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性 有效性 结合性

2018-02-20 23:58于文文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探索性文字文本

于文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缺乏自主思考探究的意识,过多依赖于老师的讲解,懒于动脑思考感悟,缺乏自己的感受,人云亦云,以他人的认识代替自己的见解。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基于儿童的成长,通过全方位的努力,让他们体味到阅读的快乐,培养自己的语感,读出自己的思想。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以文字符号为形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为了让学生的阅读语感达到一个新高度,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创设情境,推动阅读探索性

《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筑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换句话说,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为同学们创设有利于阅读的教学情境,是围绕某一问题开展的,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往往可以通过一些激励行为,比如有奖竞赛活动等等,让学生进行探索性阅读,这样让他们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相信会有所突破。除此之外,阅读教学活动一定要体现情境化、常态化。不能昙花一现,虎头蛇尾,要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积极探讨,由一开始的兴趣阅读逐渐过渡到探索性阅读,有目的地自觉阅读,这样才有可能让阅读教学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二、指导方法,促进阅读有效性

语文的阅读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自讀、自悟为基础和重点,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鼓励他们多读,引导他们主动地读、自觉地读。往往有了这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给以方法指导,以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

对一部作品的阅读,不仅仅局限在我已经读完,而是读完过后有所得。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方法。首先,我们在阅读之前,要学会了解作品及其作者的时代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为之后的阅读就铺设了一条坚实的垫板。那么在之后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去发现问题,一切新奇、难以理解、感兴趣的内容……都要一一做好阅读笔记;其次,作为教师,我们要适时组织学生对于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一起探讨,说说各自的想法;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以及想法,再一次走入文本。这一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分享的过程,能让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自己阅读,才能消除文本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才能为他们营造一个用文字、声音、情感和想象构筑起来的诗意的语文世界,让他们慢慢体悟到阅读趣味,收获阅读的果实。

三、结合阅历,强化内外结合性

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也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每一篇文章都不是文字的简单堆砌,在这些平凡的文字背后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凝聚着作者的智慧与心血,是作者基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对生活的再加工与再创造,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那么,要想达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需要教师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在阅读文本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能够对文本加以自己的理解,这也就是“阅读的再创造”。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并不是将文本简单地进行还原,更为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将学习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基于文本,以文本为中心,同时又超越文本,透过文字表面,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从而形成更多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见解与看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图片等设施再现教学,并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搭建起通往语文殿堂的桥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真正培养他们的“高层次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充分阅读、主动思考的基础的。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表达出来,在学生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也就是说,面对一篇文章,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然后再让他们结合生活阅历,通过反复阅读,进一步深入探索,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浦南中心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探索性文字文本
心有所“属”,一“探”究竟——立体几何探索性问题的解法梳理
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创新”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探索数列中不定方程的解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种出来的“逍遥居”