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绿色治理的逻辑结构与行动路径

2018-02-21 01:18黑龙江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行政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民众绿色政府

◎张 博 (黑龙江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蔡连国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超脱于自然界的,而是始终与自然界处于同生共存之中。人类社会若是摆脱自然界而片面地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发展,迟早都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这早已为历史所证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这种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忽视了与自然界的同步协调发展的。因此,当下的中国的生态环境遭到比较严重的破坏。近年来,虽然“中国花费了数亿美元,调动了优秀的科技人员,运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却没有扭转这种形势的继续恶化”[1]。这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积极推行绿色治理,期望从根本上转变过去的发展方式和治理模式。

一、理论逻辑:地方政府绿色治理的观念先导

地方政府推行绿色治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践命题,而是地方政府治理观念的变革,有着深厚的理论逻辑,这一理论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治理现代化是绿色治理的战略统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让“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从治理体系现代化上讲,治理的体制、机制,治理的方式、方法都要按照现代化的标准进行设计、制定和执行、完善;从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讲,治理的主体要具有现代化的治理知识和治理技能,能够灵活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现代化的治理知识和治理技能,并按照设计和制定好的治理体制、机制与治理方式、方法展开治理、推进治理。进一步地说,当前的治理不能走过去的老路,尤其是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必须与中国的改革、发展、稳定相适应,必须与世界发展的大势相适应,必须与中国未来的国际定位相适应。“传统的治理是一种非绿色治理,甚至是一种反绿色治理”[2]。绿色治理是对过去的非绿色治理甚或反绿色治理的颠覆和超越,是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也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内容。治理现代化的理念要贯穿绿色治理的始终,绿色治理不能脱离治理现代化的轨道,二者要做到浑然一体。具体来说,绿色治理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要按照现代化的标准进行设计和执行,绿色治理的主体不仅要具有现代化的治理知识和治理技能,还要能够灵活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现代化治理知识和技能并按照设计和制定好的治理体制、机制以及治理方式、方法展开绿色治理、推进绿色治理。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成果是推进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是绿色发展的理论动力。总而言之,治理现代化是绿色治理的战略统领。

2.新发展理念是绿色治理的思想基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化,是对“怎样发展”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做出的新回答、新阐释。创新发展既包括思想观念的创新发展,也包括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但无论是哪类创新发展,都为绿色治理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制度资源。协调发展既包括人与人的协调发展,也包括人与物的协调发展,还包括物与物的协调发展。这三类协调发展关系,都是绿色治理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绿色治理在推进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三种关系。绿色发展的根本要求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对绿色治理提出的直接要求,也是绿色治理必须始终贯彻到底的指导思想。开放发展意味着发展不封闭、不保守,即大胆地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积极地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这是绿色治理不断深入推进的进步力量。进一步说,西方国家在绿色治理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因此,绿色治理的主体不仅包括全体中国人民,还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有志于推进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进步力量。共享发展意味着发展的成果不归属于任何一部分人,而是归属于全体人民,由全体人民共同支配、共同分享。具体来说,绿色治理是手段,是程序,其最终会产生丰硕的发展成果,而这些成果必须坚持由全体人民共同支配、共同分享。总而言之,绿色治理的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新发展理念,都与新发展理念密不可分。所以,新发展理念是绿色治理的思想基础。

3.人民为中心是绿色治理的价值指引

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治理从最朴素的意义上讲,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是以人民为主体的治理。治理最重要的主体在于人民,最核心的动力在于人民,最根本的宗旨在于人民。没有人民参与的治理活动,不以人民为最终衡量标尺的治理活动,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治理。而且,不符合人民需要的治理,不能体现人民利益的治理,不能回应人民诉求的治理,人民就不会积极参与,也不会给予支持。因此,治理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贯穿治理的始终。而以人民为中心也正是绿色治理的价值指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绿色治理是符合人民的利益诉求的,他从伊始就能够充分地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地贯彻落实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绿色治理向人民开放,让每个人都成为绿色治理的主体,全程参与绿色治理,全程监督绿色治理[3]。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绿色治理是能够实现人民利益愿望的。绿色治理自始至终按照科学、规范的标准和程序进行,从而保证治理能够取得最佳的效率、最优的效果;自始至终按照人民的利益诉求运行,从而保证治理能够与人民的利益时刻保持一致和反映人民的呼声;自始至终接受人民的检验,从而保证治理的最终成果必然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公平地分配。

4.命运共同体是绿色治理的精神支撑

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而不是越来越小。所有人都处于以一切人的发展为前提条件和基础的命运共同体中,没有谁能够超越于这个命运共同体,对这个命运共同体的维护就是对自身核心利益与根本命运的维护。一方面,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着人类的一切活动。然而,尽管人们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但人们的某些不当行为还是在威胁和破坏这个命运共同体。比如,人们为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进行污染环境的生产。类似对于人们威胁和破坏命运共同体的行为需要借助一定的力量进行制止和纠正。绿色治理就是这样的一种积极力量,它能够对人们威胁和破坏命运共同体的行为进行制止和纠正,并修复某些被人们的行为已经破坏了的关系,进而维护命运共同体。因此,绿色治理就是应维护命运共同体而生的,命运共同体是绿色治理产生的最重要指令。另一方面,命运共同体能够为绿色治理提供保障。绿色治理的推进离不开一定的支持力量和支撑条件。命运共同体能够将分散在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人们广泛调动和召集起来,使他们参与到绿色治理行动中。由于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强烈感召作用,人们会充分地认识到绿色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地认识到绿色治理与自己及家人息息相关的联系,从而主动放弃自己的狭隘私利,积极地贡献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推进绿色治理的顺利发展,以实现更加坚实的命运共同体。总而言之,“人再也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世界系统的一部分。作为世界的一员,人应当……重视与自然界的和谐”[4]。所以,命运共同体是绿色治理的精神支撑。

二、历史逻辑:地方政府绿色治理的时代要求

地方政府推行绿色治理也不是朝夕形成的,而是有着重要的历史逻辑。地方政府推行绿色治理的历史逻辑主要表现在其恰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头、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和世界新的变革调整的历史趋势”这样的时代要求上。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保障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当前,中国人民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这个梦想。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梦想是由一个个的小梦想所构成的。任何一个小梦想的实现都是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梦想的实现。相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梦想来说,地方政府推进绿色治理是一个小梦想;但是,地方政府能否推进绿色治理却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梦想能否顺利实现。地方政府推行绿色治理,一方面,会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梦想的既有基础。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在很多方面已经取得卓越的成就,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和限制,既有的成就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绿色治理正是解决既有制约因素,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夯实基础。另一方面,是在不断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创造和积累新的条件。虽然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距离这个梦想的最终实现还是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走完这段路程,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包括绿色治理在内诸多力量的支持。如果没有地方政府推进绿色治理这个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实现,或者说,至少要花费更长时间、付出更大成本才能实现。所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是绿色治理的第一个历史逻辑。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40年来,通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到了紧要的历史关头。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员到民众,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段路程做最后冲刺。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决于各方面的努力,尤其取决于地方政府和人民的努力。而地方政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有什么样的行动和表现,人民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和表现;人民有什么样的行动和表现,将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度和质量。可以说,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行动和表现。如果地方政府的行动和表现是积极的、健康的,那地方政府的行动就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支撑力量。过去一段时间,地方政府走的是非绿色治理的路子,这不仅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埋下了较大隐患,还继续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要顺利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地方政府必须调整治理的方式,即走绿色治理的新路子。地方政府推行绿色治理会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绿色治理会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已存在的消极的、负面的东西予以清理,确保小康社会的基础牢固;另一方面,绿色治理会直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工程上增添新的、积极的、正面的东西,确保全面小康社会的最终进度和质量。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头就成为绿色治理的第二个历史逻辑。

3.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

目前,全面深化改革正在各个领域向纵深推进。在这一过程中,所有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及其运行模式等都需要进行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既包括中央的改革,也包括地方的改革。而且,地方的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为地方政府进行深入改革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精神为地方政府进行深入改革提供了政治保障。总体来说,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的、探索性的。在改革问题上,地方政府的自主权不是很大。地方政府的改革方向和改革力度与中央的精神指引、政策环境密切相关。进一步说,只有在中央积极进行改革的大环境下,地方的改革才能铺开,才能推进。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引下,地方政府可以掀起新一轮的改革浪潮。只要不与中央的大政方针相违背,地方政府完全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改。另一方面,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为地方政府进行深入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尽管说中国积累的改革经验与改革成就首先来自地方,但是与中央政府在改革问题上进行的思考和研究比较起来,地方政府还是要薄弱一些。中央政府统揽全局,对改革的方向把握得更准,对改革的模式研究得更透,这为地方政府进行深入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重要的技术指导。在地方政府改革中,治理改革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地方政府进行治理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推行绿色治理。绿色治理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一种校正和超越。在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有中央的政治保障和技术支持,地方政府的绿色治理可以大胆地展开。总而言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是绿色治理的第三个历史逻辑。

4.世界新的变革调整的必然要求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入瓶颈期,世界新一轮变革调整正在紧张酝酿中,这对世界各国的发展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如果不能适应新的变革调整,国家不仅不能实现发展,还有可能被世界抛弃。一直以来,中国不仅主动融入世界的变革调整中,还积极使自己成为世界变革调整的引路人和主导者。世界新一轮的变革调整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治理变革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治理变革不仅本身就是世界变革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其他领域变革调整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为了与世界新的变革调整合流并主动引导世界新一轮的变革调整,中国需要对包括治理在内的诸多方面进行变革。中国政府在治理方面的变革就是走绿色治理之路。绿色治理是中国适应世界新一轮变革调整形势并努力使自己成为世界发展引路人的必然选择。中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推行绿色治理,一方面,将为世界许多国家改变治理模式做出榜样。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中国地方政府推行绿色治理,不但能够带动更多发展中国家推行绿色治理,而且中国在绿色治理方面的经验也能够供广大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将会为自己的发展开辟新增长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飞速发展,但发展潜力和动力并没有完全被挖掘出来及释放出来,这与中国传统的治理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地方政府推行绿色治理,将进一步地挖掘和释放中国的发展潜力和动力,使中国掀起新一轮的增长。所以,世界新的变革调整的历史趋势是绿色治理的第四个历史逻辑。

三、现实逻辑:地方政府绿色治理的基本依据

地方政府推行绿色治理是对现实的迫切回应,即有着更重大的现实逻辑。地方政府推行绿色治理的现实逻辑表现在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生态现实、民生改善刻不容缓的社会现实、民权意识日益觉醒的政治现实、大国担当言而有信的国际现实上。

1.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生态现实

改革开放40年,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并行的是中国生态环境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环境污染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很多地方,青山绿水已经成为过去时,人们已经很难见到像从前那样的蓝天白云、璀璨星河了。尤其是近年来,无论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东部还是西部,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频繁、持续出现雾霾天气。从雾霾治理方式看,当前的雾霾治理主要是依靠权力秩序下政府间的合作治理及地方政府属地治理,这导致雾霾治理过程出现了地方政府的运动治理失灵、碎片化治理以及府际合作治理困境与问题[5]。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地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严重困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中央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重视程度更高,直接投入更多。中央政府在直接主导和参与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也在给各地方政府不断施压。然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除了依靠中央的努力和压力以外,最关键的还需要依靠地方政府的动力和执行力。环境污染产生的源头在各级政府辖区内,与各级政府的发展理念、治理模式存在密切的关系。如果地方政府对环境问题继续不重视,继续按照过去的治理模式,继续按照过去引导经济发展的方式,那么环境污染的问题将会更加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中央政府出台更多的文件,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见得有明显的效果。因此,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子和突破口在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应该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呢?最根本的办法在于转换治理模式,推行绿色治理。

2.民生改善刻不容缓的社会现实

如前所述,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着民生,给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正常工作造成较大的干扰,带来诸多不便。民众也因此产生强烈的不满和负面情绪,消极心理在整个社会流动。在当前情况下,人们更盼环保而不仅仅是盼温饱,更加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环境污染问题,而不是经济增长放缓的问题。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影响人们的工资收入、物质享受、精神追求等,但环境污染直接影响的却是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而健康和生命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工资收入、物质享受、精神追求更重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6],政府必须直面民众要求改善环境的呼声,直面民众要求改善民生的愿望。民生是执政的基础,没有民生,党和政府就没有一切。只有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党才能赢得民众的信心和信任,才能赢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执政基础才能持续不断地得到稳固。如果任由环境继续恶化从而造成民生继续恶化,那么民众对党及各级政府的信心和信任就会流失和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改善环境进而改善民生面前,各级政府没有弯可转、没有路可退、没有坡可下。而且,地方政府与民生问题距离最近,是民生能够直接呼唤的主体,也是民生能够直接依赖的主体。地方政府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治理模式,将直接影响着民生。如何改善民生问题呢?推行绿色治理是地方政府的不二选择。地方政府推行绿色治理,将从根本上改善环境污染问题,进而改善民生问题。

3.民权意识日益觉醒的政治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民众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生活都得到很大改善,民众有了更多的思想时间和思想空间。再加上,党中央一直向民众传递“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权为民所赋、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等思想内容,逐步启发了民智。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众开始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政府是如何产生的?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何在?随着民众对这些问题逐步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的权利意识日益觉醒。他们对于政府为实现民众的权利所做的一切工作,不再认为这是政府的恩赐,而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是政府应该做的,并且永远不会满足于政府目前所做的一切;而当政府不能实现他们的权利时,或者说政府在实现他们的权利上做得不够好时,民众却能够理直气壮地问责政府并要求政府改进工作。民众权利意识的日益觉醒使得政府的压力倍增,政府不能再一意孤行或将民众的意志和意愿置之不理,更不能以追求政府及某些领导的私人利益而损害民众的正当权益。政府必须直面民众权利意识日益觉醒这一事实,时刻把民众权利意识已经觉醒作为思考问题、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直面民众权利觉醒的事实,地方政府就必须改进自己的治理方式,果断抛弃传统的那种不顾民众想法和利益的治理方式,积极推行绿色治理。

4.大国担当言而有信的国际现实

众所周知,现代化的发展既促进了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也造成世界发展出现严重不均衡的问题。这一不均衡主要表现如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已经跨越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矛盾;而发展中国家却仍然停留在传统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上,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比较紧张的关系;一旦发展中国家在短期内改变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就会使自己陷入经济增长严重趋缓的困境中,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不愿意在短期内改变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都会在保护世界环境的问题上与发达国家讨价还价,以争取获得其同情与谅解。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40年里,已经为世界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作为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虽然中国也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紧张关系的问题,即转变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会导致经济增长下滑,但是“中国与全球主要大国、多数国家在推进全球绿色治理的基本理念和重大政策上达成宝贵共识,并开始了积极的一致行动”[7]。比如在实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上,中国全方位、大力度地实施二氧化碳减排工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做出相当大的牺牲,也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当前,在全球生态环境面临进一步压力的情况下,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中国不能退缩,应该继续履行自己的承诺,做出自己的贡献。基于这个现实,中国的地方政府就必须推行绿色治理。

四、地方政府绿色治理的行动路径

绿色治理是新时期的一项新的治理活动,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新的治理活动,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前的中国既有巨大的动力,也有一定的阻力。对于绿色治理推行的阻力,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和解决;反过来,应对和解决绿色治理推行阻力的措施也是地方政府绿色治理的行动路径。

1.舆论宣传营造社会氛围

绿色治理的推行离不开民众的参与和支持,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行的。然而,对于绝大多数民众来说,绿色治理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事物。在绝大多数民众都不了解和理解绿色治理因而并不能积极地参与和支持绿色治理的背景下,非常有必要采取多种方式对绿色治理进行广泛的宣传,让绿色治理成为家喻户晓的事物,进而在整个社会形成绿色治理的氛围。民众只有了解绿色治理,明白绿色治理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才会对地方政府推行的绿色治理给予大力支持,并积极地参与到绿色治理中。此外,虽然绿色治理从整体和长远上是有利于民众利益的,但是在短期内,还是可能会有一部分民众的利益会因为地方政府推行绿色治理而受到损害。那么,这些因地方政府推行绿色治理而利益遭受损失的民众不仅不会参与绿色治理,还会阻止和破坏绿色治理。对于这样的一些民众,政府更需要进行大力宣传,必须向他们充分而全面地介绍绿色治理的内容[8],使其转变狭隘的观念,并认识到其利益在短期内可能会因绿色治理而受到损害,但长远看还是会获得更多利益的。只有通过宣传使这样的一部分人充分地认识到绿色治理的重要性,那么地方政府推行绿色治理才不会遇到较大阻力,才能平稳展开,顺利推进。当然,也不排除政府内部会有一部分官员对绿色治理的认识过于浅显。因此,对于政府内部的官员,也需要做好宣传工作,而且对于政府官员的宣传工作,要做在最前面。换言之,在地方政府还没有推行绿色治理之前,就应该首先做好宣传工作。

2.协调合作推动政府实践

绿色治理不是哪一级地方政府的事情,也不是哪一个地方政府的事情,绿色治理是所有地方政府都必须开展的工作,也是不同政府之间协调合作才能完成好的工程。就不同区域的地方政府来说,其在推行绿色治理的过程中,既是在改善当地的治理进而促进当地的发展,也是在给其他的地方政府改善治理创造条件,从而促进其他地方的发展。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因此,不同区域的地方政府要有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观念,相互之间要加强协调与合作。具体来说,在推进绿色治理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要主动拿出来共同分享,促进治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在推进绿色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大胆拿出来共同解决,促进治理效率最大实现。如果不同区域的地方政府不能进行协调合作,那么,绿色治理不仅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还会永远停留在起步或摸索阶段。就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来说,上一级地方政府与下一级地方政府的绿色治理存在直接的依存关系。上一级地方政府的绿色治理本身就是由其辖区内不同层级地方政府所推进的绿色治理所构成的,而下一级地方政府所推行的绿色治理的效果也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其上一级政府的绿色治理。因此,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要有荣辱与共、唇齿相依的思想观念,相互之间要加强协调与合作。具体来说,上一级的地方政府要对下一级的地方政府推行绿色治理给予各方面的支持,也要在监督的基础上提供一些方向指导;下一级的地方政府要经常向上一级的地方政府汇报绿色治理的进展情况,并主动将自己的经验汇报给上一级的政府,使上一级的政府能够将其辖区内不同地方政府的经验及时地总结与分享。

3.深入学习提升治理能力

治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实践活动,治理的展开和推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一方面,治理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它对治理主体的知识和技能有较高要求。如果治理主体不能掌握丰富的治理知识和治理技能,或者说对治理的知识和技能比较欠缺,那么治理活动不仅不能有效展开,甚至还会退化为传统的管理活动。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各种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这更加要求治理主体时刻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如果治理主体不能加强学习,他就难以驾驭复杂的治理局面,就难以应对复杂治理中所出现的复杂问题和复杂矛盾。那么,不仅治理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还可能逐步陷入治理失败的境地。绿色治理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实践活动,地方政府对绿色治理知识和技能所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绿色治理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在推进绿色治理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该率先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以适应治理现代化的形势和满足治理的需要。虽然地方政府是绿色治理的主导者,但地方政府并非绿色治理的核心力量。绿色治理的核心力量在于民众,民众是绿色治理展开和推进的最重要动力。民众对于绿色治理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和决定绿色治理的效果。因此,民众也要加强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当然,由于民众首先关注的还是自己的直接现实利益,而学习治理知识和治理技能并不会给其带来现实利益,所以民众学习治理知识和治理技能的积极性可能会不高。那么,政府就必须创造机会和搭建平台促进民众学习治理知识和治理技能。

4.奖罚并举引导企业行为

改革开放40年来,造成中国环境污染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企业片面地追求自己的经济效益,置生态环境问题于不顾进行违规操作和生产。而地方政府及其领导为了获得更多财政收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获得更多升迁机会,也对这些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自流。当前,地方政府推行绿色治理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地方政府将不会再继续为经济发展而损害生态环境。其次,地方政府推行绿色治理将对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整治。这会严重地影响到一些企业的生产效益;特别是一些具有高度污染的传统企业,很有可能将在地方政府的绿色治理中倒闭破产。因此,绿色治理将会受到一些企业的明抵制或暗抵制。对于那些不配合政府绿色治理反而对政府绿色治理进行抵制的企业,政府必须对其进行严厉的惩罚,绝不能留有情面。如果政府为那些抵制绿色治理的企业留情面,不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那么绿色治理就很难推行下去。即使地方政府会因为一些企业破产倒闭而造成财政税收上的损失,也必须将绿色治理坚决地推行下去。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对地方政府的绿色治理进行抵制,绝大多数合法经营的企业都能够从大局出发而配合和支持地方政府的绿色治理。对于那些虽然因为地方政府推行绿色治理面临利益受损乃至巨额亏损,仍然积极配合和支持地方政府推行绿色治理的企业,地方政府应该给予奖励,奖励包括政策倾斜、减税、财政补贴等。这既是对守规企业的一种鼓励,也为其他企业树立好的榜样。总而言之,地方政府在推行绿色治理的过程中,应采取奖罚并重的手段引导企业行为。

猜你喜欢
民众绿色政府
绿色低碳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