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电影《永生羊》的审美特性

2018-02-21 21:20梁佳铭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4期
关键词:哈萨克哈萨克族少数民族

梁佳铭

(作者单位:邯郸学院)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经常获得国际奖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持久的生命力;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以其出色的整体质量再现了它们的辉煌,如《冰山上的来客》《阿诗玛》《五朵金花》等,曾经是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经典之作。随着经济改革开放,中国的导演、编剧们大多数时候在用汉族的视角去看待少数民族电影,对少数民族的生活、民族信仰、民族文化等知之甚少,有的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少数民族电影日益萎缩,但新疆民族题材电影《永生羊》的出现给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中国电影人们带来了希望。

《永生羊》是一部少数民族电影,结合了新疆哈萨克人的独特语言、写作、生活习惯和心理素质。电影艺术拥有其他类别学科所没有的特质,我们把这样的特质称为电影的审美特性。作为一种少数民族电影,由于其民族特色,反映了新疆哈萨克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美学观。本文就哈萨克电影《永生羊》的审美特性展开分析。

1 文本叙事以“动物”指代、题材突破寻新意

《永生羊》的导演是回族人高峰,编剧和副导演是由新疆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担任。其中,演员也是由哈萨克族本地的演员来出演,他们基本都不是专业的演员,这样的设置使得电影更加自然。全片通过讲述20世纪初一位哈萨克族女孩爱情故事,全景式地对新疆这块土地的精神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给观众展示了一个大美新疆。这样的美,不仅是景色的,也是更多的人文气息的显现。

导演用动物“羊”来贯穿整部电影,并用“羊”作为象征,以隐喻人类在草原文化中永恒的生命美。电影的开幕,由一只蜷缩在雪域草原的小羔羊拉开,所以导演从一开始就暗示了这是一部与羊有关的电影。于是剧情在老人哈力的回忆下慢慢展开:女主角乌库芭拉美丽大方,是草原大户人家苏丹的女儿,她却被强行许配给了母亲的娘家人。哈力的叔叔凯斯泰尔却默默地深爱着乌库芭拉。在风景如画的夏季牧场上,乌库芭拉与花骑阿赫泰一见钟情并在自己的婚礼上和阿赫泰私奔。五年后,乌库芭拉守了寡,凯斯泰尔如愿与她结婚。但婚后,莎拉奶奶、凯斯泰尔叔叔和哈力精心照顾乌库芭拉,她却总也忘不了自己的两个孩子,最后还是离开了这里。从奶奶莎拉和乌库芭拉的经历中,哈力了解了牧人们的爱。这种关乎自由、关乎母爱、关乎责任、关乎永恒,就像影片开始拍到的留在岩石上的岩画一样,永远铭刻着自然轮回、生命传承的意义…… 电影的最后用了红脸老人的叙述,点出了全片的主题生命是循环往复的,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永生羊》与其他电影的区别在于它扩展了主题的界限,描述了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式。这种描述,对于曾经是纪录片导演的高峰来说是第一次。在一次节目中,他说:“干净其实也是这个片子的追求。所谓的‘干净’,就是希望这部电影可以用纪录片的方式原生态地展现哈萨克人的生活,而不需要任何其他因素。”导演认为,故事片的发展应该能够尊重现实,尊重人民的生活,尊重各国人民的语言和生活方式。所以导演在设定电影的背景时有意识地进行了淡化处理,将故事放在了20世纪初的天山深处,创造了无限丰富的内蕴,赋予了独特的视角。

2 电影声音美轮美奂,余音绕梁

新疆电影声音因素的审美特色。电影中的声音要素应包括人物语言、电影音乐和音响,可以起到传达信息、刻画叙事性或者非叙事性的人物性格,有时也会推进事件或故事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环境气氛的一部分,如时代背景、地方特色等,这些效果有时往往会在协同中发生效用。

2.1 人物对白

在社会环境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都处于急剧的变化当中。少数民族的文化也随之面临着迅速流失的危机。所以,让少数民族文化根深蒂固,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电影声音因素的审美特征电影中的声音元素主要包括人物语言、电影音乐和音响。电影中人物对白大多用哈萨克语,使影片更加真实自然,这是哈萨克族电影能够再现原汁原味的哈萨克族生活细节和宗教文化的重要保障。为了在电影中更加彻底地记录哈萨克文化,他们专注于捕捉真实元素。例如,上面提到的电影的作者和助理导演都是哈萨克人,影片语言用的哈萨克语、音乐旋律也是哈萨克诗人阿拜二百年前所创作的。电影主创们力图做成一部真正的哈萨克民族的电影。

2.2 音响

每个影视作品中的各种声音不仅是传递信息的象征,还补充了图片的内容,完美地匹配了图片并与观众进行了深刻的情感交流。影片中正是重视音响的效果,将具有新疆哈萨克族人民的草原生活的表征符号尽情展现,如乌库芭拉和阿赫泰私奔时骑的马的叫声,挥动马鞭的声音,大自然鸟的叫声,风吹动草原发出的瑟瑟的声音,还有阿赫泰赶羊时羊群的声音等。影片中大量的空镜头,展现草原全景的镜头时,不难发现都会出现具有表征意义的音响符号,时而羊群的叫声、时而风声潇潇。画面与声音的有利结合,带领观众进入一个真正的草原生活。

2.3 电影音乐

新疆少数民族电影声音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体现在电影音乐中。新疆少数民族电影的音乐一般采用新疆歌曲,哈萨克民歌主要包括反映畜牧业和狩猎等劳动生活的歌曲,赞美和怀念家乡的歌曲,如情歌、民歌等。曲调悠扬,节奏鲜明,富有舞蹈性,常有固定节奏贯穿始终,气氛热烈欢快,给人一种心胸开阔的审美感受,电影中花骑阿赫泰为乌库芭拉的婚礼唱歌时的音乐,欢快热烈,而此时乌库芭拉是不高兴的,她让旁边人把她的库布孜琴拿来,弹起了悲伤的音乐,以表达此时内心愁苦、痛苦的现状。片尾曲也是具有哈萨克族特有的音乐作为结束与升华。

3 新疆本土元素呈现画面的美

一个民族的情怀必定通过其民族渊源的文化所表现出来。电影在传言表意的时候不忘抓住新疆哈萨克族最具代表的表征符号,所以在审美选择上考虑到了新疆哈萨克族的宗教文化。哈萨克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特色的语言文化和生活特色,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会用歌舞抒发情怀及对生活的热爱。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同时哈萨克族还有节日礼俗、人生礼俗、婚姻习俗等民俗事项,以及尊老爱幼、热情待客、相互济助等生活习俗。电影的真实记录,让我们了解、知道了哈萨克民族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生产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使我们能更强烈地感受到哈萨克民族的历史、文化,也表现了创作者所蕴含其中的民族情感以及对于生命的思考。它所展现出的艺术特质是天然、质朴的,传达了“天人合一”“天地间人最贵”的人文精神传承,长久地勾起观众的心弦,呈现了哈萨克民族独特而不可替代的文化特质。

3.1 新疆哈萨克服饰文化

哈萨克族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他们的服装大多是要方便骑乘的衣服,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而成,影片中将哈萨克族服饰全面展现,莎拉奶奶头上的头巾、乌库芭拉头上的帽子,颜色绚丽的服饰,满身的银饰装扮、哈力成人仪式的小帽子……电影力求将原生态的新疆哈萨克族风情原貌展现给观众,正是这样一种对美的统一,才会有这部电影的诞生。

3.2 新疆哈萨克饮食文化

在其悠久的历史中,哈萨克民族创造了独特而丰富的民族饮食文化,并不断发扬光大。电影中,哈力去乌库芭拉家取火时索要的酸奶,正是哈萨克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还有在哈力成人仪式上,族长为死去的羊祷告,要杀一只羊,会把羊耳朵给两个小孩子吃,这都是新疆哈萨克族人民独特的饮食文化习俗。同时,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莎拉奶奶在挤牛奶,其中对奶类等牲畜的乳汁统称为“洁白”,他们非常珍惜,严禁玷污、浪费这洁白的乳汁。因为“洁白”是具有神圣和生命的支柱象征。所以,不要小觑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小到一个颜色、一个物件也许都蕴含了代表本民族的深远的意义。

3.3 新疆哈萨克宗教仪式文化

哈萨克族相信万物有灵,所以天、地、日、月、星宿、水火都成为崇拜的对象。马、牛、羊、驼等牲畜都有其主宰的神灵,青草是象征生命之神,河边的树是神木。他们相信世界上的一切都被众神所支配,善良的神为人们带来幸福,邪恶的神为人们带来灾难。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无处不在的宗教仪式。比如:哈力成人礼要有隆重的仪式;族长为小哈力剪去小辫子;族人依次拥抱小哈力,会杀去一只羊来祷告,象征和平与平安;乌库芭拉的婚礼会有花旗的人来助兴唱歌,婚礼也要连续举办40天之久……在苍穹之下宰杀羊做祭品最为让笔者印象深刻。影片中多次出现这样的场景,哈萨克人一遍又一遍地蹲在地上向天空祷告“你死不为罪过,我生不为挨饿”,这与其说是天人的沟通和交流,不如说是在向观众传达一种人对于自然、对于生命的一种敬畏之心的仪式。

一只因献祭而死去的羊换取的是一只在人的部落中活着的羊,一只在家族中缔结精神联盟的羊。新疆哈萨克族人民就是通过这一次又一次的“宰杀”“重生”,来诠释自己对于民族文化的崇拜、对于信仰的高度虔诚,来感恩人与生命的轮回。这也许也是我们对于“大美新疆、美好新疆”的最好诠释。

猜你喜欢
哈萨克哈萨克族少数民族
阿依努尔——献给一位哈萨克支教女孩
写作教学中融入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策略研究
哈萨克族小学生识字策略探究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天马双翼(一):托忒文在哈萨克与清朝交往过程中的媒介作用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哈萨克民族医学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初探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