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以《朗读者》为例

2018-02-21 21:20张易昔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4期
关键词:朗读者电视节目中华民族

张易昔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承民族文化以及文化自信的重要性。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长,特别是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这种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对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从强制性接受到自愿去学习。在这样的趋势下,如何让这股“文化浪潮”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当前的各大主流媒体也在不断进行探索,比如出版文化类书籍,制作宣传片,推出各式各样的网络节目、电视节目等。

其中,最为成功的是打造出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在尊重客观历史的前提下,对节目形式进行创新、对节目内容进行丰富的文化类电视节目。2017—2018年,文化类电视节目日益受到观众与网民们的喜爱与追捧,从中央台到地方台,各类文化类电视节目层出不穷,很多文化类的节目成为“限量级”的优质节目,变成了人们日常谈论的话题;与那些娱乐至上的综艺节目相比,文化类电视节目成为一股清流。由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国家宝藏》《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电视节目一改往日刻板的访谈播报式的节目形式,融合多种艺术形态,为观众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电视节目,《国家宝藏》还开创了“纪录式综艺语态”。有效净化了荧屏,丰富了节目内容,也通过这些优质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增强了公民的文化自信,激发了全民族文化的创造力与创新力,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了贡献。

1 传播内容——传承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就已提上了议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传承,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内涵与修养,更是整个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塑造着我们正确的价值取向。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走红,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华民族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埋下了星星之火,文化类电视节目一经推出,就有燎原之势;二是有其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这类节目以电视媒体作为传播媒介,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背景,以文化自信作为节目的落脚点,这本身就是对文化深层次的认同,同时以小见大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

就如《朗读者》采用“嘉宾访谈+文本朗读”的节目形式,结合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以及优美生动的名篇佳作,通过文本转化为声音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传递感情,传播正能量,引起观众感情的共鸣与情感认知。《朗读者》栖息在文化的沃土上,用当代人更容易接受、更生动活泼的方式传承中华文化,带领观众体验不同的人生、领略精美的文字,倾听动人的故事、感受真挚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将文化自信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中。

2 传播形式——紧跟时代步伐,创新节目形式

创新是时代的命题,也是推动各行各业前进的动力和内驱力。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具有传播知识、教育社会、引导舆论的功能。在信息复杂化、思想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不断提高,具有创新性的电视节目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电视媒介自身发展的内源。

在如今娱乐性综艺节目霸屏的时代,文化类电视节目成为主流媒体寻求同质化竞争的新的方向。它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汲取养分,通过电视这个传播媒介,紧跟时代的步伐,传承文化,净化心灵,从而实现了表达方式与价值追求的完美结合。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被大众所推崇的,电视节目作为大众传播的平台之一,形形色色的文化类节目层出不穷,但是如何将文化类电视节目做出新意,得到观众的认可,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与开拓精神。此类节目的生命力在于它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并能通过不同的形式实现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沟通,给人以启发。

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在满足受众收视需求的同时也要对大众进行教育指导以及舆论引导。大家所熟知的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就是《朗读者》的制片人,首先,在节目前期制作宣传片开始,她就带领她的团队跑遍了中国大大小小相关的地方进行取景,是为了让大众更好地了解这个节目“不受时空限制,不受文本限制”的特点。其次,《朗读者》的创新点在于现场的布置,舞台分为访谈区和朗读区,相互独立却又相互连接,在访谈室中嘉宾可以畅快地吐露心声,很容易进入访谈的氛围,在朗读区嘉宾并不刻意发音,而是结合自己的自身经历、真情实感发自内心的自然表达,在朗读的同时,屏幕上翻动的书本也让受众更真实地感受文字与声音的力量。再者,《朗读者》还有个别出心裁的设计就是朗读厅,亭子外观古朴,24小时不间断开放,里面配备专业的摄像和录音设备。随着《朗读者》的热播,朗读成为一种文化潮流,朗读所及之地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成为让人瞩目的文化景观,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有效结合。《朗读者》最重要的创新点在于“文化+情感”的主题设定,从第一季开始,每期节目都会有设定的主题词,这也成了节目的核心与灵魂,开场白与朗读文章也都是围绕着主题词展开,纵观第二季的主题词——初心、想念、生命、纪念日、等待、路、父亲、城市、谢谢、痛苦、十年,任何一个主题词都唤起观众的记忆,使他们结合自身的情感经历,更快地融入节目。《朗读者》播出之后,文字、语言的力量再一次被重视,文化的力量再一次体现。

3 传播策略——坚持精品原创,实现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电视节目内容是衡量电视媒介的关键因素,自主原创更是核心竞争力。从2015年开始,热衷于抄袭模仿海外的节目形式的媒体逐渐减少,主流媒体也深刻地认识到坚持精品原创才会有更大的市场。在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电视人更应该以此为基础,去感性重理性、反模仿重原创,调整姿态,打造出受观众喜爱的文化类电视节目。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聚焦中国梦主题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线,实现价值引领。《朗读者》打造的是一档时尚又蕴含丰富的典型文化类节目,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能够让受众真正从心里安静下来,细细品味文化的力量,深入思考。以经典之美激活文化价值,唤醒文化传统,滋养文化自觉;以心灵沟通张扬情感价值,凝聚最大共识。

4 思考与总结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兴起,也预示着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从点滴渗透生活,从微小的方面让更多的人认可并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随着媒介生态环境的发展,文化类节目不仅要注重受众的群体特性,还要结合现代传媒的特点与特征,架构当代的电视传播体系,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与文化自信的辐射力,同时做好文化类电视节目质量的“把关人”,实现节目的有效传播,适应当代社会的特征。实现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生产创作需要站在时代的最前端,不断发挥创新节目形式,传承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紧跟时代步伐,坚持精品原创,实现价值引领的媒介作用,以人民为中心,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能量,彰显时代精神,进一步推进中国文化建设,因此创新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对民族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朗读者电视节目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