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健榕
电视情感谈话类节目以谈话的形式为主,重构受访者人生经历中的重大事件,展现不同人的多元情感面向和层次。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以独特的风格吸引受众,很大程度在于其十分重视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共振。“感同身受”是很多观众在观看情感类节目后最大的感想,观众从受访者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同时得到更多情感体验和生命经历确认。
法国作家布封在《风格论》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风格即人。”①在规定的场景中展现某种风格,让其成为个体合法性和可辨认的一部分,也就确立了人与风格的统一。在电视情感类节目中,主持人的风格化尤其重要,甚至主持人在无形中成为节目的代言人和辨识符号,《鲁豫有约》做到了这一点。不同的人、不同的生命经历以情感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主持人别具特色的主持风格和技巧。本节管窥蠡测,从《鲁豫犹豫》节目的三个主持特色:巧妙赞扬嘉宾、制造分歧、重复提问来分析它们对节目的重要作用。
从传播学角度来说,受众是信息接收终端,如今受众有了自由选择权,节目的趣味性和观赏性成为受众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访谈节目主持人要在节目属性和节目推进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巧妙赞扬嘉宾的技巧可以让节目增加情感厚度,让受众沉浸在内容中享受乐趣。
在《席慕蓉:诗意人生》这一期开头,鲁豫以散文诗一样的情感铺陈引出,对嘉宾的褒奖设计得十分巧妙和委婉。鲁豫用“很薄很薄”“无数遍”“所有的诗”“倒背如流”等看似不经意的描述都在从侧面表达对受访嘉宾席慕容的膜拜、赞美和尊敬。以“我”为主体来开头,巧妙将自己设定在了一个普通读者和观众的视角,帮助观众寻找陈年记忆,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深化了彼此之间的关联。
在泛娱乐化的节目生态环境下,大众消费更倾向于有料、有情绪对抗的节目形态。戏剧冲突的主持技巧在《鲁豫有约》中被借用,比如,在采访潘粤明这一期,鲁豫有“预谋”地质疑潘粤明提出的一个观点“演员在演别人的人生,是很浪费时间的事”,由此形成分歧,实现与嘉宾的“分歧对话”,这种类似“激将法”的访谈方式,更好地引发了嘉宾和观众的有深度的思考,也更好地展现了受访嘉宾的真实想法和情感状态。
这种制造分歧的访谈方式,可以激发受访嘉宾的兴趣点,让嘉宾敢于自然表达真实观点。同时,对于某个问题的质疑,可以让节目内容环节变得更具有层次感,如果仅仅是单纯的“你问我答”,必定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重复这一技巧在很多领域被使用,而重复发问可以增强递进关系,聚焦问题核心,制造紧张情绪。在《鲁豫有约》中,鲁豫曾在采访邓婕时使用过重复提问的方法,让嘉宾道出了更多观众期待看到的干货和猛料。
邓婕:“我从小就是操心的命。”
陈鲁豫:“比如爸爸不在,就小孩会有那种觉得我孤苦伶仃,你没有那种孤苦伶仃感觉吗?”
邓婕:“我没有。”
陈鲁豫:“你没有那种孤苦伶仃感觉吗?”
邓婕:“我没有,我从来没有,从来不顾影自怜,从来不觉得自己可怜,从来都觉得自己挺强大的。”
这段对话中,陈鲁豫有意识的就“孤苦伶仃”这个点去重复发问,主要是基于节目效果和观众的兴趣点。邓婕出演的角色大多是独立好强、爽朗泼辣的“女强人”形象,观众自然对生活中的邓婕是什么样的性格非常感兴趣。在这里,主持人通过反复提问,激发嘉宾对话题够有更深入细致的描述,同时重复提问这一行为本身对观众和嘉宾而言就是一种暗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让参与者更会心凝神,让嘉宾的情感表达更深入一层,为观众获取更多信息,使嘉宾和观众有了更好的情感交流。
语言特色是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的表现,主持人只有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历练,才能提升自己的语言艺术,从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电视节目。
注释:
①王朝彦.主持人语言艺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1]崔立霞.从《鲁豫有约》看电视谈话节目的选题[J].新闻传播,2016(5):172.
[2]张海燕,陶媛.解析《鲁豫有约》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语码转换现象[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