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媒体融合下的民生新闻发展路径

2018-02-21 23:51刘爱华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6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新闻节目民生

刘爱华

(作者单位:自贡市广播电视台)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传统媒体面临巨大冲击,而被迫变革。此外,近几年随着对互联网普及率的逐渐上升,在社会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被凸显。而这一现状促使来自学界及业界的专家们踊跃投入到有关新媒体的研究中,但有关它的概念仍未统一。鉴于此,本文选取多数人比较认同的概念界定,新媒体指的是依托新技术而出现的一种媒体形态,相比于报纸、广播及电视等传统媒体,互联网新媒体被称为第四媒体,而手机被称为第五媒体。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是以报道聚焦于普通老百姓,题材来自老百姓的生活、情感、意向等方面的新闻形态。先于2002年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开播之前,2000年自贡电视台《盐都播报》已经推出自己的民生新闻节目,一经播出,备受当地观众欢迎,并覆盖周边省市纷纷效仿,成为当地电视新闻节目的宠儿。纵观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可知它并未停滞不前,而是始终在理念和技术设备上创新和变革,尤其是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各类社交媒体的出现,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及变革的步伐更是不断加快。

1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瓶颈

电视民生新闻自诞生之初,便迅速成为各电视台的节目宠儿,其主要原因是它满足观众使用媒介获取相关信息的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题材来自老百姓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这使得节目贴近于民、服务于民。其中,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件主要指那些与他们的衣食住行、工作生活有关的事件。而且,民生新闻的报道视角主要聚焦在普通及弱势群体身上,并以人文的叙事手法呈现出他们的生活状态,从而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第二,电视民生新闻涉及的题材范围较为广泛,新闻事件来源真实可信,比较容易引起普通大众的情感共鸣。第三,电视民生新闻的叙事方式人文化,说新闻的方式,像邻居拉家常一样亲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新闻亲民性。但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形式下的民生新闻虽然拥有大量传统观众,但是在潜在观众群的数量方面,却不容乐观。为此,这就要求电视民生新闻知道自身在媒体融合下所遭遇的瓶颈,方能以融合的方式制定出解决瓶颈的方案。

1.1 渠道化冲击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传统媒体下的民生新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观众群体的分流方面。据国家互联网络中心(CNNIC)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截至2017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由此数据可知,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上升,人们对于新媒体的依赖程度逐渐加强,这必然导致新媒体会瓜分传统电视媒体的观众,同时,新媒体除了作为一种传播渠道外,还具有多元化的传播优势,比如相比传统媒体,广告商在新媒体上投放广告,其时效性、便捷性等方面更快速、便捷,而且成本低、周期短。为此,新媒体成为广告商投放广告的首选载体,而这也导致需要广告支撑运营的传统媒体遭遇困境。

1.2 同质化严重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内容同质化现象过于严重,这主要体现在,假如某一类型的节目在某电视台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后,那么其他电视台便会纷纷效仿,开办同类型电视节目。但是效仿创办的背后,却是节目模式雷同,在节目的题材、节目内容及节目形式上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此外,一旦这类节目模型化,那么各电视台便会拿着这样的模型,像流水线生产一般,套用模型成批成量的生产出层次各一的新闻内容来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因为这类节目在节目定位上的偏移,制作形式还显粗糙、导致观众对此产生审美疲劳,从而节目收视率下滑,生存危机出现。更为严峻的是,个别电视台为了博观众眼球,不惜违背新闻原则生产出低俗化、媚俗化、庸俗化等三俗节目,甚至出现假新闻,比如北京电视台制作的《纸做的包子》新闻节目,这期节目的播出在当时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但是后经查实为假新闻,从而严重有损北京电视台的公信力,并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1.3 浅显化内容

电视民生新闻在选题及内容表现方面,已经很好地体现了贴近群众、贴近百姓及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但是如果电视民生新闻把报道的视角更多地聚焦在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等琐碎的新闻题材上,一方面浪费媒介渠道资源,另一方面也不符合电视台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并极易引起观众的反感。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应从深度、力度及广度方面努力,帮助大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

2 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新路径

2.1 利用新媒体资源

前文谈到,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传统电视媒体的民生新闻带来了巨大冲击。为此,民生新闻应依托技术优势,探索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即除了从内容上做到三贴近,还利用新媒体的时效性、快捷性等传播优势从渠道和平台上力求贴近。这一努力方向,解决了民生新闻的选题范围狭窄的难题及拓宽了它的传播路径。根据国家互联网络中心(CNNIC)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网络用户群的庞大,而且广泛地遍布在不同地区、行业等中。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他们中的每个人在技术赋权的前提下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信息传播中。因此,在新媒体融合环境下,受众可以借助新媒体渠道关注到更为广泛的社会热点,同时,也对电视民生新闻的选题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这个选题的来源完全可以借助和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对于民生新闻而言,只有以草根的方式融入到老百姓生活中,如实叙述出他们的生活及意识形态,才能熟知他们的困惑忧虑,及把握住他们的情感诉求,从而提炼出社会的热点及焦点话题。为此,电视民生新闻在运用新媒体方面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利用新媒体的快捷传播特性,挖掘更有深度的新闻素材,并且可通过社交平台获取更为广泛的新闻线索,从而在新闻来源上拓宽民生新闻的选题范围。二是在上文的利用新媒体拓宽信息源的基础上,更应参与到平台之中,通过与网络用户的交流,熟知他们对于所报道民生新闻事件的态度,从而从传播效果上提高受众对于民生新闻的认识。三是民生新闻的语言,应利用新媒体,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不同的媒体形态,在新闻语言上贴近百姓生活,让新闻文本形式为他们喜闻乐见,进而看懂理解民生新闻。如江苏省比较有影响力的民生新闻栏目《徐州夜新闻》,它依托新媒体技术,在新浪微博平台开通官方微博,并在创立微信公众号,从而拥有几十万的核心受众群体,有效扩大了栏目的受众群体及影响力。而且,在运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栏目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及舆论引导功能,挖掘及调动新闻信息的素材库,将电视媒体拥有的强公信力、采编播团队专业等优势嫁接到新媒体上,编排出符合新媒体传播特征的诸如“夜莺播步队、夜莺视频汇、夜莺爆料台”等固定话题版块的微屏版面,有效规避碎片化传播劣势,并以最快速度传播有关地区的大小情,突发事、新鲜事、疑难事等新闻资讯,从而增强栏目渠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2.2 拓宽话语空间

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有着参与社会热点事件讨论的急切渴望。这使得20世纪20~40年代的魔弹论完全失效,并且受众在技术赋权下,其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发挥空间。因此,以老百姓生活作为选题来源的民生新闻在其可持续性的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响应这种主观能动性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

首先,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过程中应以树立群众意识,即采访、尊重他们,为他们提供足够广阔的话语空间,并将这些素材编辑到新闻文本中,促使电视民生新闻反映老百姓的诉求及呼声,从而引起他们在情感上的共鸣。其次,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诞生,人们的媒介接近与使用的媒介的权利被高度赋予,所以更应该发挥社交媒体的低门槛优势,让更为广泛的受众参与民生新闻报道中,并为其的可持续发展献言献策。最后,民生新闻栏目可以利用社交平台,及时有效的发布新闻动态,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监视环境、协调关系及传承文化的功能,也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参政议政的机会。也就是说,民生新闻栏目若想在社交平台上俘获受众的眼球,就必须研究受众的需求规律,如90后徐州小伙李琦在《中国好声音》第二季获得全国总冠军,《徐州夜新闻》这档民生新闻便抓住报道时机,对他进行专访,并采用微博直播及网络互动的方式与李琦的家乡人及粉丝互动,以致众多观众把眼球锁定在《徐州夜新闻》栏目及它的官方微博,并关注李琦成名过程中背后的辛酸。

2.3 发挥舆论监督节目优势

内容为王,渠道制胜,新旧媒体在做渠道竞争的同时,也在角逐符号资本,即内容。舆论监督类节目发展至今,已有数十年播出历史,并涌现出一批诸如《焦点访谈》式的经典栏目,赢得广大受众及新闻界的好评。也正是因为舆论监督节目的出现,促进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使得更多的民生新闻报道中发挥着出舆论监督的功能,并且舆论监督节目内容涉及民生工程。但无论是舆论监督节目还是民生新闻节目,还是两者具有的节目类型,其真正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及影响力的节目依旧是传统媒体中的新闻信息及信息运营商,其工作者可以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在错综复杂的新闻事件及千头万绪的信息海洋中理清新闻脉络和捕捉事件细节,这种专业主义视角下的新闻在深度、广度及力度上是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无法替代的。所以,在新媒体融合环境下,民生新闻栏目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首先树立舆论监督的理念,其次尊重舆论监督的发展规律,进而成功打造经典型的舆论监督类的品牌民生新闻栏目。此外,新媒体的特征之一是互动性强,因此民生新闻栏目在舆论监督功能的发挥上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征,搭建全媒体传播平台,即引进现代网络元素,强化传受双方的互动意识,并且民生新闻利用全媒体中的不同类型媒体的特征,将新闻内容精准细化加工,从而将单向灌输式的传播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的互动传播模式。

3 结语

自2002年《南京零距离》的开播,国内各地区掀起一股民生新闻热,主要表现在各地区电视台以《南京电视台》栏目为节目模式,创办属于本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纵然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可知其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取得了不菲成绩,但是因新媒体的出现,从而对传统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造成冲击,主要表现在渠道、模式、内容等方面。为此,传统电视媒体不得不认识到新媒体所具备的优势,同时探究出适合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此外,前文谈到,民生新闻因其报道视角平民化、取材内容民生化及故事叙事人文化等特征,能够如实地反映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在新闻价值的含量上甚高。笔者认为,在新媒体融合的传播环境下民生新闻应继续将真实性的报道原则作为首选理念,发挥新闻报道的舆论引导功能,依托新媒体融合发展优势,在资源、话语空间及舆论监督等方面探求其可持续发展路径。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新闻节目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纸媒是怎么做起一档新媒体音频新闻节目的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融媒体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试析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节目策划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