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璐
(作者单位:锦州医科大学)
在网络技术不发达的过去,编辑和记者获得新闻素材都是被采访对象提供或是新闻从业人员到处奔走获得的,正如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新闻学家邹韬奋对记者提出的素质要求:耳能听、手能写、腿脚能奔走。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新闻从业人员再也不需要四处奔波,编辑可以轻松通过网络的庞大数据资源查询到自己需要的内容,网络信息的整合功能也使查找的信息全面、广泛,无需每个新闻都奔赴现场或与记者沟通。由此可见,网络消息的时效性和普及性,使编辑足不出户就尽知天下事。同时,编辑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到受众反馈,第一时间了解受众需求以调整编辑策略,使自己编辑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发挥至最佳。
相较于传统的约稿或组稿方式,通过微信、QQ等新型技术约稿和传输稿件等,既方便又快捷,编辑节省了去现场采访和与记者约稿的路途时间,可以用更多精力在报道内容的深度上面。同时,在融媒体环境下,编辑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社交软件及时互动,实现资源共享。
在新媒体的平台上,编辑可以不再考虑版面多少和时间长短,可以根据受众需求在新媒体平台上自由调节推送信息的时间和内容长短。经典的新闻倒三角结构在网络上最为适用,首先编辑可以将最重要的内容写在开头,然后写次要和补充性内容,受众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需求自由安排阅读量。解决了读者有时想了解更加深入和扩展性的内容,却苦于传统媒体版面受限而无法追根溯源的苦恼。
由于网络信息的公开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降低,如果没有专业的新闻从业者把关,受众很容易被错误的信息误导。编辑的首要功能就是新闻的把关人,由于长期从事新闻编辑和报道工作,他们有强烈的新闻敏感度,有能力也有责任帮助受众分辨庞杂网络信息的真伪,从正面引导受众的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的思考方法,却可以影响人们思考内容。在媒介激烈竞争的当下,编辑不仅是文字工作者、媒体形象的设计者,更是整个媒体编辑方针的主导者,其作为与受众直接联系的人,能在最短时间了解受众需求,从而正确把握新闻宣传的导向,合理规划、组织采访和撰稿,从而制作出一篇好文章、一个好版面。
从播客、博客、微博到微信,受众已经越来越习惯应用方便快捷的方式获得讯息和与人沟通,编辑如果还是故步自封,停滞在纸质内容的编辑上,就会很快被时代淘汰。现在广播电台、电视台都有自己的官方微博,用以发布相关节目预告或是娱乐性、生活指示类等内容,吸引受众,稳固受众群体,通过及时更新页面内容,如新闻讯息类、生活指导类、故事类、心灵鸡汤类等内容与读者建立良好的沟通,通过评论等功能第一时间得到读者的反馈,以最大程度满足读者需求,从而在媒介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媒体想要获得长足发展,对发布的内容和排版设计进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在内容方面,编辑要有强烈的新闻敏感性和政治敏感性,对国内外形势和社会性事件走向有清醒的把握;还要合理地规划版面格局,力争制作出优质的内容和有内涵的信息。采用最新的编辑思维,使内容既符合国家政治导向,又吸引新时代读者。排版方面,眼球经济时代需要发布的消息能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读者,引导读者继续阅读内容。所以为了吸引读者注意,编辑在排版设计方面应具备美学素养,熟练掌握排版和修图等软件,通过对素材的精心选择、图片的效果处理、色彩的搭配及插画、漫画等的合理运用使报纸版面美观、活泼,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同时,在读题时代,标题的设计和创新也是吸引读者的一大法宝,标题是否吸引人决定了读者是否有兴趣阅读新闻具体内容,但是要注意保证媒体的品味和方向,避免使用耸人听闻和过于夸张的方法。
新技术手段发展带来的是对编辑能力多样化的要求,这需要编辑掌握各种媒介的特性和方法。融媒体时代的编辑须加深“互联网+”意识,树立起为受众服务的观念,使自身具备良好的策划水平。同时具备新闻敏锐性,体现新闻真实、有效、准确和客观等特点,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将信息进行完美整合和处理,然后再传播给读者,做一个跨媒体的多方位发展的综合素质突出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