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嘉兴古桥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

2018-02-21 02:30徐敏汪娟
科技视界 2018年33期
关键词:古桥嘉兴楹联

徐敏 汪娟

【摘 要】嘉兴市是杭嘉湖平原上以京杭运河为骨干的水网中心,也是长江三角洲悠久的水运码头。大运河的开凿,改变了嘉兴原有的地质风貌,使江南文化特征逐步凸显出来,成为嘉兴城市文化之源。而横跨运河的古代桥梁,承载了嘉兴水乡文明,展现了嘉兴历史文化风貌。古桥文化正以各种各样的特殊表现形式,向我们展示着嘉兴这座水乡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古桥文化与嘉兴城市文明密不可分,保护古桥、传承古桥文化意义深远。

【关键字】运河;古桥;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 K87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33-0079-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3.035

【Abstract】Jiaxing City is the water network center with the Jinghang Canal as the backbone of the Hangjia lake Plain and a long-distance water transport terminal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excavation of the Grand Canal has changed the original geological features of Jiaxing, which has gradually highlighte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Jiangnan and become the source of Jiaxing's urban culture. The ancient bridge across the canal carries the Jiaxing water town civilization and show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eatures of Jiaxing. Guqiao Culture is showing us the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is water town in Jiaxing in various special forms. The ancient bridge culture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Jiaxing city civilizati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ancient bridge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he ancient bridge culture are profound.

【Key words】Canal; Ancient Bridge; Cultural Connotation

嘉兴,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源地,有着一千七百多年的建城历史。地处长江三角洲水网地区,河道总长1.36万公里,河道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5公里,京杭大运河贯穿市境,境内河网如织,湖泊棋布,素有“水乡泽国”之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运河文化。先辈作舟楫,造桥梁,使嘉兴遍地尽现“无桥不成村、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市”的风貌,“文明造就桥梁的同时,桥梁也承载着人类的文明和梦想”,古桥对于嘉兴而言,已经不仅仅是通河跨渠的交通设施,由运河文化衍生的古桥文化令人瞩目。

1 嘉兴古桥概述

嘉兴地处要冲,有“南通八闽,北通三吴,旁及江右”之地位,这很大程度得益于大运河。《运河名城:嘉兴》一书中这样描述嘉兴运河的历史和分布,“嘉兴运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从吴越凿百尺渎到秦始皇修陵水道,到汉武帝开河百里,嘉兴运河基本成形。隋大业六年(610),隋炀帝敕开江南河,江南运河从江苏吴江进入浙江境内,经王江泾到嘉兴、石门、崇德、长安,经上塘河到杭州施家桥;元代以后,运河经嘉兴、桐乡、大麻到余杭塘栖,走下塘河到杭州拱宸桥。”运河星罗棋布,房屋依水而筑,上岸民居, 前临街道,后通乡村;下岸人家,前街后港,枕河而居。在嘉兴,运河文化与城市文化已经休戚相关,焦不离孟。

“河流是一座桥的幸运。”密切交织的河流孕育了嘉兴的城市文明,而沟通两岸的桥梁使城市的文明印迹和文化创造联系的更加紧密。至元《嘉禾志》记载嘉兴军府桥梁164座,光绪《嘉兴府志》记载嘉兴府桥梁559座,而崇祯《嘉兴县志》记载嘉兴县的桥梁就有567座。当代《古桥风韵》一书收录嘉兴市本级街道、9个镇于明朝之民国时代建造的古桥325座。 “小桥流水人家”的城市景致不僅仅代表了嘉兴的景观特色,更承载了以古桥为核心的桥梁文化,展示了嘉兴文化的独特风貌。

桥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紧密相连。以桥命名的市镇、村落多不胜举,不少市镇因桥而建,渐成规模,桥畔往往伴有集市、茶坊、酒肆。古桥还与寺院、风俗有着密切关系,几乎每座桥都有它的传说和故事。如:新塍镇的“马桥”,相传原有马明王庙,故名“马桥”;村又以桥名,油车港镇的“怀仁桥”是以栖真寺居士张怀仁而得名。镌刻着吴越文化烙印的国界桥、呈八字形联体而建的三步两爿桥、见证了洪合镇泰石村历史的泰石桥、形若长虹卧波的长虹桥……更有许多楹联以反映古桥地理位置、历史人物、风物掌故等为内容,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2 古桥文化表现形式及其内涵

2.1 楹联

2.1.1 三步两爿桥

三步两爿桥位于凤桥镇石佛寺村石佛寺旧址东南长生河上,分为东西向常丰桥和南北向聚秀桥。三步两爿桥依据传说应始建于唐代,明代年间重建,至今已有1250多年的历史。聚秀桥桥两侧拱券旁设有对联石,联石上有阳刻楷书楹联两副。东侧联:“梅花洲之去脉;镇禅仗沙之分堤。”;西侧联:“波影射双龙井眼;河源通一鉴山泉。”常丰桥也有楹联。其中,南侧联曰:“乘驷漫夸题柱客;成梁为助济川功。”北侧对联石上无楹联。

2.1.2 文星桥

文星桥,俗称哑巴桥,位于南湖区鸳湖路仿古街东端。文星桥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嘉兴府志》中“临幸程治图”上有“文星桥”之名,可见最迟应建于乾隆皇帝南巡之前。现桥为清同治六年(1867)重建。桥两侧拱券间和边孔旁各设有对联石四条,联石顶置遮雨石,镌有阳文楷书楹联四副。北侧中孔主联:“鸳水龙渊锁西南之巨浸,马场渔溆接东北之安澜。”边孔副联:“焕文光上惊星斗,辉星象下启文人。”南侧中孔主联:“文澜吐纳双湖灵钟秀水”,下联因联石维修过,已不可见。边孔副联:“鹺客津梁欣利涉,画船烟雨庆怡波。”

2.1.3 南星桥

凤桥镇新篁社区镇西街南端与南星路东端交叉处,有一座南星桥,原名新桥,东西向跨越丁溪。眺望此桥,似长龙卧波,雄伟壮观。南星桥明末已存。明崇祯《嘉兴县志》载:“新行镇太平桥、俞家桥、新桥、中桥、楼前桥、青龙桥、孙家桥。”清乾隆年间,桥已坍。现桥为清嘉庆五年(1800),由张起也、曹宏芳、戴盈科、陆苍佩、张驾虹、陆在川、张德容等七名里人同募重建,改建成石桥。南侧联:“虹跨珣溪槜李纪春秋胜地;龙迎秦岭里仁标吴越名乡。”北侧联:“山色云浮澉乍浦百峰拱秀;波光银涌汉魏塘两水安澜。”

这些楹联或反映当地事物,三步两爿桥桥联中“梅花洲”、“一鉴泉”均为石佛寺景观,或装起磅礴反映历史和风光,南星桥两副楹联的联语气势磅礴,优雅飘逸,描述了新篁地处吴越故地的悠久历史和优美风光,堪称佳联。这些楹联不仅反映了当地社会历史现实、人文风貌,也向我们展示了当地文风的盛行和当时人的价值取向。以楹联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古桥文化不容忽视。

2.2 题咏诗文

2.2.1 长虹桥

位于秀洲区王江泾镇,是京杭大运河上三大著名古桥之一,此桥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至天启元年(1611~1621),该桥曾两度倒塌,清康熙五年(1666)重建,清嘉庆十六年至二十年(1811~1815)再建。前两次建桥是官办,后一次建桥是民间行为。长虹桥宏伟壮观,有长虹卧波之势,当居于嘉兴古桥之首,清代以来,题咏长虹桥的诗甚多。张彦昌《鸳鸯湖棹歌》:“满湖烟水泾莺声,庭院飞飞散落英。目断长虹晴亦雨,春水难得是多情。”,周昌祚《重九登长虹桥》:“近地登临亦复佳,界分江浙动吟怀。南瞻秀驿飞鸿远,北望吴山薄雾埋。桑落酒香人共醉,水天秋老共新揩。疏钟几处闻萧寺,踏月归来露湿鞋。”,周坤《柳枝词》:“渺渺吴堤接秀州,长虹桥下水长流。无情最是青青柳,不绾行人只绾愁。”

2.2.2 秋泾桥

位于嘉兴解放街道闸前街东端,东西向跨于三店塘交汇处的秋泾河,原名迎春桥。此桥始建年代不详。据明弘治《嘉兴府志》载:“秋泾桥,在县东北三里半。”明万历《秀水县志》亦有“迎春桥一名秋泾桥”的记载。可见,明弘治年间(1488—1505)已有该桥。据康熙《秀水县志》记载,桥于“明崇祯初重建”。现两侧桥首分别镌有“嘉庆十一年”、“里人重修”字样,可见于嘉庆十一年重修。秋泾桥历史悠久、造型舒展美观、气势壮观,曾是嘉兴市区通往市郊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市区现存最高的单孔石拱桥。清代著名文学家朱彝尊有诗云:“秋泾极望水平堤,历历杉青古闸西,夜半呕哑柔橹拔,亭前灯火落帆齐。”

2.2.3 国界桥

位于嘉兴秀洲区洪合镇九里港,是春秋战同时期的吴越战场.当时吴越两国以九里港为国界线.港北为吴国,港南系越国。后来人们便在此建造了一座三孔的石拱桥。定名为国界桥桥长13.2米,宽158术。桥北刻了吴王夫差像,桥南端刻着越王勾践像,雕像古拙。清人穆绥武曾作诗:“萧疏两岸荻花齐,荒草凄迷日影西。行过里桥分国界,朔风尤听马竣嘶。”

自古以来,人们的情感多寄托于诗文,在众多的描写嘉兴古桥的诗词中,我们不难看出,文人墨客们对桥梁的偏爱,他们将情感寄托于诗歌之中,寄托于桥梁之上。情感和景物、历史与现实都因古桥碰撞在一起,让诗文这种古桥文化形式绵延不绝。

2.3 史说故事

2.3.1 长虹桥

上文提到长虹桥经历了两次倒塌,经历了两次重建,第二次发起筹划再建长虹桥的倡议者是布衣唐秉义,他是一介平民,也是位医生,颇有影响力,他日夜操劳建桥事宜,终因积劳成疾未见桥成就离开了人世,后继者努力续成建桥大业。静峰庵道士陈复古,积极参与,据传在静峰庵坐关三年,因忧其不成,至绝食以信其志,令人感动。当时四方乡亲踊跃乐助,捐资财者达数百人,共募银三万二千两,使建桥得以顺利完成。修桥铺路,积德行善,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清代乾隆皇帝在位60年,曾6次沿运河南下巡视江南,6次南巡都到嘉兴,长虹桥是进嘉兴的接驾桥,当时隆重的盛况可想而知。嘉兴市博物馆珍藏的《虹桥画舫图》(清咸丰年间所作),描绘的就是接驾时热闹非凡的场景,反映了长虹桥及运河沿岸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景象,堪称江南的“清明上河圖”。据地方志记载,该桥“气势宏伟,遥遥相望,犹如长虹卧波”,故名长虹桥。

2.3.2 思贤桥

思贤桥位于嘉兴秀洲区塘汇街道锦绣社区。东西向,跨思车港,系三孔梁式石板桥。南北桥额上镌有“重建思贤桥”。南北侧均有桥联。南联“河绕秋泾太平在望梁成冬令利泽补馀”;北联“旧留遗踪乡因贤著后人怀德桥以思传”。此桥始建年代不详。桥额旁镌有“光绪十年”字样,可见现桥重建于光绪十年(1884)。桥东北侧新立石碑一块,高200厘米,宽100厘米,厚15厘米。南侧刻陆宣公像,北侧刻《思贤桥碑文》。

据记载,宋时塘汇有为纪念唐代政治家、中国古代十大名相之一陆贽而建的思贤乡院,院前有思贤桥,为嘉禾一胜景。陆贽(754-805),字敬舆。唐代嘉兴人,生于城内斜西街东首。陆氏自东汉末已是江南望族,陆贽十八岁即中进士,由于善于预见,措施得宜,力挽危局,才使摇摇欲坠的唐王朝转危为安,故为德宗朝重臣,官至丞相。他的学养才能和品德风范广为后世赞誉,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相之一,两享文庙,世称‘陆宣公。嘉兴城内旧有宣公祠、宣公桥、宣公书院等。塘汇宋代旧有思贤乡院(为纪念陆贽而建),林木葱郁,规模宏大,院前有思贤桥,为嘉禾一胜。现存南湖星辰湾社区之花岗岩之孔桥乃清代嘉庆年间重建。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思贤为范,重立此碑,以志纪念。

无论是与长虹桥有关的唐秉义、陈复古、乾隆皇帝还是与思贤桥有关的陆贽,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些与桥有关的史说,不仅反映了建桥盛况,更反映了一座桥背后的一代人的人文风貌,这种文化内涵使得古桥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3 古桥文化对嘉兴的意义

水網如织的地理环境赋予了嘉兴独特的文化风貌,而古桥作为运河文化的承载者,连接了时间和空间,沟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创造和文明建设,传承和发展古桥文化对嘉兴来说意义重大:

(1)有利于打造嘉兴古桥文化名片。嘉兴素来以“江南水乡”著称,重视古桥文化可以在“小桥流水人家”基础上深入挖掘古桥对于水乡的独特意义,打造专属文化名片。

(2)有利于探丰富嘉兴水乡文化。嘉兴的运河与船源远流长。“南船北马”,船和马历来是我国南北方的主要交通工具。作为水乡的嘉兴,它的发展离不开运河和船。桥梁横跨运河,与船只联系紧密。嘉兴水乡文化构建中,运河、古桥、船缺一不可。

(3)有利于丰富古代嘉兴人文研究,为嘉兴古代人文历史研究补充资料。古桥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多彩。从楹联、诗文、史说这些形式中传达出来的古桥文化,丰富了嘉兴人文历史的内容。

4 结语

嘉兴市是杭嘉湖平原上以京杭运河为骨干的水网中心,也是长江三角洲悠久的水运码头。作为水乡的嘉兴,它的发展离不开运河和古桥。大运河的开凿,改变了嘉兴原有的地质风貌,使江南文化特征逐步凸显出来,成为嘉兴城市文化之源。运河文化与嘉兴城市文明已经密不可分,而古桥作为沟通两岸的交通设施,也在发挥经济作用的同时,正以它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运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古桥文化在丰富运河文化的同时,也以它独特的内涵揭示了嘉兴江南水乡的文化基因,古桥保护与文化传承逐渐发展成为嘉兴江南水乡文化大市建设的重要工程。在这样的重要时期,嘉兴文化构建更要以嘉兴古桥文化研究为抓手,守住城市的历史根脉和文化基因。

【参考文献】

[1]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政协浙江省嘉兴市委员会.《运河名城:嘉兴》[M].北京,文史出版社,2015.18.

[2]嘉兴市档案局(馆)、嘉兴市档案学会.《古桥风韵》[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

[3]胡奇伟、周晨、姜浩.《阅读运河》[M]上海交通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古桥嘉兴楹联
《初心》
嘉兴学院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浙江嘉兴卷
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古桥研究概述
孔府的年节楹联
嘉兴:两条底线之间的平衡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
楹联简史三字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