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河北电力 胡建昭 张桂林 李 猛 袁 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国网公司就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2016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江西丰城电厂等一系列重特大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控制相关责任人,并立即开展全面追责、严肃处罚,彰显了党和政府严肃法纪、维护公共利益的坚定决心。国网公司多次组织事故反思活动和现场隐患排查,制定了一系列提升现场安全管理的举措,下大力气提升基建安全管控水平。然而,在国网公司集中安全事故反思教育活动期间,又发生“5·20”事故,说明了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对相关政策及制度执行不彻底、落实不到位、把关不够严。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国网河北建设公司目前正处于改革起步的关键时期,特高压、雄安新区电网、农配网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安全仍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省公司基建管理的重要支撑单位,需要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基建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要从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看待基建安全,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待安全工作,牢牢把握“安全是最大的效益”这一观念,筑牢基建安全生产防线。
2017年,国网公司党组高度重视基建安全管理,为彻底扭转不利局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出了12项配套政策。政策执行以来,基建安全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安全管理手段落后,“以包代管”依然普遍存在,管理内容表层化。二是培训不够全面,管理知识培训多,技能操作培训少,造成高技能人员严重缺失,关键人员配置不足,技术没有得到良好传承。三是证书挂靠普遍,经验丰富、技能突出的管理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持证人员普遍年轻经验不足,现场实际管理人员与持证人员往往不匹配。四是基建现场“业主、监理两层管理都薄弱、不到位”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治,如何压缩管理层级实现“扁平化”管理,使业主、监理两方的力量形成合力,促现场安全管理水平上台阶、提档次,是建设管理单位亟须解决的问题。
在12项配套政策出台后,国网河北建设公司积极响应,及时制定了相应的制度细则,积极推动各项配套改革政策落地实施。
作为省公司基建项目专业管理机构,国网河北建设公司在提升基建现场管理、创新项目部管理模式中不断探索,及时按照文件要求精简、优化管理流程,减少交叉重复工作,提升管理实效。比如,业主方侧重抓好手续办理、物资、设计、进度协调等工作;监理方侧重抓好开复停工、现场安全管控、原材料设备进场检验、工程质量验收、资质证照审查、分包以及风险管理等工作。
国网河北建设公司积极探索电网建设现场项目部管理新体系,按照“监理业务符合国家规程及行业规定,归并业主、监理相似重复的管理职责流程,统筹人力资源,建立统一高效的工程项目管理部”的原则,进一步落实工程项目管理责任制,完善现场安全管理机制,全面提升电网建设管控水平。
(1)选定同时负责建设管理和监理业务的忻都—石北500千伏线路工程作为试点项目,按照12项配套政策中关于项目管理关键人员的配置要求,统筹业主、监理专业人员成立统一高效的“工程项目管理部”,坚持关键岗位不得兼职、专业岗位强化力量的原则,配齐配足关键人员,强化专业管理能力,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2)梳理业主、监理管理职责与流程,对重复、相似的管理流程按照监理业务保留的原则进行优化及合并,减少管理层级,如优化归并定期安全、质量和专项检查,项目管理部组织联合检查,统一下发整改通知单并实行双签制,集中专业力量有效提升检查质量,明确检查的针对性,落实各级管理责任。
(3)在档案资料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归并项目管理过程中相似、重复的档案资料,如方案审查、培训学习、会议、应急处置等,依照工程建设时序进行规范、归并、精简。在提升档案管理专业性、确保档案资料质量的同时,建立完善的隐蔽工程、数码照片等资料库。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环雄安经济带的建设,河北南网电网工程建设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工程占地拆迁难度大、施工阻挡多等问题造成施工进场连续性差、分包队伍流动性大等情况时有发生。国网河北建设公司承担国网公司“先签后建”依法合规开工建设试点,圆满完成北京西—石家庄1 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线路工程试点任务,实现了依法合规建设和高效、有序推进。
“先签后建”工作为施工单位顺利进场、大规模连续施工提供了可靠支撑,为项目依法合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规避政策及法律风险,确保依法合规建设。推进公司法治企业建设,如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防洪要求、文物保护等。
(2)规避作业人员变更,确保规模化施工。施工单位在开工后全面进场大规模施工,分包队伍有活可干,缩短分包人员停工间歇,有力保证了施工的连续性和人员的稳定性,有效降低了分包人员变更、流动性大带来的安全风险。
(3)规避路径变更风险,保障施工方案可行。在开工前完成走廊内障碍物拆迁补偿协议的签订,规避大额补偿、协调难点等问题造成的线路路径迁移,避免因施工方案变更而导致现场实际施工与施工方案不符的情况发生。
(4)规避舆情风险,营造良好环境。提前完成铁路、高速等重要跨越批复,为施工单位进场开辟绿色通道,能够有效减少工程阻工并遏制不稳定舆情,解决了项目建设的后顾之忧,为项目营造了安全生产的内部环境和社会环境。
安全奖惩机制在各类文件中屡见不鲜,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不足。
(1)存在表面、表层、表演的现象,奖惩机制虽然已经建立,但具体执行不严肃、不严格、不严厉,往往以搞好关系、讲究面子、维护团结等多种理由将奖惩机制束之高阁。
(2)奖少罚多,处罚和激励不能对等,施工单位应对考核处罚已初显疲态,安全压力层层传递不够,分包人员对大量处罚产生一定抵触情绪,不能有效调动一线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安全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完全实现“我会安全、我要安全、我能安全”的局面。
(3)奖惩机制实施限制因素多,特别是大型多标段工程,不同标段间缺少横向对比,建管单位和业主项目部考核对象单一,统筹使用奖惩资金存在困难。
现场违章难以杜绝,但能尽量减少,如何体现奖惩机制的警戒和示范作用是制定精细化奖惩机制的主要目的。因此需建立完善的安全奖惩制度,依靠明确的制度来规范工程管理,加强安全奖惩,做到有奖有罚、重奖重罚,不断规范现场管理和作业行为,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现象的发生。
一是加强合同源头管理,列支专项安全奖励金。在工程招标与合同签订工作中,明确项目安全工作目标和安全考核奖惩措施,合同中设专项安全奖励金足额用于现场奖励,解决无钱可奖、奖少罚多的问题。
二是建立依法合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安全奖惩制度。把安全奖惩作为一项常规手段应用于现场管理,奖罚要对等,甚至可以奖大于罚。对于触碰安全管理红线或涉及本质安全的问题,罚就要罚得心惊胆战;对于发现并排除重大安全隐患或提升现场本质安全的团队和个人,奖就要奖得心花怒放。通过建章立制明确奖罚标准,将奖罚并重落到实处,引导广大参建人员向安全管理要效益,积极主动学习安全技能知识。
三是健全安全信息追溯机制,建立分包人员、分包队伍安全信息记录,建立分包商安全信用记录,形成考评积分机制,作为分包商投标工程限制要求和制约条件,划定分包商投标红线,给分包人员带来失业压力的同时,便于项目管理人员掌握现场作业人员安全历史信息。
安全培训是作业人员提升技能素质、贯彻各类安全文件和规章制度的重要方式,是减少现场违章作业的重要措施。安全培训不能机械地“读制度、做卷子、看分数”,而应以专业操作流程、现场风险点识别、安全措施布置、自我防护、应急处理等实际技能为培训重点,提升现场人员安全素质,保证施工安全有序进行。
(1)直击问题划红线,提升自我防范意识。建立违章作业典型图库,利用实际作业中的问题图片对违章作业进行直观展示,清楚明确地指出什么是错误、什么是红线,规范作业人员行为,提升安全意识。
(2)交叉观摩点评,学标杆树典型,加速安全经验积累传承。定期组织各项目部负责人、安全员等进行交叉互学,一方面可以交流安全管理经验、开阔安全管理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集众人之力解决安全难题、补齐短板,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水平。
(3)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加强自有员工素质。随着新员工入职、人员转岗等一线人员补充举措的不断实施,需要在提升安全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通过现场技能比武、实际作业观摩、交叉互查评比、建立师带徒机制等有效手段,短期内快速提升现有人员的专业素质,为现场输送来之能战、战则能胜的专业管理人员。
(4)推广应用“施工人员明白卡”,将工作任务细化至每一个关键环节、风险管控点,对于不同文化层次的作业人员提供看得懂、易掌握的指导性文件,切实发挥对现场作业的指导、规范作用,有效降低由于文化差异等主观因素造成违章操作的可能性。
(5)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提升安全培训效果。利用VR虚拟设备,将BIM平台的建筑信息数据进行第一视角投射,实现工程各个阶段的环境仿真模拟。在此环境中,对人员进行作业现场风险点识别、安全措施布置、危险点规避、应急逃生及救援、事故体验等培训,将单一的理论学习扩展为形象的实景感知,更加直接地传递安全管理及防护信息,有效提升现场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随着全过程机械化施工的不断深入开展,“以机械化减人,以机械化代人”的效果凸显,大大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安全风险。现场机械化设备投入、安全规范使用、定期检测保养是保障机械化施工有效实施的重要举措,也是项目管理人员提升现场安全管控的重大职责。
(1)设计阶段提前谋划全过程机械化施工。业主项目部在设计阶段要求设计单位加大机械化施工、模块化建设、工厂化加工的比例,优化设计方案。根据机械化施工装备性能,优选现场基础形式和参数取值,并在设计阶段不断融合施工装备技术新成果,确保施工阶段机械化施工安全有效实施。
(2)加强施工阶段全过程机械化施工监督管控。项目管理人员在工程开工前,依据施工合同和施工方案严格监督施工单位机械化投入,把关机械装备实际性能与规格,确保现场实际投入与合同匹配、与方案匹配。
数字化、信息化管控手段是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水平的有力举措。将数字化智能技术引入安全管理工作,实现人员动态跟踪监护,风险数字化识别、预警,人员、机械、安全措施设施智能互联,研究应用多维度远程监控平台,利用先进技术打造智慧工地,推进本质安全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1)研究应用智能安全管理系统,建立分包队伍与作业人员的安全信息档案,施工作业人员每人配备智能手环作为人员ID,并在客户端以颜色区分作业人员身份,通过管理客户端检查作业人员的安全信息,实现现场人员安全稽查智能化。
(2)设置智能安全管理系统监控平台,并通过手环检测作业人员心率、血压等数据,并将数据及人员定位传输至监控平台,通过监控屏实时监控现场人员状态和作业位置。
(3)结合作业票管理系统,每天进入施工现场前,工作负责人在管理客户端完成施工作业票的填写、补充、签发、交底、签名、保存、打印等工作,并根据施工作业任务进行作业人员智能识别,核对每人当前安全信息。
(4)结合系统对人员作业行为进行监督,人员佩戴手环进入(离开)现场,门禁监控终端读取识别人员信息,判断其是否进入(离开)施工区域,将信息回传至监控平台,作业负责人通过管理客户端可实时查询作业人员身份、数量、作业范围等信息,实现及时监控。
业主项目部提前从工程前期介入,在组织的设计内审会和参与的设计审查会上,根据现场踏勘情况,就设计方案中存在的影响电网工程本质安全、施工可行性、施工作业的安全性等关键要素提出建议,予以优化,确保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从设计方面降低施工作业风险,提高安全管理的可控性,实现“先降后控”,提升工程建设本质安全水平。
国网河北建设公司以衡沧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为例,通过项目管理人员的前期介入,与发策部门、运维部门及时沟通,将该线路工程在站内原间隔更改为东侧备用间隔。该方案的调整减少间隔调换2次,减少钻越500千伏线路1处,减少大规模拆迁1处,共减少3级风险2次、4级风险1次,大大提高了方案的可行性,降低了工程安全风险。
工程中上一个工序的质量问题就是后一个工序的安全问题,要抓牢实体质量控制,保障现场本质安全。丰城电厂“11·24”及地脚螺栓引起的安全事故就是由于实体质量把关不严所导致的。当前工程现场的质量措施和管控力度还需提高,特别是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把关、质量追溯机制仍需健全。
(1)做实实体质量管控。切实做好施工项目部和班组两级质量技术交底,将按图施工、方案执行作为全过程管控重点,做好隐蔽工程签证和监理质量旁站工作,对混凝土浇制、导线压接等质量控制关键点采取录音、录像、视频监控等方式加强管控。引入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对基础钢筋保护层、主筋间距、混凝土强度进行过程检测并出具报告,将其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补充和延伸,以保证工程实体质量。
(2)做好材料质量把关工作,对涉及安全的关键物资或材料加大甲供比例或委托第三方进行质量复核。例如,变电站土建和线路基础阶段对商砼生产厂家的砂、石、水泥等原材料进行抽样,并委托第三方进行检测,从源头上控制混凝土质量。
(3)加强对施工机械和工器具的管理。目前变电、线路已全面机械化施工,但是现场对施工机械、工器具的检查仅仅停留在外观检查、资料报审,未对其进行性能检验。建议全方位引入第三方进行施工机械和工器具检验和性能评估,确保性能安全可靠,同时全面推行机械及工器具的二维码管理,直观、便捷地对施工机具进行检查,提高检查效率。
国网公司12项配套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基建现场的安全管理,有利于发挥“业主+监理”的联合项目部办公的作用,形成强有力的管控和保障机制。加强过程监督与后评价,是当前保证制度有效落地的主要抓手。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方法,用最新的科技手段辅助代替传统的人工操作来有效地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将安全工作落实到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达到“以人为本,人命大于天”的安全管理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