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项目驱动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18-02-21 02:30于化龙王树齐丹媛媛陈立庄高尚郑尚
科技视界 2018年33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科研项目培养模式

于化龙 王树齐 丹媛媛 陈立庄 高尚 郑尚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对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以江苏科技大学数据分析与软件新技术研究所为例,探讨了如何以科研项目为驱动,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提出了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过程严格及培养手段多样的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实践证明:本模式对培养合格的创新型研究生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科研项目;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3;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33-0007-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3.003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level of China,the society takes more and more high request to the higher education,especially to the graduate educ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institute of data analysis and software new technology in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how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graduate student based 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We propose a training model including the explicit training objective,rigorous training procedure and abundant training methods.The pract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training model is effective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on graduate students.

【Key words】Post-graduate cultivation;Innovation ability;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Training model

0 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继本科教育之后的高一级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中最高層次的教育。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其关键是科技竞争,核心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己任的研究生教育因而备受瞩目。

据发表在中国教育在线的《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继续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2018年的招生规模相较2007年已经增长了近25万。因此,可以说,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正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如何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应用与创新人才,是高校和研究生导师们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此外,《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导师应通过科研任务,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1]。可见,导师如何通过科研项目对学生进行科研引导,如何帮助研究生进行科研学习和训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依托科研项目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可以积累其科研知识,激发其创新意识,还可以磨炼其科研精神和培养其科研能力。

然而,从目前来看,如何以科研项目为驱动来培养合格的创新型研究生仍然是教育界的一个难题。同时,该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和标准化的答案。江苏科技大学数据分析与软件新技术研究所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开展了多年的实践研究,进而摸索出了一套相对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简言之,即通过建立在科研项目驱动下的“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过程严格-培养手段多样”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以保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本文将以该研究所的经验为例,详细探讨如何建立一套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1 科研项目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间的关系分析

近些年,国家每年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均超过万亿元,而科技研发的投入大多以科研项目的形式发放。作为国家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的主力军,高校教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群体承担了上述科研项目中的绝大部分。而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力量的后备军,研究生有责任,也有义务在这些科研项目的研发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此外,充分参与科研项目,对研究生基础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着促进的作用[2]。

为何科研项目能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原动力?其原因主要为以下两点:(1)科研项目中存在明显的科学问题或技术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极大地训练;(2)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兴趣,进而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自拟题目所无法给予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让研究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充分参与导师或导师团队的科技项目研发,无论在主观还是客观上都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大助力。

2 培养模式探讨

下面,将以江苏科技大学数据分析与软件新技术研究所的经验为例,论述如何通过“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过程严格-培养手段多样”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研究生。

2.1 明确培养目标

因为培养目标直接涉及到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所以其明确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研究生培养质量[3]。众所周知,我国的研究生主要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博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另一类则是以实际开发能力培养为主的“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上述两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更加重视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后者则更注重实际开发经验的积累。因此,需要为上述两类研究生设计完全不同的培养目标,让偏重于学术研究的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自然科学基金这类的纵向研究项目中,而让侧重于实践研究的学生多参与横向开发类项目,锻炼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以江苏科技大学数据分析与软件新技术研究所为例,每年在招生前,导师团队都会对研究所内现有的横纵向科研项目进行梳理,确定本年度的招生计划,甚至细化到招收多少学术型的研究生,多少专业学位型的研究生,真正做到项目到人。在招收研究生时,会根据每个学生已有的基础来确定其各自在未来一年内重点需要在哪些方面提高能力,如针对学术型研究生,会根据其数学基础的强弱来推荐数学的必读书单,根据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来确定课程的选择,根据英语水平的优劣来决定文献的阅读进度,而针对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则重点培养其代码的撰写能力及系统的架构能力,对文献检索与阅读、图表的制作、公式编辑器的使用及数学理论的推导等能力会相应的淡化。

在确定了上述能力要求后,不难看出对两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明确的:学术型研究生在毕业时,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熟练的英文文献阅读及写作能力,在面对新的理论问题时,要能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并通过简单的编程加以实现;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在毕业时,要具备较强的编程和系统架构能力,要积累大量的工程开发经验,具有解决工程开发中细节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面对较为复杂的开发问题时,要有能力提出创新型的解决方案。对于其它专业,亦可以借鉴上述经验,只不过需要把编程与系统架构能力替换为对应专业的实操能力。

2.2 严格培养过程

在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之后,我们需要考虑如何保障培养目标的顺利达成。也就是说,培养的过程要严格。确切而言,就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时间表制度,要求研究生在某个时间节点必须掌握哪些基础知识或技能,熟练到一个什么样的层次,或者在哪个时间点前完成哪一块的理论创新工作,实现系统的哪一个模块等。时间表的建立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1)便于导师对学生的学习与科研进度起到监督的作用;(2)便于学生建立时间意识,能够更加刻苦的学习和全身心地投身到科研工作中去。

以江苏科技大学数据分析和软件新技术研究所为例,我们会在学生入学前便预先为学生分配文献或技术资料,在一个星期以后的大组研讨会上让其进行讲解,并通过导师团队提问答辩的方式来确定该生在各方面的初步能力,以绘制该生的初始能力图谱。进而,我们会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图谱及其个人意愿,进一步确定每个学生要参加哪个具体的科研项目,完成哪几个部分的研究或开发工作,并根据对应类型学生的目标能力图谱来为每个学生确定明确的时间表。在培养过程中,我们每隔一到两周都会对照时间表进行检查,觀察学生是否完成了该时间节点所对应的学习或科研任务,每种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并根据实际反馈情况对其能力图谱进行调整。对于未完成的研究生,则会给予督促,以使得其尽快能跟上时间表的进度。

除了上述举措外,我们也严格执行了研究生的培养规范,对研究生的开题-中期检查-大论文撰写及送审-答辩这一流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设置了可以量化的标准,并对照标准进行严格打分,只有高于规定分数的才允许进入下一个环节。这一举措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施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2.3 丰富培养手段

除了严格培养过程以外,培养手段的合理与否也与培养目标能否顺利达成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好的培养手段能极大地激发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兴趣,激发他们的学术潜能,乃至创新意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不好的培养手段则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与逆反心理,从而走向恶性循环,不利于培养目标的达成。

以江苏科技大学数据分析和软件新技术研究所为例,我们为了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尽可能快速地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先后实施了一系列丰富的培养手段,并已经形成了研究所的规范,而对照实施。首先,建立了完善的组会制度,每周一个固定时间,所有师生集中在会议室进行学术讨论,学生轮流进行工作汇报,并抛出目前自己研究的难点,与其他人进行讨论交流,集思广益,共同创新。其次,每个项目团队内部一周会有一到两次的碰头会,会对项目完成情况、项目中目前所存在待解决的问题以及项目进一步的实施进行深度讨论。再者,研究所每年会邀请8-10位学者或技术大咖来校进行交流,使研究生往往能够跳出桎梏,灵感爆发,产生创新性的想法或项目中难点的解决方案。我们也鼓励并资助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或产业论坛等活动,来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其研究思路。最后,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内部交流渠道,通过QQ及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建立了多个内部项目群以及一个研究所大群,鼓励研究生互相协作,在群里共享资料,共享代码,并随时提出问题,由老师或同学进行实时的解答。

通过上述这一系列的培养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及投身科研工作的热情,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潜移默化地形成创新意识,自主地建立创新精神,不知不觉地培养出了自身的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是我国当下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工作,也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的基础工作。本文以江苏科技大学数据分析与软件新技术研究所的经验为例,详细介绍了在科研项目驱动下的“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过程严格-培养手段丰富”这一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并举例对其中的要点进行了说明。希望上述经验能够为国内其它研究生培养团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进而推动我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吴彦文,龚自禄,李诗.以科研课题为驱动的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图书情报论坛,2014(6):13-18.

[2]刘文光,贺红林,冯占荣.基于PBL模型的研究生培养方法研讨.科技创新导报,2017(28):141-143.

[3]王福全,常国威,刘铁铮,王柳.综合改革形势下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分析与思考.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8(6):89-91,142.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科研项目培养模式
我校横向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论科研项目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