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余华
叶圣陶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做,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做。”这句话浅显又深刻地阐述了重视读写实践的重要性。师生双方有了“轻松的环境”,在具体的教学中,抓住根本的因素——语言和内容,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强化读写实践,就能夯实学生写作前进的每一个步伐。
“把课文讲好,让学生学习每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语言是怎样运用的,这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强化读写实践,在扎实有效的实践中,稳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读,习得语言——写言
课文作为例子,首先必须具备优美自然的语言。这种语言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语言范型”,它作为一种“典型”,自然较容易为学生所感知,并通过读,在学生的大脑里留下印象。随着次数的增加,这种语言逐渐被存储起来,一旦学生需要表达某个意思,他就会较自然地闪现出某个字词来。如学生很高兴,他會想到“快乐”“开心”“愉快”等能表达他这种心情的字词,这就是一种语言的习得。习得语言,积累一定量的语言,是表达想法,即写话习作的最基本条件。渐渐的,语言积累的丰富、积累量的增多,会带来一种“质”的转变。比如同样说花儿很美,学生会用上“真漂亮”“真好看”“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等。
“多诵读,才知道怎样润饰字句。”被“润饰”的字句,就是学生语言积累上的质的转变,更是语言应用上的质的进步。同样说花儿很美,学生用上比喻句,说“花儿像妈妈的笑脸一样灿烂美丽”;用上拟人句,说“花儿展开美丽的笑脸,迎接新一天的到来”,背出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学生在结尾处往往写道:“这真是开心的一天”或者“我们开心地回家了”。学习《难忘的一天》最后一段:“离开展览馆,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的灿烂。我忘不了这一天,忘不了肩上担负的责任。”引导学生多朗读,积累“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的灿烂”这样的句子,学生作文的结尾有了很大的变化,表达高兴的语言方式多样化了。这些都是在朗读中感受到的,在写作积累、实践中改变的。所以,要加强阅读教学,多朗读,多诵读,重视语言的习得,为写话提供高质量的“语言范型”。
二、读,积得情感——写情
习作评价的一个方面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我们不能忽视文本内容对激发学生情感的作用,而应让学生通过读文本获得不同的感受。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于激发学生情感,积蓄情感、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教学《陶罐和铁罐》,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朗读,体会铁罐和陶罐的性格特点,能充分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激发写故事的欲望,为学生理解写好故事人物的性格情感做好铺垫。又如教学《穷人》一课时,重点读出桑娜“忐忑不安”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哦”有两个读音,即“ò”“ó”。课文出现了四次,每次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总能熬过去”表现了什么?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表现渔夫当时的心情?课文用了多少个省略号?分别表示什么?用什么样的语气、语速来表现才较准确?对于多个感叹号,怎样读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这样通过指导、讨论,学生尝试多次、多形式地感情朗读,与语言对话,逐步感受出了语言的朴实、准确,体会出了穷人人穷志不穷、互相帮助的可贵品质,积蓄了情感,为写铺路。
因此,阅读教学时,要特别重视给予学生感受、体验情感的空间;写时,注重引导学生投入情感,以读促写,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写出真情实感。
三、读,获得认识——写识
读,除了使学生对语言有了认识外,还能对课文的表达形式有一定的认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思维。比如《赵州桥》的学习中,学生获得了知识,增加了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也认识了说明文的表达形式和课文的构段方式。再请学生写一些事物,如文具盒、垃圾箱等,让学生带着对这些事物的认识,带着对表达形式的一些认识,用上列数字、对比等方法安排好段落,写出了文具盒、垃圾箱的特点和对它们的看法,锻炼了思维方法。可见,以读促写对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发展学生思维有切实的作用。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积累认知、锻炼思维的重要方式,这些认知的积累和提高,这样的思维训练和提高,和习作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也是作文起步时要着重考虑的。
四、读,获得兴趣——表达
以读促写,由读到写,由写到读,语言和思想双向互动地进行着。读可以习得语言,丰富情感,提高认识,但如果学生没有表达的欲望,则是我们教学的最大失败。这欲望就来自他们对写作的兴趣,所以我们应该在培养学生兴趣、保持学生这种兴趣上下大功夫。读有趣的故事,读优美的课文,读他们喜欢的文章,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趣和美,激发他们想说、想写的兴趣,让学生想表达自己、展示自己。比如学习《荷花》一课,学生在朗读、品读中感受了荷花的美、语言的美,特别是第四自然段,在抒情优美的朗读中,学生和作者似乎融为一体,陶醉在美妙的想象中。借此机会,创设情境想象:“你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你会怎样呢?”此时学生都跃跃欲试,想说的、想写的都有。这样的读,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美、情境美,说、写、表达水到渠成,更有实效。
又如学习《穷人》时,学生感受了人格品质的美,总有想试一试的热情。这时写一写以后可能发生的故事,有的写了他们生活变得美好了;有的写他们生活依然艰难,但仍保持着那善良的品质;有的写渔夫一家对西蒙的孩子倾注了深沉的爱……从学生那有感情地朗读、时时回味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这样的读写结合形式兴趣很大。写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写的片段,在班上交流,读他们自己写的故事,讲他们自己写的故事,读他们写的想法,让他们的想法得到充分的展示,再进行多次的肯定和激励,学生就会内化为真正的兴趣。写了,有所用了,学生在读与写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就会内化为真正的需要。
学生有了读与写的兴趣,有了对读写的正确认识,表达就成了一种需要。表达无时不有,读写自然会事半功倍,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也是学生所期待的和想努力达到的。
写作的起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课文范例的榜样作用,强化读写实践,多读、多写、多练,夯实学生写作的每一个步伐,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