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发展

2018-02-21 21:20韩亚雄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4期
关键词:公众深度受众

韩亚雄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涂光晋认为,读者对报纸言论版的阅读方式一般是“标题浏览→兴趣选择→重点阅读”,除对极少数感兴趣的文章通读全文外,大部分评论的阅读率很低。阅读率低带来的影响力大打折扣,使言论版叫好但未必叫座。报纸言论版就已经存在的问题在自媒体时代更加突出。

1 自媒体时代的新闻评论

自媒体时代的新闻评论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评论主体的变迁和网民阅读习惯的改变上。

首先,评论主体的多元化是自媒体新闻评论最显著的特征,广大网民成为评论主体。网民发表新闻评论的声音已经不比传统媒体及其专业评论员弱,网络新闻评论已经从“一家之言”过渡到了“百家争鸣”。

其次,就网民阅读习惯而言,手机成为国人阅读新闻评论的首选媒介。受众的移动阅读行为越来越偏向浅层阅读,其特征是阅读时间短、打开客户端频繁、阅读场合更加移动化和碎片化。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在竞争激烈的工作、学习压力下,面对海量的新闻信息,更愿意接受快速、浅显、新奇和娱乐悠闲的信息,相比新闻评论,网络上充斥的大量搞笑、戏谑乃至低俗的快餐式新闻无疑更符合大众胃口。

最后,新闻评论具有不同于一般消息的特点。新闻评论不应该像消息那样去适应受众浅阅读乃至撇阅读的习惯,新闻评论天生应该追求吸引读者进入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消息为了适应大众新的需求和阅读习惯,可以以微博短消息甚至一句话新闻或者标题新闻等形式出现,使受众“一瞥”就能了解。而新闻评论很难做到这一点,使人一瞥而过就了然的消息可能是一则写得好的消息,而让人一瞥而过的新闻评论肯定不是一篇好的评论。

2 提高新闻评论阅读率的几点建议

2.1 精确定位受众

大众传播的时代似乎正在或者已经让位于“分众传播”的时代,首先,分众绝不等于小众,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分众理论认为,受众在大众传播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理解上有着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这一点在广播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面对电影和电视的冲击,大众广播着实被打击得不轻,沉寂了许久。然而,这一媒介形式没有消失,反而以分众传播的形式重新焕发生命力。目前的广播电台分类极为细致,在音乐、交通、综艺等大类下还按照地域、人群、流派等细分了数十乃至上百小类,听众数万或数十万不等,且这些听众往往拥有极高的忠诚度。这种对口受众兴趣所换取的忠诚度,对提高新闻评论阅读率是极有利的。

2.2 职业评论员应争当“意见领袖”

涂光晋认为,“意见领袖”是指在传播过程中积极地为传播对象提供信息和对信息加以主观评断的人,同时对传播对象施加影响的积极分子。一些公共知识分子、专栏作家、社会评论家等,由于较多地针对公共生活中的热点事件和现象发表意见,对大众传播的影响较大,能够影响公众对社会事件的认知和态度,影响舆论走向。这些人在网络上有较高的关注度,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网友的积极性,形成一个聚集性的“话语场”,真正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

2.3 善于利用合适的网络平台

职业评论员应努力成为网络“意见领袖”,这时合理利用不同的网络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两个最大的自媒体平台——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来说,微博自身的特性很难满足新闻评论对深度阅读的要求。微博的阅读方式是一种瞥阅读,这种瞥阅读适应了网络信息爆炸和人们追求娱乐、休闲的阅读心理,强调的是阅读的浅显性、视觉性、愉悦性,这种阅读方式和新闻评论所追求或者说所要求的深度阅读格格不入。相较于微博,微信公众号可谓后起之秀,其文章可以自行排版,可以插入图片、视频和时下流行的表情包,更有甚者,在文章的开头显示文章字数以及预计阅读时长,明确告诉读者读完这篇文章需要几分钟,这些小举措对快餐阅读时代的人们可谓对症下药,颇有成效。而且,就阅读习惯而言,公众号文章明显可以比微博更有深度。如果说微博是面对普罗大众的大喇叭,那么微信公众号就像如今的广播一样更容易吸引忠诚度较高的“分众”。

猜你喜欢
公众深度受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