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的社会效果

2018-02-21 21:20赵雷松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4期
关键词:大国题材纪录片

赵雷松

(作者单位:唐山广播电视台)

《大国重器》《超级工程》《大国工匠》,这些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陆续在央视各频道热播,题材厚重、实景拍摄、制作精良,令人震撼。不仅打破了民众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传统概念,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为改革开放4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1 近年来央视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简要回顾

中央电视台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可追溯到2012年首播的《超级工程》(第一季),片中展现了我国五个重大工程项目,分别是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此后又推出第二季、第三季,分专题陆续介绍了中国的公路、铁路、港口、桥梁等重点工程建设情况。港珠澳大桥是当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其技术及设备规模创造了多项世界记录;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是中国人第一次把建筑造到600米以上;包括31条线路、560座车站,将拥有千余公里运营里程的北京地铁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铁交通网络;5兆瓦的海上风力发电机不消耗任何燃料,使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造价超过3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运输专用船称雄大海。

《大国重器》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第一季于2013年推出时,在国内外引起了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极大的关注和反响,指明了“中国制造”和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向。第二季于2018年2月与观众见面,8个摄制团队,聚焦8大领域,拍摄制作历时一年半,行程30万公里。这里有首次向媒体开放的超级工厂,有首次披露的核心技术关键突破,有最先进的世界级试验平台,有最高水平的中外装备同台竞技。在拍摄手法上,摄制组大量使用了航拍、高速摄影、水下摄影等手段,展示出中国制造的底气和实力。此外,大量运用增强现实动画,直观呈现机械工作原理、加工工艺之精、工业制造之美[1]。

《大国工匠》是央视2015年首播的系列纪录片,到现在已经是第六季,聚焦行业顶级技工的日常工作,反映当代中国对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这些主人公都是来自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有的人站到了国家科技的最高领奖台上;有的人打破了西方在航天领域的技术封锁;有的人拥有数十项专利技术,为国家创造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有的人扎根荒漠戈壁,成为油田勘探离不开的发明家。《大国工匠》叙述了他们用自己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动人事迹。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上下求索,精益求精,最终脱颖而出,成为高端制造业的“金蓝领”。

2 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的社会效果之一:让国人重树科技自信

曾几何时,人们在谈及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工业实力的时候,多有自卑之辞,认为我们落后,大量引进外国技术,再过多少年也赶不上发达国家。说起外国,火车跑得快,飞机飞得高,宇宙飞船能载人,不乏艳羡之意。的确,我们国家经历过积贫积弱的艰苦岁月,曾经饱受列强欺凌。但今天的中国,经过一代代科研人员和产业大军的锐意拼搏,已经令世人刮目相看了[2]。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习近平出席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这座世界第一的跨海大桥,兼具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将香港、澳门、珠海三地连为一体,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在高端数控系统上,最新一代空中造楼机,一次可以举升总重接近4 000吨,可以在5个小时内,整体顶升4.5米。且不说央视制作团队的周密策划、艰苦拍摄、精心制作,单是画面展示出来的宏大场面,足以让人叹为观止,热血沸腾。我们的国家正在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此外,蓝鲸一号、天眼、大飞机、国产航母,一个个大国重器精彩亮相,不断刷新国人的科技自信。

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没有机会走进工地和厂房领略高科技,而纪录片的高清画面却让观众耳目一新,激情满怀。我们真的要由衷感激摄制组的出色工作,用镜头把我们带到超乎想象的施工现场,制造车间,惊艳科技创新的独特魅力,感知祖国复兴的铿锵步履。

3 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的社会效果之二:让科技工作者成为众人崇拜的偶像

这些纪录片也将镜头对准活跃在研发制造一线的工程师、技术工人,对准参与重大工程建设的普通人,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情感和梦想,使得工程题材纪录片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焊工高凤林是国家特级技师,他心平手稳,焊接飞天神箭。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创造了打磨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他亲手打磨出来的零部件。这些终日与图纸和装备打交道的技术人员或许没有俊俏的面容,看不到性感的身材,与许多年轻人追捧的偶像派明星、“小鲜肉”形成鲜明对比。这群劳动者的共同特点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技艺精湛,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追求技术完美和技能极致的匠人气质,是他们最为斑斓的颜值担当[3]。

《大国工匠》讲述的感人故事表明,只有那些爱岗敬业、不畏寂寞、钻研技术的人,才能成为民族的脊梁,实现人生价值。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审美如何多元,都要引导国民,特别是年轻人把科研人员当作偶像,把科技人才作为英雄来崇拜。如此,我们才是一个有血性的民族,才会人才辈出。

4 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的社会效果之三: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科技强国之志

回想年少时,每个人都曾回答过同样的问题,即“长大了做什么”,昔日最经典的答案是科学家、宇航员。如今,梦想当明星、歌唱家、钢琴家的孩子多起来了。

人们常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不错,收看这些纪录片,最大的受益者当属怀揣无数梦想、将来有无限可能的孩子们。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师,飞机空气动力学家、两院院士顾诵芬,从小立志制造出我们国家自己的飞机。他上学后刻苦读书,并痴迷于航模制作。1951年,顾诵芬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从此踏上国产飞机的研发之路。由于对歼8系列飞机的重大贡献,顾诵芬被誉为“歼8之父”。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大凡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都是从青少年开始便胸怀大志。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正是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田播下科学的种子,促使他们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勤奋求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是依靠大批的科技工作者、工程师以及亿万产业工人贡献智慧和力量方能推进。榜样的力量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们,让他们看到,掌握了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电气工程、轨道交通、机械制造、数控机床等现代科技的高素质人才,才是国家工程建设领域、装备制造领域的刚性需求。相信,正在创造中国奇迹的科技精英、大国工匠,会吸引青少年更多的关注科学、热爱科学、走近科学,树科技强国之志,走产业报国之路[4]。

5 启示

科研人员、工程师、技术能手创造了中国制造的奇迹,而中央电视台的大手笔创造了工业纪录片的高峰,也为各级各类新闻媒体提供了成功范例。省级电视台,市级电视台同样可以立足各自实际,制作科学技术类的专题节目。虽然地方台不具备央视的节目资源,但选取当地的重点工程和重大产业项目,挖掘鲜为人知的工业故事,展示建设者的别样风采,同样能够增强一方百姓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这是不难做到的。其他媒体比如广播、报纸、杂志、网络,同样能够以自己的表达方式展现大国重器、演绎超级工程、讴歌大国工匠,唤起人们对科学的敬畏,对技术的追求,对匠人的尊崇,合奏崇尚科技、尊重人才的时代强音,汇聚振奋精神、工业强国的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大国题材纪录片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吐槽大国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多想记住你的脸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大国气象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