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报道中出镜记者的素质能力浅探

2018-02-21 21:20余嘉璐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4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

余嘉璐

(作者单位:1.中国传媒大学;2.泰州广播电视台)

2008年对中国媒体人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年初南方雪灾历史罕见,年中汶川地震震动全世界,这些突发性、持续性的灾难唤醒了中国社会的公民意识,直接推动了中国媒体的进步。通过对历次突发事件报道的总结,并随着我国媒体应急机制的建立和直播技术的成熟,我国突发事件的报道日渐增多,但是留给媒体人,特别是留给出镜记者的准备时间却越来越短。奔走在新闻一线的出镜记者必须具备优秀的专业和个人能力,才能最大化体现报道价值,传递采访现场信息。

面对突发事件报道,出镜记者承担着越来越高的期待和责任。在2008年之后的沉船、爆炸等新闻报道中,一批各具特色的出镜记者开始崭露头角。但同时,一些记者在采访中出现的逼问受害者、强行采访等问题,也引起业内反思。在媒体融合日趋完善的今天,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开始发挥核心和品牌作用,不仅是个人形象的展现,体现了背后平台的实力。笔者通过理论结合工作实际,分析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出镜记者的素质能力,为随时可能到来的突发事件报道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做法。

1 出镜记者的定义

在朱羽君、雷蔚真的《电视采访学》中,出镜记者的定义是:该定义只提到了采访一个环节。而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可以将“出镜记者”定义为:通过镜头,传递新闻现场信息的记者或现场主持人。其中应包含三个要素。(1)通过镜头。这里的镜头不仅指摄像机镜头,也包括手机或者网络摄像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出镜记者通过网络和手机发回现场的情况也越来越多,所以也应被算在“出镜记者”的范围之内。通过镜头传递信息,受众的第一感受十分重要,对记者的外在形象、综合能力等需要第一时间获得受众认可和信赖。(2)传递信息。出镜记者到达新闻现场除了要迅速、及时、有效地反应现场实况,还要对相关信息做拓展延伸,也可以根据需要即兴点评等。(3)在新闻现场。这里的新闻现场,一般指新闻发生的现场,如一般性新闻事件和突发事件,本文的讨论将聚焦于突发事件的新闻现场。

2 突发事件的定义

在百度百科上,突发事件的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对出镜记者来说,突发新闻事件充满挑战性,由于不可预知,出镜记者几乎没有时间去了解、策划,但出镜记者需要在抵达现场之后,迅速完成信息获取和甄别,建立连线发回报道。甚至因为早期信息量不足,需要边了解事件边发回报道,信息采集和现场报道同步进行。笔记经历过的两次突发新闻事件,即运河沉船事故和化工厂储罐爆炸,都是笔者在做其他采访报道时,因为距离现场近而被临时调派过去的。

3 突发事件报道中出镜记者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出镜记者,想要快速、准确、客观、全面地传播信息,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个人能力。专业素养应包括三个方面,即政治、职业和心理素养。

3.1 政治素养

任何一个电视台都有自己的政治立场或政治倾向。任何一个电视台都会受到地域、社会、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即便是号称新闻自由的美国,各大媒体也有自己的政治倾向。我们熟知的CNN、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的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都偏向于自由派的民主党,而福克斯新闻等媒体偏向于保守派的共和党。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必须深刻且清醒地意识到电视在党的整个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做好新闻现场的第一把关人,对符合国家、集体、社会、人民利益的多做报道,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新闻政策的前提下,做一个将最贴近事实的真相传达给观众,并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把关人。

社会责任感也是新闻工作者政治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出镜记者的社会责任感会体现在采访中描述的内容、角度、语气、神态、褒扬、批判等各个方面。新闻现场情况复杂,出镜记者要能迅速找到事件的核心和最佳新闻点。能不能报,能不能说,必须要有明确的判断。只有胸怀社会责任感,才能抓住事件的本质。以人为本,这样的报道才会有分量,才能彰显出镜记者和报道的影响力。

3.2 职业素养

作为合格的出镜记者,扎实过硬的新闻业务基本功是一切报道工作的前提。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可以节省时间并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新闻现场瞬息万变,出镜记者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第一时间引导受众了解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影响等信息。如果到达新闻现场还困惑于从哪儿说、能不能说等问题,顾此失彼,手忙脚乱,势必会错过最佳报道机会,形成处处被动的局面。

同时,长期从事一线工作的出镜记者,如果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往往会出现节目形式雷同、思路枯竭、激情减退等问题。传媒界发展日新月异,记者也同样需要打开自己的眼界、拓宽思路。站在世界新闻发展的前沿去学习了解优秀的节目形式和新闻理念,有利于指导工作实践,提供借鉴价值并开启新思路,重新点燃新闻激情。

另外,出镜记者必须善于发现并捕捉新闻细节,才能使报道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在2016年发生的江苏靖江德桥仓储火灾事故中,我们有幸跟随消防员进入火场拍摄报道。我们当时距离着火的危险品储罐只有不到50米,穿全套消防装备的他依然被高温烤得几乎窒息,他说:“我现在距离火场不到50米,强烈的热浪让我感觉到全身针扎一样疼,甚至我话筒上的台标都开始融化了”(摄像特写),“但我还不是站在最前面的人”,镜头转向火场前:“我们的消防员奋斗在距离火场更近的地方,很难想象他们正在承受着怎样的煎熬。”这样的出镜报道体现出了现场的惊心动魄,比单纯描述消防员的辛苦敬业来的更具说服力和形象感,也能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3.3 心理素养

稳定扎实的心理素养是完成一篇高质量采访报道的关键。对新闻事业充满理想、遇事冷静、开朗自信的出镜记者往往能产生良好的出镜效果。突发事件不可预测,几乎没有为报道留出准备的时间,而且天灾人祸等特殊现场,还会给初到现场的人以极强的心理负担,所以在面对突发事件现场时,出镜记者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能表现出惊慌失措、受到惊吓的情绪。

另外,在出镜地点的选择上,出镜记者要有所取舍,不仅要考虑不容易受干扰的最佳报道角度和视野,还要考虑到突发新闻现场的特殊性。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不能给现场救援等工作添堵是最基本的要求。汶川地震时就有记者为了一个最佳的报道角度和救援人员抢位置,引发恶劣的影响。一个能纵观全局不受干扰的报道点,不仅有利于迅速调整心态,进入工作状态,还能保证语言的逻辑性和流畅性,对突发事件现场作准确详细的描述和还原。

4 出镜记者应具备的能力

新闻采访报道是一项以理论为基础,强调注重实践的工作。在突发事件现场情况千变万化,随着信息获取量不断加大,事件脉络结构趋于完整,受众的关注点可能会发生变化,出镜记者要随时调整报道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报道方式。适当的报道方式也能使事件得到完整体现。出镜记者亲历新闻现场,有责任把现场情况及时传达给大众,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必须具有很好的表达、细致观察、团队合作和自我保护等能力。

4.1 综合表达能力

组织语言的能力是出镜记者做现场连线报道的核心技能。现场连线几乎都需要口语化表达。在没有时间斟酌用词,只能草拟腹稿的情况下,现场连线需要流畅完整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发音标准、语言流畅、逻辑清晰、用词准确,这不仅是出镜记者,也是任何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最低要求。而作为出镜记者,不能仅满足规范流畅准确的最低要求,还必须用形象、生动、充满个性化的语言来描述现场场景。特别是根据现场需要镜头做推拉摇移,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表达内容,还可以包括形象对比或者自己的想法等。

不仅能说,更要会说,每一句话都说到点子上。出镜记者开始新闻报道连线前要做到心中有数。如何切入?如何延伸?如何概括?如何评价?观众关注点在哪里?有没有更好的角度?怎样才能没有疏漏不留死角?这些问题需要在报道前准备好,有时候没有时间思考和准备,必须靠到达现场后的即兴口语表达,直接说出现场所见、所闻、所想。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前做好与观众的心理互换。出镜记者不仅是现场见证者、事件采访者,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特殊的、身在现场的观众,因此应提前做好心理互换,考虑观众最先想知道什么、能不能听懂、最想挖掘什么、对什么最感兴趣?从问题点出发,梳理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基于观众视角做出镜采访、报道和评论才能获得关注和认可。这要求出镜记者把功夫下在平时,反复通过多听、多看、多了解观众和尝试不同类型的现场报道来锻炼自己。

出镜记者的肢体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出色完成新闻报道的重要辅助条件。为了确保电视新闻的严肃性和客观性,记者通常在镜头前不会表露出夸张的动作,但是出镜记者会借助一些自然的面部表情或者适时的肢体语言,来进一步增强与采访对象和观众的沟通与对话,以更好地配合口头语言的表述,促使出镜采访能够更加顺畅有感染力。

4.2 细致观察能力

电视画面可以带来直观的视觉体验,这是广播和报纸所不具备的。观众完全可以通过视频画面加上出镜记者的现场解说,了解新闻事件中自己所关注的信息。一篇优秀的出镜报道,除了新闻事件本身重大之外,如何解读现场信息才是体现出镜记者能力的关键。如果说一篇高质量的报道中,新闻事件本身的分量占三成,那出镜记者对现场信息的描述和解读足以占7成。

新闻事件发生之后,大量媒体记者抵达现场,同一事件的海量信息迅速产生,又由于事件早期记者们获取的信息有限,发布的内容往往雷同。只有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的信息解读可以让观众在海量信息中眼前一亮。要想在同类新闻中脱颖而出,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可以从关注细节入手。想要在新闻现场发现并抓住细节,离不开细致敏锐的观察。这种观察包括充满人文情怀的瞬间、场景细节的展现、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举动,抓住常常被忽略的被采访者眼神、动作甚至情感变化。用大量细节描述来深化报道,不仅更能使报道有血有肉、充满温暖,还能抓住观众的心,获得社会的认可。

在2018年1月底,江苏遭遇持续大雪的袭击,江苏地区冬季很少下雪,社会和民众缺乏应对大雪的经验,很多车辆都是裹着一身厚厚的白雪匆忙上路。因为雪天路滑,交通事故也多了起来,各个路口也都有交警值勤。笔者在现场看到这样一个细节:一位交警趁着车辆等红灯的间隙,用手把每辆车上遮挡视线的积雪都推掉。“这两天各地都在经历严寒,而大雪中也有很多像这位交警一样温暖我们的人。”冻得通红的双手和交警不断推雪的镜头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感动。这位交警名叫阚金宝,他擦雪的动作和通红的双手被我们在现场用电视和手机镜头记录了下来,给报道增添了很强的感染力,也找到了新闻报道中的动情点,阚警官被誉为“最美交警”,报道也被央视采用。

4.3 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在团队基础上,发挥协作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在2008年前后的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如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等报道,一般要求出镜记者能熟练操作海事卫星电话发回报道。但是,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视、广播、网络同步直播已经常态化,各个直播平台的专业性不断增加。组建全媒体技术直播团队,深入细化每个平台的分工是当前的普遍做法。对团队的成员来说,比起“多能”更加强调“一专”,所以要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

电视新闻报道需要高度精确配合。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需要演播室、现场报道团队、编导编辑团队、技术支持团队、广播团队、新媒体平台团队等各大工种的配合与协作才能完成。不同工种不同团队的默契程度直接决定报道的质量。特别是突发事件直播报道中,出镜记者其他工种团队协同作战、分工负责、有效配合是节目成败的关键。

4.4 自我保护能力

对记者来说,在报道中亲临现场体验一些悲惨事件并感受切肤之痛是职业需要,而例如自然灾害、车祸、空难、事故等突发事件,如果现场过于惨烈或者超过了记者的心理防线,就可能会造成精神创伤。一般情况下,精神创伤的定义为:“超过个人通常体验的,并可能对个人造成潜在生理伤害的任何事件。”2004年凤凰卫视现场采访印度洋海啸的记者,在看到了印尼海啸灾区上千具尸体之后濒临崩溃,现场号啕大哭,即便报道结束脑海中也会时常重现那悲惨的一幕,工作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而精神创伤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人们总是忽略精神创伤带来的影响,但实际上它带来的影响比想象中的要严重得多,有时候甚至是毁灭性的影响。

精神创伤是一种心理本能,它的目的是唤醒人们大脑皮层中对潜在危险的防范意识。最开始,心理学家们从越战后的退役老兵身上发现了这种职业创伤和压力过大造成的严重后遗症。后来进一步研究发现,不仅是战争会造成这种伤害,经历过灾难、车祸、暴力或重大疾病的目击者或幸存者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记者也是如此。接触采访各类事故或灾难中亲历者的记者,自己的精神状态也容易受到影响。

如果目睹痛彻心扉的悲惨场景或倾听过他人特别不幸的遭遇,记者可能需要经历数周的压抑状态才能从中恢复过来,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所以,经历类似报道后一定要在近日内想方设法放松一下自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放松方式,一定要去放松。体育锻炼、瑜珈、欣赏艺术、和与有相同经历的同事交流所见所闻等,都是很好的放松方法。但一段时间之后,如果这种压抑状态还不能结束的话,就要考虑寻求心理学专业人士的帮助。

尽管大多数人在经历精神创伤后会自行康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精神创伤是可以慢慢累积的。多次经历突发事件报道的记者内心的矛盾冲突可能会被自己或者家人忽视,但介于精神创伤可能带来的自杀等严重后果,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5 结语

突然发生的各类新闻事件,因其不可预测性,对媒体和出镜记者都是巨大的考验。这种考验可以成就一个出镜记者的个人品牌,也可能会毁掉一个媒体平台长期积累的良好口碑。要想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应对自如,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加一线锻炼机会,更要把功夫落在平时。所有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有出色表现的出镜记者都离不开长年累月战斗在新闻一线的锻炼与积累。只有脚踏实地,内外兼修才能在各类新闻报道中彰显个人和平台魅力,才能更好地为观众、为社会服务。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报道中短视频的传播应用
公共突发事件报道中新闻记者应具备的素养
化工园区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
县级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应用手机客户端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探析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
“融”时代的突发事件报道之“变”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