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帅
(作者单位:禹州市广播电视台)
新闻采访的理想状态就是在新闻发生后记者应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进行采访报道。此时,除了一些较为专业性或模糊性的问题记者需访问必要人物以外,大量事实都需要记者通过现场观察获取。新闻要求“用事实说话”,但是也不能贸然采访,应根据新闻现场或采访环境进行访问。在采访过程中,应对访问内容进行详细记录,且做到察言观色,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开展新闻采访。由此可见,在新闻报道中观察采访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不仅有助于记者及时发现新闻,还能对记者访谈采访中存在的缺陷加以弥补,以此获取更真实、更可靠的采访资源,避免新闻失真。
第一,有助于记者获取第一手资料,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文学作品不同,新闻更注重真实性,不能单凭想象杜撰捏造,新闻事实来自于生活,且与实际相符。俗话说 “百闻不如一见”,只有达到新闻现场,记者才能获知事实真相。如果仅仅依靠网络、电话等途径获取新闻材料,根本无法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取得的资料极可能为第二手资料,经不起时间的推敲,也无法保证新闻的可靠性。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假新闻往往都是道听途说的结论。
第二,有助于记者深入新闻现场,身临其境更易获的真情实感。“触景生情”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同样要做到触景生情,只有通过自己的现场观察和真实感受,才能被眼前的事件所触动,才能获得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也才能将传播效果更好地发挥出来。但在实际工作中,枯燥乏味的新闻作品极为普遍,之所以不能打动读者,主要原因在于报道内容不感动人,没有将记者的感情充分体现出来,枯燥的言语、生硬的文字,只会让人产生距离感,难以引发共鸣。为改变这一现状,记者必须俯身于现实生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现场观察和感悟,先感动自己,再感动他人。
第三,有助于记者获取大量细节,保证报道内容的丰满,使新闻更具生动性及形象性。作为新闻的基本元素,细节在构成事实的各个元素中,是具体的、细小的情节。于整个事件而言,作为其主要构成部分,细节可能是事件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个表情,看似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但却极为关键,对整个报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新闻报道中通过细节可将读者拉入新闻现场,让人身临其境真实感受到现场的氛围。
第四,有助于媒体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能够为其提供有效的证据。开展批评报道是新闻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重要体现,新闻媒体战斗力强弱主要取决于其能否保持公平公正的心态开展批评报道。媒体要积极挖掘第一手资料,为开展批评报道提供有效的证据。新闻素材的误差可以通过直接观察采访和现场目击最大程度地减小,从而确保批评报道准确无误,具有说服力,批评报道通过观察采访能够使批评对象口服心服。
新闻素材客观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记者想要获得好新闻,善于进行观察采访是关键。一是记者在缺少新闻线索的情况下,通过细心观察能将很多生动的新闻线索挖掘出来。但是对于不善于观察采访的人来说,对同一事物却难以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二是在新闻报道中,记者通过现场的细心观察采访,能够通过某一细小情节挖掘出新的新闻线索。在进行新闻报道时,经常会出现众多媒体单位争先恐后地报道同一则轰动的新闻事件的情况,但内容却大同小异,无法吸引观众的目光。但有一部分记者却善于观察,通过现场采访寻找新的角度,找到新的切入点,将其报道的内容写的与众不同,能够吸引众多人关注。
在新闻事件现场,对于媒体记者来说,运用镜头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采访,不但能够增强报道的现场感,而且能够提高新闻的可视性和可信度,同时还可以有效弥补当事人不配合或阻拦采访导致的真实情况采访不足问题。在现场观察采访时要多运用自己的听觉和视觉,尽可能减少口头介绍和文字简报形式的新闻报道。如果记者没有前往现场,利用第二手资料编辑新闻内容,其报道的真伪性会受到一定质疑,其中的很多细节无法得到验证。新华社记者张严萍就是一个善于调动所有器官进行观察采访的人,在其对感动中国人物王顺友进行采访过程中,面对腼腆且不善言辞的采访对象,张严萍只能从观察入手,在简单的交流中寻找采访突破口,当发现王顺友的最爱是陪伴他身边的马时,立刻以马为切入点,使王顺友打开话匣子,从而对王顺友的事迹进行一点点的挖掘,最终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当王顺友再次见到采访他的张严萍时,激动到落泪,嘴里寒暄着:“你写的,我看了,你最明白我心头。”著名教授蓝鸿文也曾说过,每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都离不开记者的成功观察采访。
第一,观察与询问相结合,寻找精彩新闻细节。在采集新闻素材时,记者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捕捉能力,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凭借锐利的“新闻眼”在现场寻找精彩的新闻细节,防止将重要的新闻信息遗漏掉。但是很多时候,仅通过观察很难了解新闻背后的隐藏内容,还需要通过观察与询问相结合的方式深刻了解人物的特点,准确掌握事件的变化,捕捉那些现场新闻的细节,真正实现对人物和事物的“望、闻、问、切”,使得出的新闻报道个性鲜明、真实形象、富有吸引力。
第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抓住事物明显特征。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整体观察能力被称为宏观观察,其重点在于概括事件全貌,认识事物外表,从而对事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细致地观察有特点、有个性的新闻人物、事件被称为微观观察,其重点在于寻找事物的特征,从事物内部看透,厘清新闻的价值,从而将新鲜的新闻材料挖掘出来。在新闻报道中,记者要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使观众在看到大场景的同时能够找到新鲜点和兴奋点。
第三,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挖掘新闻现象本质。不同的观察者对相同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说明观察者的视觉信息接收和加工过程受内部经验系统的影响。记者要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在获取新闻第一手资料后深入思考报道的内容,将事物的本质看透,对新闻的精髓进行挖掘,从而使新闻报道的质量得到提高。如果只是通过观察来整理新闻信息,那么最终形成的新闻报道就会不具备深刻性,无法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升华。
在新闻报道中,观察采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但能使记者获得第一手资料,而且能使记者挖掘事件或人物中的细节。新闻记者要对现场采访的机会进行充分利用,对新闻事件的有用信息进行及时挖掘,从而更好地为新闻报道工作服务。另外,在实际观察采访中,记者不但要熟练掌握现场观察的方法和内容,而且要围绕主题随机应变,通过各种方法灵活适应各类新闻现场,进而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使写出来的新闻报道真实、形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