将无法渗入到该领域,信贷双方的利益也将得到保护。
3.3 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融资成本过高,是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新农村建设也将为此付出更高的成本。但受到美元加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信贷利率难以在短期内下降。有鉴于此,申请信贷的企业或居民应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在多数乡村地区,信贷资金会被投放到传统模式的种植或养殖领域内。但种植与养殖项目,普遍存在资金投入大、实际利润低等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将更多的资金投放到第三产业中,并以此引导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由于地理条件复杂且乡村人口众多,小农经济模式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一模式下,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将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对接城市消费市场的服务业需求。例如,部分乡村可承接城市地区的养老服务。近年来,城市地区的房产价格极速飙升,未拥有独立住房的老年居民难以承受不断高涨的养老成本。承接养老服务可提升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
3.4 延长资金使用周期
部分新农村建设项目的信贷使用周期较长,传统的融资渠道与观念难以满足这一发展需求。针对这一问题,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应联合推出新型信贷模式,以满足新农村的建设需求。例如,在升级新农村卫生系统的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多资金。在流动人口大幅增长的环境下,“一事一议”制度难以筹集到足够资金。在新模式中,村集体可作为信贷申请部门,并利用农业补助款作为担保,向金融机构申请长期信贷。村集体可依据“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向村民收取卫生系统使用费。利用这部分收入,村集体可逐渐偿还贷款。
4 結语
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扩展乡村地区的融资渠道,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多元需求。其次,要规范民间借贷,以推动乡村地区的社会发展。再有,金融机构应将第三产业作为信贷投放的主要方向,从而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并带动当地的产业发展。最后,应利用新型的融资模式,延长信贷资金的使用周期。
【参考文献】
[1]周丹.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J].新金融,2015(02):23-28.
[2]柳松,邹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与防范化解[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02):168-172.
[3]肖东平,陈华.新农村金融:美国的经验及中国的路径选择[J].科学与管理,2016(0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