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玲
(浙江财经大学)
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的受众群体范围较为单一,但数目极其庞大,业务规模和资金流量增长极为迅速,这也导致了管理困难,多发信任问题导致的金融骗局。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网络信任形成机制、评估与改进进行分析十分必要。
互联网金融的网络信任形成机制,是一项带有长期价值的基础性工作,该机制的核心必然是安全。就P2P网络借贷而言,安全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信息安全,二是公共安全。在一般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中,用户和服务方的交互是在虚拟环境下进行的,用户的资料安全实际上无法得到担保,大量资金被吸纳后,能否得到回报甚至是否安全也带有未知性。要求服务方在后续的业务中首先保证用户信息安全,其次强调资金流通的安全性,借以构成网络信任的基础。
所谓制度,是指将互联网金融的信任机制,由虚拟化转向现实化,明确信任机制的条文和框架,从制度上明晰互联网金融信任机制的要求,以缩短信任机制的形成时间,提升效率。如从法律的角度规定,P2P网络借贷活动中,用户资料一经泄露且与互联网金融服务方有关,无论因何种原因导致信息泄露,都要求服务方给予用户赔偿,并在三年内不允许服务方再从事互联网金融活动。当法律条文得到推行后,其强制性有利于加快互联网金融信任机制的形成速度。
互联网金融的网络信任一经建立,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予以维持、优化。商业社会的服务方和被服务方,关系简单,以利益作为核心纽带,以道德作为避免欺诈的准绳显然并不现实,在以往的P2P网络借贷纠纷和犯罪活动中,这一问题已经得到证实,可通过问题评估使网络信任得到巩固。如P2P网络借贷发生后,用户不能限期还款,或者用户申请的款项无法按时发放,这些问题都应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原因,以保证互联网信任得到维持。假定A用户贷款10万元无法偿还,经分析发现该用户此前存在不良信用记录,款项已被挥霍。对该事件进行评估,可发现服务方未能做好资质审核是信任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后续工作中可针对性加强,以免类似问题重复出现,破坏既有的互联网信任机制。
常规评估,是指在问题发生之前进行的信任机制现状分析,该举措的价值在于避免传统工作模式的滞后性,做到防患于未然。具体而言,为保证评估工作的有效性,要求各地工商管理部门对所有经注册的P2P网络借贷平台进行审查,审查周期为1个月,要求平台出具所有款项的收支记录(商业机密信息、用户信息除外),接受工商部门检查,工商部门则将每一笔额度超过10000元的业务登记在册,对平台的业务资质、用户的借贷资质作双向审核,核准无误,准予继续进行业务活动;如果审核发现问题,则要求暂停业务,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常规评估有助于保证信任机制不受破坏,维持的同时逐步完善。
加大监管,是指在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持续增加对互联网金融环境、市场、服务方和用户的综合监督管理,将P2P网络借贷乃至互联网金融的网络信任作为一项长期事业看待。要求相关单位选取P2P网络借贷欺诈的典型个案,进行范围性宣传,并给予严厉的打击和惩处,震慑不法分子。在此基础上,分期对互联网金融市场进行调查,了解多发信任问题类型,进行针对性处理。如某地频发小P2P平台资金链断裂、负责人携款潜逃问题,可构建联合打击制度,追捕犯罪分子,并加大针对小P2P平台的管理,使网络信任形成后得到持续改进[2]。
准入门槛的提高,可以实现行业的初步整合,也有利于在P2P网络借贷业务发生前实现风险的规避。准入门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方准入资格,二是借贷用户准入资格,要求所有P2P网络借贷服务方具备经营资质和较为充足的资金(以当地经济条件为基准确定具体标准),尝试通过P2P网络借贷平台获取资金的人员,也必须满足无不良信用记录(或者已经消除),具备还款能力等基本条件,以保证网络信任免受破坏,逐步完善。
现代互联网金融面对越来越庞大的用户群体,网络信任也得到更多关注。就P2P网络借贷而言,网络信任形成机制的关键是做好安全工作,包括信息安全、公共安全,同时以制度保证机制的平稳运行。网络信任评估包括问题评估、常规评估两个方面,在尝试寻求改进时,则必须加大监督力度,同时提高准入门槛,使P2P网络借贷乃至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能够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