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的新思考

2018-02-21 21:20邱茂玲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4期
关键词:受众互联网+教学模式

邱茂玲

(作者单位: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我国播音与主持专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社会对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但在实际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人才质量。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中应引入互联网思维,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1 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中引入互联网思维的必要性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计划,强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1]。互联网及相关科技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互联网+”战略是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进行有机融合,目的是促进我国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在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中引入互联网思维,是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和行业发展趋势的。“互联网+”时代信息量爆炸式地增加,受众获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对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有较高的要求,对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个性化、多样化的主持风格受到更多观众的追捧。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受众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要求,需要尽快引入互联网思维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发生了改变,不仅局限于电视台、广播台,更多的去向是互联网公司、新媒体企业。因此,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多样化的就业方向。

2 “互联网+”背景下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互联网+”背景下,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教学还存在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人才培养同质化、师资水平不高等问题,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都有待提高。如何结合互联网的大背景去发展播音与主持专业,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2.1 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缺乏互联网思维的渗透

当前,播音与主持专业的课程内容陈旧,教材中的案例还是20世纪90年代的内容。明显与时代脱节,与行业发展情况相距甚远。课程的设置大多是仿照中国传媒大学的课程体系,如播音发生学、普通话语音、播音创造基础等课程。课程体系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播音能力和语言能力,并不重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缺乏对学生的应变能力、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缺少与互联网和新媒体相关的课程,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当前的播音与主持工作。

我国的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采用“大课+小课”的方式[2]。学生在大课上学习理论知识,在小课上进行实践技能的锻炼。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课堂上,教师还是围绕教材内容开展教学,很少应用新媒体技术和网络化的教学手段。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较少,缺乏互联网思维的渗透[3]。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培育出来的人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的需求。

2.2 人才培养同质化倾向严重,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单一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同小异,人才同质化倾向严重。大部分是“念稿型”“背稿型”人才,主持风格雷同缺少个性化。主持人的外形气质都比较相似,缺乏核心的竞争力。“互联网+”背景下,无论是传统广播电视还是新媒体,都在走专业化、细分化的发展道路。每个节目都有显著的特色,才能吸引特定观众群体。这就要求播音员和主持人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独特的主持风格。目前,我国高校的播音与主持专业,教授的更多是专业技能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很少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尚未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没有被充分开发,很难在以后的工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由于在日常的课程中很少涉及互联网相关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大部分学生只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技巧,对于如何在线上和线下与观众互动、如何吸引更多受众、如何进行精准定位和精细化传播等方面的知识很少涉猎,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还需要长期的培训才能适应。

2.3 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实践教学不受重视

我国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教师数量却无法满足需求。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形成了复杂的教师队伍组成,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的教师:第一种是从师范类院校对口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担任教师的专业教师,虽然理论基础雄厚,但欠缺实践经验;第二种是聘请在职的电视台、广播台的主持人担任兼职教师,这类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基础不足;第三种是退休后返聘的老教师,虽然兼具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受到年龄的限制,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弱,不能及时掌握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前沿动态,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播音与主持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互联网+”时代也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影响很多的高校教师,实践教学不受重视。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学生不重视实践课程的学习,在实践课上敷衍了事,没能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其次,学生实践选题缺乏创新思维,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只是进行简单的抄袭、复制,工作后无法独立进行节目的选题和创作;最后,缺乏团体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只关心自己负责的部分,不会主动帮助他人,导致作品质量不高。如果教师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那么实践教学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3 “互联网+”背景下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发展的新思路

3.1 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互联网思维,提高学生媒介素养

在“互联网+”背景下,要促进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发展,必须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互联网思维,提高学生媒介素养,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措施。首先,教学内容中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用正式播出的状态要求学生。选取最新的节目题材,倡导学生亲自进行尝试。录播的节目主要锻炼学生查找资料、节目策划以及录制和剪辑的能力。直播节目主要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对节目现场的把控能力。增加此类节目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用户”思维。互联网背景下,要特别注重用户的体验,节目受众通过收视率和收听率进行投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形成“第二专业”,使之形成独特的主持风格吸引观众。再次,在课堂中多采用新媒体的手段进行教学,利用互联网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4]。

3.2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互联网背景下,播音员、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要更加贴近受众的生活实际。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首先,要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代替以往严肃的播音形式。利用互联网平台,与网友进行线上和线下互动,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有亲和力的主持风格。其次,找到个体与大众传播的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受众的喜好,针对当前的流行热点确定节目主题,以便更加快速地吸引更多受众。最后,促进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培养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人才[5]。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为其制定多样化的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多学习、多思考、多研究,发散自己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能够在海量的信息里突出自身特色,才能经受住网友和观众的考验,不被激烈的行业竞争淘汰。

3.3 运用互联网平台创新教学模式,完善多元化的考核指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在学生和教师中都得以普及。运用互联网平台创新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第一,学生可以运用手机的拍照和录音功能,记录教师的授课内容。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资料的分享,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使用移动终端进行视频节目的拍摄和剪辑,为学生制作视频提供极大便利,锻炼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主持的能力。第二,教师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备课、查找资料、布置作业,还可以随时随地解答学生的问题。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学生作品的展示,完善多元化的考核指标。通过在网络平台上的作品展出,学生可以得到受众对其作品的真实反馈。既展示了学生的作品,又能获得全方位的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作品的质量进行评价,同时将网络平台的受众对学生作品的反馈纳入评价体系中,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指标,最终根据权重和分数计算学生的成绩。

猜你喜欢
受众互联网+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